“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博士项目落地快两年,已有5个班级90多位学生在读。学生主要来自国内各地,也有一些在北美,新加坡和香港。我教了两门课程:超个人心理学基础 和 冥想实践与研究。征得学生的同意,内外讲习所将陆续分享一些学生们这两门课的期末论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
论文集 5
学完禅修学超个人心理学
——从超个人视角看禅修
瞿玉兰
前言
时常与一同进行禅修的道友们打趣:倘若佛陀尚在人世,他是否会在其禅修中心的旁边设立一个超个人心理咨询室?虽说这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却也真切地反映出我在这一年多研习超个人心理学后的真切体悟。诚然,我并非旨在对比禅修与超个人心理学治疗的异同、高低或优劣,而是意欲凭借自己十余载的禅修实践经验,融合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实证成果,于后技术时代的大文化语境之中,探寻自我的出路,并摸索自我与禅修、超个人心理学三位一体构建的可能性。禅修与超个人心理学的相互融会以及实践,于实践中彰显其意义与价值,这乃是我在迈入心理学领域学习的大门之前就怀有的梦想。
禅修与超个人心理学的关系
在当前的认知状况中,或许大多数国人对禅修与心理学的理解仍局限于“禅修是以解脱为目的的东方智慧,而心理学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西方科学”。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此种区分在现今时代已显狭隘与过时。作为继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后新兴的“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即认为在人的身心范畴之外,存在着超越身体与思想的灵性。基于此,超个人心理学致力于整合“长青哲学”传统与现代心理治疗,旨在为人类追逐终极幸福和实现自我超越提供最为宽广的路径。正因如此,超个人心理学被视为东方智慧与西方心理学的精妙融合(寇特莱特,2014)。需要明确的是,超个人心理学既非新起的宗教,亦非特定的修行法门,而是以超个人体验、行为以及宗教体验作为探索指向,兼具学术特质与科学属性的研究领域。其重点关注人类的精神成长,并在这方面具有切实的疗愈作用(李安德,2009)。超个人心理学试图绘制一张尽可能囊括所有中西方古老智慧中精神修炼内容的宏大地图,而禅修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修炼方向。
简单来说,禅修是一套修心的方法。 “禅”是梵语“Dhyana”的音译,也叫“禅那”,意思是平和、平静、寂静。《圆觉经》疏云:“梵语禅那, 此言静虑。静即定, 虑即慧也”。禅修有很多叫法,如禅定、静虑、冥想、内观、精修,英文称meditation、mindful等(陆颖, 2021)。根据寇特莱特(2014), 禅修一般被视为两种形式:专注(使觉察力的范围缩小、集中)和洞察(或正念, 即觉察力的夸张)。 另外他还列举出了以下5种认识禅修的方法:
“一、禅修是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方式。
二、禅修能揭露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
三、禅修呈现更高层的状态。
四、禅修是交互抑制。
五、禅修能更新意识,促进转化和成长”(第148页)。
总体而言,超个人心理学认为禅修能够切实有效地培育个人品质,此乃通向超越的关键路径,亦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自我功能已然良好发挥的个体而言,禅修能够激发潜意识领域,进一步丰富并强化心理治疗的效用。就超个人层面来讲,禅修有利于个人在精神道路上的成长(陈兵, 2015)。超个人心理学认可各种形式的禅修为获取智慧的途径,并达至精神自由的境界(郭永玉,2002)。与此同时,威尔伯(2015)亦指出:“超个人的方向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与觉察是相互交织的”。
个人经验分享
禅修与心理探索的初识
在我接触超个人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禅修乃是步入般若殿堂的必经台阶,是通往灵性觉醒的唯一路径。所以,几年前当我阅读康菲尔德(1995)的著作,听到他在书中着重强调“禅修者应先医治好心理创伤”时,我甚至认为他极为肤浅。他在书中写道:
当我们尚未完成情绪上的基本发展课题,或仍未感到与父母、家庭的关联时,会发现我们仍然无法在精神修行上有所深入。在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前,我们无法专注于禅修上,或无法将禅修上所学带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第74页
后来,我又看到肯·威尔伯公然宣称美国的禅修老师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心理治疗。私下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承认某些问题是禅修所无法解决的。他甚至调侃说:“你的老师告诉你要加强禅修练习,但是你很快就像一件廉价西装的缝线一样裂开了。”他还着重强调,禅修能够推动个人发展进入超个人领域,但是无法治愈前个人的疾病(威尔伯, 2015)。这些言论多多少少让我感到气愤和不服气,挑衅了我对禅修价值的坚定信念。
再后来读到寇特莱特(2014)的《超个人心理学》,他在书中引用了英格勒(1986)的观点,“在自我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整合之前,诸如观照禅修之类的揭露技巧会使某些人的自我更加不稳定” (第 149 页),并认为之所以走上不同道路,或许是因为在错误的阶段踏入了禅修的世界。说实话,我对此依旧不以为意。
最后,我正式参与超个人心理学的课程,开始跟随彩方老师练习各种形式的禅修,撰写体验报告、反思报告等等。至此,我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禅修。在此之前,我一直对自己的禅修功夫深信不疑,偶尔还能体验到“觉醒”,那种摆脱了头脑有限认知后的开阔与清明,如今回想起来仍能感受到极度的祥和与喜悦。
灵性逃避与自我认识
深入禅修实践后,我痴迷于那种完全与生命最深层的神圣融为一体,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我甚至竭尽全力想要将这种境界与世俗生活分割开来。然而,身为一个人,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的。而这个时候,旧有的执着、痛苦、神经质、妄念纷纷重现,简直让人难以直面,也就更加不由自主地想要避开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情境,只想在灵性修行中寻求庇护。如今我知晓了这样的现象被称作“灵性逃避”,即“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御机制” (寇特莱特,2014, 第207页)。
我继续隐退静修,修行境界愈发清净,却越发感觉自己无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致使人际关系也愈发疏远。我变得越来越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过着所谓的“出世间”的生活,沉醉在逃避主义者的自恋式寂静之中,确实也如寇特莱特(2014)所总结的那样,“灵性逃避会采用灵性的语言和概念‘重新架构’个人的问题,以掩饰压抑和防御,这是一种超个人的合理化作用” (第207页)。我越来越不愿面对外面的世界,个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和受限,内心充满了无声的绝望,而我却将这样的人格解离幻想成了“无我的空境”。正如威尔伯所说,我仅仅关注了心灵阶层,并且完全绕过了自我中心的阶层(威尔伯, 2015)。
安通疗法的实践与自我整合
去年, 我开始跟随彩方老师学习安通疗法,即安住与沟通的整合疗法。“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为我的自我成长与探索提供了一整套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活方式,在安住当下的同时,更要觉察联结外部世界时在行为、情感、认知、关系、价值以及灵性这六个维度的沟通(朱彩方, 2022)。我记得有一位灵性大师曾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名言:“如果你认为自己开悟了,试试看,回老家待一个周末。”我开始重新直面生活,切实地实践与体验灵性与日常生活的整合,运用自我阶层和存在阶层正常化的手段来化解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也愈发体会到他所言这般做法,能够助力修行者更轻松地超越自我。我开始认同超个人学术圈的那句老生常谈“你需要先成为某人,然后才能成为无为之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超个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发展自我,同时重视超越自我的需要”(寇特莱特, 2014, 第33页)。
最近的一次深刻体验,是彩方老师让我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自由舞动。于舞动之中,我意外地发现, 生命里竟有如此多的层面是禅修未曾触及的。即便我自认为在禅修中已获得了深入的洞见,然而当重新直面潜意识以及过往心理创伤事件所引发的剧痛,并将这些部分融入灵性修行以及具体的生活当中时,其挑战性可谓巨大。我开始更为深入地探寻自我,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困境。尽管对禅修依旧寄予厚望,但此次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心理学的不可或缺性。我学会了正视自身的痛苦,不再逃避与压抑。
在探索痛苦的过程中, 我逐渐深入到了生命的更深层次。当我勇敢地向内心深处敞开,我发现不断拓展的觉察力具有强大的疗愈力量。此次体验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虽在灵性的洞察与觉知方面有所长进,但仍无法避免人格发展的诸多难题,容易陷入偏执的思维模式。 我记得曾有人说:“神秘主义者在灵性大海中游泳,而精神分裂患者却在其中溺水”,而我便是那挣扎的溺水者,却还自诩为水中游泳之人。
因此,我深刻地感受到超个人心理学对于灵性追求者而言,着实堪称珍贵的恩赐。我也终于认同了寇特莱特(2014)所说的“心理治疗对禅修的助力,或许在未来会被证实是西方心理学对灵修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所有治疗都是在某一层面重新学习”(第122页),就我个人而言,超个人心理学便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唯有将身、心、灵视作一个, 并将其融入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
禅修智慧在超个人层面的实践
过往在禅修中的经历和所获取的智慧,不仅在我当下从事的超个人心理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我个人在超个人层面的人格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禅修培养的专注力与觉察力,成为了我理解和帮助来访者的有力工具。在与来访者的交流中,我能够以更敏锐和精准的视角,捕捉到他们情绪的细微变化、思维的曲折走向以及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这些关键线索就如黑暗中的明灯, 引导着来访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面对那些被深埋的心理困扰根源。我们一同在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心灵重获平静与力量。
同时,禅修过程中孕育出的慈悲心和同理心,也让我在治疗关系中能够真正地倾听和接纳来访者。我的温暖和包容,成为了他们可以依靠的港湾,让他们在面对内心的创伤时不再感到孤独和恐惧。这种情感共鸣,如同桥梁一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建立起了信任的基石,使治疗能够更加深入和有效。
而对于我自身而言,禅修中所获取的智慧,如同精心铺设的基石,稳固而扎实地支撑着我们在自我超个人层面的人格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心灵的深度觉醒与人格的完美蜕变。 一方面,禅修所带来地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促使我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另一方面, 禅修中的“无常”、“无我”、“空性”境界也为我超个人层面的人格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启示。“无常”让我明白,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不再执着于永恒不变,从而学会接受生活中的起伏与变迁。“无我”使我放下自我中心的执念,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他人,减少自私与偏见,增进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空性”则让我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并非表面所见,超越表象去洞察真相,不再被虚幻的表象所迷惑。
总结
就我个人而言, 禅修与超个人心理学相得益彰。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为我的禅修创造出更肥沃丰饶的内在土壤, 而禅修中获取的智慧, 也可以为超个人心理治疗提供方向, 为自我超个人层面的人格发展夯实基础。身为学术型的修行者, 有幸能够从东方古老的智慧传统与西方现代的科学中汲取多维养分, 并结合个人实践加以整合,实乃莫大的福报。最后, 我想引用寇特莱特(2014)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无论是灵性逃避还是禅修经验, 每当我们跨出自我的界限, 灵性就会倾泻而出。
参考文献:
布兰特·寇特莱特. (2014). 超个人心理学Psychotherapy and Spirit (易之新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陈兵. (2015). 佛教心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郭永玉. (2002). 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杰克·康菲尔德. (1995). 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 幼狮文化出版社出版.
肯.威尔伯. (2015).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 (聂传炎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陆颖. (2021). 世界艺术史语境下的禅僧与禅画. 光明日报.
http://news.zjnu.edu.cn/2021/0527/c8451a359895/page.htm
朱彩方. (2022). 索菲亚大学2022班“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程模块5阅读和媒体(第9周)。音频链接:
https://sofia.instructure.com/courses/10246/pages/module-5-readings-and-media-week-9-mo-kuai-5-yue-du-he-mei-ti-di-9-zhou?module_item_id=372524
论文集 6
左道转化之旅
——来自超个人心理治疗
和督导示范的思考
魏艳
左道之道是什么
——对比主流心理治疗的思考
什么样的心理治疗是超个人心理治疗呢?也许我可以尝试用“左道”的转化之旅来形容描述。左道,是旁门左道之意,“左道是「正道」这一治理良序社会必不可少之要素的对立面”,正如阴阳,社会上的某种「左道」是必要的。
「左道」的起源是巫,祭祀天地,与祖先沟通,对人类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万志英 & 廖涵缤, 2018)。首先,超个人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整合疗法,Elgin.D指出其思想中体现尊重“道”作为宇宙天地的自然韵律,行事要与道和谐的人与社会转化之道(Walsh & Vaughan, 2013),也体现在威尔伯所说的通过自身的存在实现宇宙法则、神性巨巢,体现出“全象限”“全层次”的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接纳与整合(Wilber, 2015);
其次,超个人心理治疗与通常现阶段大多数(但不是全部)主流心理治疗所呈现的不同在于,其基本假设之一是生而为人的意义核心就是意识,通过意识状态改变(包括积累的意识状态反映出的身份认同)来寻求心理治疗的改变;其基本假设之二是,可以广义上称之为心灵的东西是意识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Rodrigues & Friedman, 2013)。
因此,超个人心理治疗,并不只是一些摆脱困难情绪的技术和方法,或者去停留在承认觉知自己恐惧、痛苦和欲望等情感意识上,治疗师关注自己与来访同在的意识情感,那些困扰来访的欲望痛苦议题尤其是生死议题及其背后的灵性意识在一起,不是回避欲望痛苦,而是通过身体、情感和认知的整合工作,帮助来访获得内在更新、更深、更广的身份感和意义感。
左道转化之旅
——朱彩方教授个案治疗和督导的示范启发
本学期课堂上朱彩方教授与学员做的超个人心理治疗示范及督导视频直播(朱彩方,2022),令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在思考,其中体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什么本质以及哪些特点呢?或者直接点说,为何这节治疗和督导示范是超个人心理性质的?以及与其他通常的治疗相比,有什么样的超个人特点呢?
结合有关研究者的描述,让我对前面的思考有了更为清晰的答案。 从超个人心理治疗中意识作用的确定性、灵性的特别作用,从超个人心理治疗框架下解释治疗师和案主可能的超个人特质及超个人治疗需求方面,贯穿他们彼此的关系和互动过程,通过触及深层记忆和意识的不同技术,使得案主不仅是症状缓解和自我调整,超个人心理治疗目标更核心的是带给人的身份感和价值观的超越(Rodrigues & Friedman, 2013)。
而彩方教授与学员进行的这场超个人心理治疗,就是基于作为意识状态管理的专家治疗师与案主在超个人心理治疗框架下,以无条件的真诚友善的态度视案主为有血有肉有认知有情感有灵性的真实的人(朱彩方,2022),响应案主对去世父亲的怀念情感需求,聚焦于案主情绪及其相应的身体相互影响,通过了解案主对父亲的怀念情感情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通过类似积极想象、空椅子、仪式化完型等技术,深入无意识、有意识,甚至可能是超意识等意识不同层次,包括访问过去的记忆、被压抑的材料和前言语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更高智慧来源,使用这些技术来诱导意识改变的过程。 最后,使得案主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和更为清晰的思考,使其发现通过新的可能性去完成对父亲的怀念和获得新的人生幸福及人生意义感。
在治疗开始,当案主说到“在这里,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又不想说。”治疗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案主的安全感的需要,于是专门说明治疗示范只是为教学使用,以及面对案主最初不寻常地向治疗师提问时,治疗师不仅如实真诚回答,而且友善好奇地询问案主的想法,在案主坦诚地谈到了对治疗师父亲般的移情感受之后,治疗师对此呈现的接纳态度,逐步与案主建立起了安全的工作空间和深入工作的机会。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案主互动时,密切关注并适时帮助来访澄清其感受情绪和想法,而且通过对案主此时此刻的情感回应,使得案主更加深入和迅捷地进入内心深处感受,并通过精准地使用空椅对话技术,案主的情感和意识达到高潮般的觉知和表达。
整个治疗过程,经历了案主的悲伤、怀念、遗憾等情绪情感的体验性描述,以及情绪的宣泄表达,通过空椅对话表达了与父亲正式的告别和对父亲的思念,以及真挚深情地回应了父亲的期待(朱彩方,2022),激发了案主内在智慧而产生的意识转化,最后与案主讨论对父亲情感倾诉过程带来对自己人生新的恩典和祝福。 虽然是在网络空间里,但是让人感到了很强劲的能量影响,我想,这也许就是超个人心理治疗的超然魅力吧。
在彩方教授进行的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督导示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督导师与治疗师温和而诚恳地探索询问,关于治疗师是否被请求进行治疗,治疗的时间和地点是否遵守某种设置,治疗过程中的困难议题,是否需要转介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得我体验到超个人心理治疗中对设置、规则和限制所敬重的灵性精神。
在治疗和督导示范中,不论治疗和督导讨论探索的何种不同的议题,或者何种富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我都深深体会到彩方教授作为修行多年的治疗师自然呈现出Rogers所说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的人本主义态度,以及对自我和案主真正灵性的体认所促进的爱与智慧的洞察,从而协助案主产生自我疗愈和意识转化的“左道”美妙之旅。
左道之精妙
——对比精神分析取向治疗的思考
由于我主要的受训是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因此在学习体验了彩方教授的超个人心理治疗和督导的示范以后,不由自主地会更多地联想思考超个人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取向治疗的异同,有许多学者都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过深入的分析讨论,如在精神意识维度的理解上,对比精神分析关注出生后的经历产生的个体潜意识模型,超个人心理治疗修正为包含出生前后和超个人范畴(Grof, 2003);精神分析重视检视过去的历史,治疗氛围冷静而疏离,对身体有所忽视,但是关注移情关系中的细微呈现动态,超个人心理治疗却更多的支持转向当下时刻的详细探索,对身体取向治疗的重视,以及视治疗师和案主都是真我灵性道路上的同伴,这样的慈悲与温暖就是自发流动在治疗过程中,成为更具疗愈性、成长性、超越性的版图(Cortright, 2014)。
这些,我都在此次彩方教授的超个人心理治疗和督导示范中有所体验,听课和课后回忆,以及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细细品味其中的丰盛滋味,我很愿意在超个人心理治疗的道路上学习、探索,结合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关注身体和内在在当下移情关系及更为广大的关系层面的觉察,与案主一起,与世界一起,体验自我与无我的相融、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协奏,谱写一曲当代的灵性创造与转化之歌。
当今世界处于后疫情时代,战争和疫情、自然灾害等等会激发人们更加渴望整合人类的集体智慧,实现人类意识的共同进化,相信不远的未来,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作为整合心理学及其疗法会引领人类的意识超越和社会的转化,这也许就是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从“左道”成为“正道”的最好时机!
参考文献:
Rodrigues,V.&Friedman,H. (2013). Psycho-spiritual integrative practices. In H.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iley-Blackwell.Chapter 32, Transpersonal pscychotherapies.
Cortright, B. (2014). 超个人心理学: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 (易之新,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著出版于2011).
Grof, S. (2003). 非常态心理学: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 lessons from moder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刘毅,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原著出版于2000).
万志英 & 廖涵缤 (2018). 左道: 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 艺术评论, 179(10), 195.
Wilber, K. (2015).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Integral psychology (聂传炎, 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原著出版于2000).
Walsh, R. E., & Vaughan, F. E. (2013). 超越自我之道: 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胡因梦, & 易之新, 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著出版于1993).
朱彩方,2022,索菲亚大学PHDC 6101教学视频.
https://us02web.zoom.us/rec/play/3ew7YMlX26W2yw3V5FFp3wGPkArQAG4U0elPXMqMeDrjfyn8Jcv77Rom6ypEfhF-0EhbBHUJbVm_e0Qv.Tp5KXAP5Wr9sbGkl?
continueMode=true&_x_zm_rtaid=kdaBidFjRCmtBKQRDgmTSA.1674914296159.7737e72ef1c25f427ef82151b7b9b9eb&_x_zm_rhta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