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博士生论文集3-4

时间:2024-07-26 点击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博士项目落地快两年,已有5个班级90多位学生在读。学生主要来自国内各地,也有一些在北美,新加坡和香港。我教了两门课程:超个人心理学基础 和 冥想实践与研究。征得学生的同意,内外讲习所将陆续分享一些学生们这两门课的期末论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论文集 3



浅析感受与意识的精微关系

——以重构与母亲关系为例


张晓


 前言


在寇特莱特 (2014) 的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之作《超个人心理学》的扉页,有英国学者迪斯累里一句话:「人们也许了解宇宙,但从来不了解自己」,每个生命都是缩微宇宙,对于自己,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


我们习惯了大脑的逻辑框架,也感叹于身体的万千细胞,却忘了两者之外还有个「感受」,感受的另外表达即情绪;加之,超个人心理学探讨加入灵性或心灵的因素,它通常带来意识状态的转换。


探讨意识并非徒手抓空气,它如感受的另外面向。此文借由「重塑与母亲关系」在实践中感受的变化,浅析「意识转换与感受变换」在精微关系中的表达。


感受先行带动意识转换

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总体差强人意,可那些暗黑时刻也来势汹汹。大脑学到的若干处理技巧,如俄罗斯套娃,层层诡辩,处处逃避,隔靴搔痒,直至歇斯底里,任由魔鬼附身。


「被巨大的黑暗笼罩,无形的爪子,我却看不到敌人是什么,我甚至都不知道对抗什么」,在 2021 年 12 月初的日记里,我深刻描述了那份感受:无助、恐惧,甚至绝望。


那晚,我做了个梦,在一个没有窗户和门的密闭空间里,我跟最怕的动物:十几只猫呆在一起,我想逃,然而,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正如克里普纳等 (2009) 描述,我们透过做梦来发展自我感,这种自我组织的形貌以叙述或故事的方式呈现。梦里哭醒后,我跟自己说:「是时候处理这份感受了,否则,我所对抗的终将控制我」。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前面是悬崖,而且,这是我唯一能走的路。神说,这一刻,除了相信神,别无选择。内心的艰苦,英雄之旅的灵魂暗夜,带着被动的勇气,纵身一跃。之后就是虚空,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这一次,我没有借改变的名头逃避,而是允许自己呆在那种虚空的黑暗里,无论它被定义为什么。当我如此静静看着黑夜,身体随着深深呼吸,那「黑」也变得如此艺术;那「夜」也变得如此静谧。

极强的求生欲在允许死亡之时,被无限放大,如寇特莱特(2014)所说,人类寻求灵性的强烈欲望。在虚空中看到自性,看到扩展了的自己,灵性呈现非常平缓且安全。按寇特莱特(2014)的描述,因其状态是循序渐进的,当事人也有能力逐渐处理出现心理甚至身体的转变,逐渐揭开普通意识和灵性觉知之间的帷幕


无意识带来感受革新


按照故事情节,那份转换的意识,灵性之光如此之美,会不会带来救赎、安慰、疗愈、崭新?不,我错了,大错特错。如一杯被摇晃的水,之前没看到杂质,只是杂质没有浮上来。灵性成长是个过程,需要将其整合到生活中,更好地处理过往经验或经理,并为全新价值观甚至宇宙观的形成注入新的视角或维度。(寇特莱特, 2014)


巨大的冰山下面,我跳进的是无意识之海。威尔伯 (2015) 如此描述无意识,即个人意识之中潜着的宇宙意识。虚空的慢镜头切换到迅速沉到海底的快镜头。无意识人生下,很多东西被冰封,各种念头,各种场景,让自己成为受害者,甚至支配者。原来敌人多了也不是件性感的事情,目标不聚焦。当受阻的无意识从意识中出现并被觉察时,它通常看上去一场混沌无序,意味深远。(皮尔斯, 2012)


解构个人无意识,我寻求专业朋友的帮助,深层催眠状态中,我回到 13 岁,初中竞赛没有考好的那个中午,母亲用力打了少年脖颈一巴掌。当现在的我回去看时,竟然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冷冷地看着。


问「Sofie,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答「刚蒸好的红薯」。

「我这里有一盘刚蒸熟的红薯,我们一起给 13 岁的少年送去好吗?」朋友接着问「现在感觉怎样?


哗……一声,泪如雨下……「好冷好冷,真的好冷啊……」我边哭边抖。


冷,像冰窖,索取爱,不知道自己就是爱,更不敢活出来。如果冷,那就把空调温度调高,衣服穿厚,热锅煲汤。想象腹部中央有个小火苗,停在这个温暖的感觉,直到变大,逐渐温暖了整个身体


事后非常感激朋友专业的带领,她只用了一盘热气腾腾的红薯就带出了生命本身的智慧与洞察力,消解了我 30 年的痛苦。那么,是谁痛苦呢?又是谁,死死抓住痛苦不放手呢?是我是我,还是我。如皮尔斯 (2012) 描述,当我能利用自己的开放心态把负经历转化成更自在的力量以及直觉的领悟力时,一系列深埋的信念才不会把我们绊倒。


当我把潜意识中「索取爱,不值得爱」这份冰冷的限制性信念转化到「我就是爱,我已经具有温暖的身心资源」的信念之后,感受也随之有了温度,如女儿小名之「小暖」。宇宙之浩瀚,从不曾有偶然,我们所认为的命运,无非是潜意识运作罢了。



超意识与稳定感受共创



著名灵性大师托利说过,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超意识即灵性很高了,那么就回家跟父母一起生活三周,如若一片祥和,那就说明真的有改变;如果一水回到解放前,那根本没有「知行合一」。


借由春节假期,有幸在母亲身边检验修行功力。我发现自从内在的自己被温暖后,我过上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日子。并非冷血,而是抽离和旁观。尤其当母亲表达疫情期间怕被感染的脆弱时,我竟然微笑着说: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


如果世界是内心的镜像,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我完全相信自己以及母亲被无条件照顾」,灵性之光穿透潜意识,照亮身体,触摸到身体的温暖,带来稳定的感受。顺着直觉指引,我完全接纳跟母亲一起生活,从对抗到接纳,一念之间,万水千山。


当然,光依然由暗定义,还有惯性的强大力量,随时陷入无意识的吸盘。这次,我也不打算对抗,而是温柔邀请无意识与超意识的合作,自由而稳定地切换意识状态。


比如母亲一如之前的抱怨时,我看到自己瞬间「炸毛」,就在第三句,我转而跟「内在小孩」对话,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通常这两个问题会直接带我进入另外的意识空间,现在回想,当时处在卡巴金 (2013) 所说的「压力回应」状态,有意识地去感知,不带评判,觉察到情景压力和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开启内在对话,有能力「暂停」,接纳、允许、抽离,获得心里上的缓冲和空间,感受也稳定了很多,夹菜,吃饭,温柔如水。


一切只是因为我跟真实的自己连接,活出生命的完整,我与母亲的关系就此改变。如李安德 (2009) 所言,人是个整体,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面性的整体,人与人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母亲代表阴性能量,这份关系的打通进一步带来直觉,直觉引领更加活出真实的自己,正向回路带来稳定感受,进而带来更加稳定的意识状态切换。


另外,更让人欣喜的是,我跟女儿的关系也经由内心温柔力量的呈现,变得如此和谐。某种意义,母亲、我、女儿的关系也是反的,女儿是灵性的母亲,母亲是感受的小孩,我决定承担责任,就地感受,连接灵性,转化意识,不再逃避。


后记


就在春节期间,刚好有个案咨询也是处理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没有感觉,其实是一种无力的对抗,不主动的逃避。其母亲的病痛也是他内心在外界世界的一种镜像,本质也是唤醒他正视与母亲的关系,跟自己连接。甚至,个案表达,他越来越多感受到他跟女儿的关系,很像母子关系。如此轮回,直到,我们不再逃避。核心点是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让子弹飞一会。



参考文献:

1.布兰特·寇特莱特. (2014). 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肯·威尔伯. (2015).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聂传炎).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

3.乔恩·卡巴金. (2013).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童慧琦、高旭滨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4.李安德. (2009). 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若水译).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5.克里普纳&博格莎朗&迪卡瓦荷. (2008). 超凡之梦:激发你的创意与超感知觉(易之新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 (原著出版于 2007 年)

6.皮尔斯. (2012). 直觉力:打开灵感和创造力的心理学(张鎏译). 中信出版社.






论文集 4



再为禅作证


涂丽





研究⽣阶段我以⼀个学习了⼀个学期的《超个⼈⼼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督徒的身份写了⼀篇为禪作证。本⽂是我作为⼀个超个⼈⼼理学⼈” 在学习⼀年后再次为禪作的证。⽂章主要汇报这学期在实践体验及观察模拟咨询中获得的⼼理与灵性的更深体悟。在⾸期博⼠班的说明会上,⾸席教授朱彩方博⼠希望我们作有批判精神的(Critical Thinking)学者型修⾏者Scholar Practitioner),所以他的课都堪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范本。这学期我们的实验场依然在:禪。借⽤ Sri Sri Ravi Shankar (2022,09,17) 的话,禪(灵性)不是你⾃躲⼊⼭洞炼,⽽是在红尘中磨练⼀颗如如不动之⼼。朱教授正是让我们在⽇常⽣活学习中禅修的。



卸下铠甲


先分享我的灵魂经历的⼀场奇妙的超个⼈⼼理咨询。教授在第7周布置的作业是听禪—— 听⾳频谈观象,体验,和觉知。但是在听⼤悲咒时,我遇到极⼤的挑战。连续三次关停⾳频,因为⽆法忍受那种聒噪和嘈杂——实在头⼤,硬着头⽪也只是听了5分钟,看到的画⾯是有⼈站在地狱的⽕坑前对汹涌⽽来的⼈潮⼤喊,不要来!不要来!在作业⾥我把⾃⼰的真实感受提交,⼼⾥也想:教授是佛教徒,我这感受会否被认为是对他信仰的亵渎,对他本⼈的冒犯(基督徒是有这个倾向的)?

但我坚持了⾃⼰的底线——真。我的作业被判满分,评语是,你说你听⼤悲咒头⼤,⽆法忍受;你说这好像超出了你的能量接受范围。这样真实的分享很好。尝试下看看你的⼼灵视窗是否可以慢慢再打开⼀点。我读评语时,感觉正坐在罗杰斯的咨询室接受他的咨询,沐浴在温暖的信任中。感受到在这⾥⾃⼰是被⽆条件爱和接纳的,完全可以作真实的⾃⼰,很安全,根本不⽤为⾃⼰辩护。⼼⼀下⼦变的⾮常阔达明亮,像有光照进来。⾮常轻松,像⼀个卸下沉重铠甲的归来战⼠,终于可以过平安的⽣活了。还有⼀个感受是:卡尔罗杰斯(2004)当时已经有超个⼈的禪性慈悲了。


教授在视频课点评这次作业时,谈到⾃⼰第⼀次去教堂时听到基督教的⾳乐就⾮常抵制,⽆法忍受⽽且⾃⼰第⼀次听藏传佛教的僧⼈诵唱他们的佛经时感到⽑⻣悚然。听到这⾥,我忽然听到的⼀声,轻轻的,感觉什么东⻄从我身上滑落!仿佛是枷锁,⼜好像是铠甲!我的右⼿不由⾃主的在肩部和腰部做了抓取的动作。我是恍惚了,以为是在⼼理咨询室,⻢上意识到我在上课。


以前在学Levine (2007)的《表达艺术治疗概论》时,⽆法理解什么是身体铠甲,那⼀刻忽然就明⽩了…… ⼜听他点评道,很多⼈说⼀听到EnyaMay It Be时就⾮常烦躁不安,⽆法听下去。我直接惊呆了,简直⽆法相信⾃⼰的⽿朵!这⾸曲⼦难道不是世间良药,是可以安慰所有⼈的神曲吗?May It Be是我的安灵曲,伴我度过⾄暗时刻的很多⽆眠之夜。


⼀年多来,感觉⾃⼰就像被上帝丢弃在⿊夜的孩⼦。但每次听这⾸曲⼦信⼼和希望总会被重新点燃。只⻜翔的⼤⻦每次都会现身,它翅膀出奇的⻓阔,⽻⽑绚烂闪光。⼀看到它就感受到圣灵的临在。特别听到,“You walk in a lonely road and you will find your way”。所有的彷徨失措和委屈⼀下⼦就会烟消云散!会泪流满⾯地说,“O, Lord, you have searched me and you know me”(Psalms 139:1)。


但是,有⼈听到它竟然⽆法忍受,烦躁不安!和我听⼤悲咒⼀样!So?!



愈超所期


经过这次奇妙的⼼理咨询后,我准备再听⼀下⼤悲咒,看到底是我的⼼灵视窗不够开阔还是我该保持⽣命的特性(Uniqueness) 。当我打开链接时,⾸先是⼀阵美妙的丝⽵之乐传来。以为⾃⼰点错了,重新看⼿机时,的确是29.52分种的⼤悲咒!奇怪,怎么⼀点也不嘈杂,反⽽⾮常有秩序美感?头也不⼤了,⾮常清明!头脑中的画⾯是江南的⽔边,⼀个⼩和尚⾛在⼀个宽阔的堤坝上,他敲着⽊⻥缓歌徐⾏。有很多⼈从堤坝的台阶上下去上来,他们是从⽔上的船只⾥出来或者下去乘船出⻔的,⾮常和谐幸福的⼈们。我⿐⼦酸酸的,⼼⾥好不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动。我⾃语道,这么神奇吗?真的是⼼灵视窗的事啊


就那⼀刻,我知道⾃⼰被疗愈了。久久⽆法平静,到底怎么被治愈了呢?反思:⾸先教授的真实接纳使我们之间产⽣了信任的关系;然后,他谈⾃⼰的体验让我意识到每个⼈都可能有潜意识的防御体系,⽽且他对我的接纳并⾮只是使⽤咨询技巧,⽽是基于⽣命的能量的加持(所以为什么很多咨询师技术⽤了⼀⼤堆,却⽆法治愈,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命的场能量);最后,有⼈听May It Be 也会烦躁,说明我的烦躁和喜欢也只是⾃⼰的内⼼投射,⽽⾮⾳乐本身所致。⾃始⾄终,他没有任何批评指正的暗示⾔辞,但是我被治愈了!真世界是建构的,是诠释的,是有语境的啊(肯威尔伯,2015)!


我的治愈并⾮只是可以欣赏⼤悲咒了。同时也被从另⼀个⽆形的关卡中解救出来。本来被召后,我⽴⻢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只认我主耶稣为⾄宝;为要得着基督,我将万事当作粪⼟Phil. 3:8);为了清零过往,我屏蔽社交已多年。重新启⽤微信对我⽽⾔就是⼜把粪⼟往身上兜“—— ⾥⾯就产⽣了罪恶感。所以我总是极⼒精简联系⼈名单,只要⼏天⽆互动就删除。但是,删除朋友我也是有罪恶感的。想到被删除的⼈的受伤感,也极不安宁。我被卡在了两难之间。读布鲁斯格雷森(2021)的《看⻅⽣命》时,书中那些濒死体验的⼈的信息给了我⼀点亮光:我们在世界只需要关注⼀件事—— ⾃⼰的起⼼动念(和王阳明如出⼀辙)。因为最后时刻,最⾼存有是按照这个来判别⽣命的。但是我能接收到那些被删除者扑⾯⽽来的蔑视和厌恨的负能量。我的⼼仿佛在荆棘上挣扎。神真的在意我的微信名单吗?还是我的⼼灵视窗需要开阔些呢?说也奇怪,就这么⼀闪念,我也不再有要删除别⼈微信强迫症了。从那天到现在,我没有再删除任何⼈,也没有觉得罪恶了!这次的治愈让我对威尔伯(2015)的《整合⼼理学》有了新体验。觉得禪的慈悲和⽆视⻆的整合是互通的,也看到⼼灵视窗与全象限和全层次的联系。认知到之前的⾃⼰⼀直⽣活在第⼀象限,只关注⾃⼰,不合时宜地⽣活在⼀种宗教信仰的隘专制⾥⽽不⾃知。虽然头脑接受了超个⼈⼼理学的整合观,但是防御意识还是藏在层层铠甲下。当⼼灵视窗慢慢打开时,才感受shine)到左下象限的道德伦理的善,感受到我们的关系的重要性;继续打开,感受到右上下象限的科学的的不可忽视的现实重要性(也欣然接受⽤量化研究来作灵性探讨的优势了)。甚⾄意识到拒绝社交很可能是退⾏到灵性逃避中了(寇特莱特,2014)。


专注致尊严与敬畏


有⼈问禪师哪⾥是开悟的⼊⼝,禅师回答,你听到潺潺流⽔声了吗(荣格,2019)。所以,我误以为禪就是环境的静(其实是⼼的宁静)。过去的⾏禪总在僻静处。每天去公园练习太极的路程要越过喧闹的市区,因为要避让⼈群和⻋辆,我从来都是步步惊⼼地穿过。


有天我忽然想⽤⾏禪来挑战⼀下。主意定下我就深吸⼀⼝⽓,呼⽓时把⼼沉下,然后注意⼒从外⾯的⻋⽔⻢⻰转向内在的呼吸以及脚底与地⾯的接触。专注前⾏,我最⼤的感受是:实。⾸先感知到⼼不再像以前那般悬在半空中了;接着脚步在呼吸间越来越笃定,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私⼈花园;然后遇到红灯时,我停下来看到匆匆焦急的世⼈,像观赏台上的戏剧⼀样感觉他们只是在给我演戏,不是真的…… 很快就要到公园了,我正要感恩这⼀路的⽓定神闲,忽然泪⽔滑下来了。就那么⼀瞬间,⼝⾥喃喃道,亲爱的,对不起。因为觉得⾃⼰过去没有还尊严与这段来来回回的⽣命。她(我)明明可以像公主⼀样享受这段旅程,却每每像个逃难的。同时也是对这段路程道歉,您是被安排在我的⽣命中来渡我的,让我今⽇⾏禪其上来锻炼⾃⼰的灵性觉知,我当对您⼼存敬畏。那时发现⾃⼰已经不知不觉中跟随了完形治疗的我与你,觉察,和专注当下的超个⼈⼼理学取向(Bugental,1978&1987)



所来之由——谦卑


开始坐禅总是感觉在⽔⾥,⾮常平静安舒,知道还在地上。就很像我平时祷告,虽然知道属于神,但是只是神的⼀⼩部分,是有的意识的。慢慢的,坐禅感觉空的时候更多,往往不知道在哪⾥,仿佛身体膨胀得⼤到看不⻅,好像充满了全宇宙,没有边界。⼼⾥⼀下⼦就明⽩了我在基督⾥的⼀神论和我就是佛的⾮⼆元理论的区别了(荣格,2019)。


种体验也引起我的思考:当我有⾃我意识时,⾃⼰像⽗神前的⼩孩,会接收很多现实中需要的启示,那种智慧令我在主前谦卑,但也使我暗⽣灵性的骄傲;⽽我没有⾃我意识时,⾃⼰仿佛就是宇宙本身,像最⾼存有⾃已⼀样看待世间沧桑,反⽽⽣出深厚的悲悯谦和之⼼。《圣经》⼀直强调谦卑,但是越是有超凡经历的⼈其实越骄傲,表⾯假谦卑,⼼⾥洋洋得意以为是神的代⾔⼈。也许,这是我必须被安排来Sofia(⽽且任何神启都消失)的原因吧?我来这⾥学习最重要的功课—— 谦卑。


禅修使我体验到ASCs的状态犹如意识的肌⾁每次的感受会使意识转化状态得到锻炼;同时也证实了⻢斯洛的Z理论(2010):⾼峰体验并⾮只有经历神启的⼈才可以获得,⽽是⽣活中活出来的⾮凡的转化了的⽣命状态(ASCs),它是证明⼀个觉悟的(超越的)利他⽣命的必要条件。



结 语

刚开始学习荣格时,看到他为东⽅的禪和道作证,就⼼存感激;知道⻢斯洛他们把东⽅禪道邀请⼊⼼理学研究甚⾄激动的流泪;等读到肯威尔伯他们竟然亲⾃参禅悟道,就觉得是兄弟⼿⾜了。今天觉得⾃⼰的这些感恩只是可怜的⽂化不⾃信的情绪⽽已。通过这⼀年多超个⼈⼼理学的学习,我更多是赞赏他们的学术智慧和胆识⽽不是感恩他们对东⽅⽂化的怜悯。因为在禅定的意识转化ASCs状态下,万事的秘密都会被显露,⽽被曝光的病在正念意识的光照下是⽆法⼒继续作恶的(卡巴⾦,2018),除⾮你必须死。朱彩方教授(20230110⽇)的安通疗法的介绍以及他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禪宗的⽂章加深了我的这种⽂化⾃信。感恩我们的墙外开花⾹了这么多年,现在他的⼦⺠终于要把它请回本⼟了!安通疗法的信念是⼈类具有从迷执到醒悟的倾向和潜能,我认为它不光是倾向和潜能,⽽是⽣⽽为⼈的意义和必经的旅程——从迷执到觉醒的精神回归旅程—— ⼀个在我国宋代的《⼗⽜图》中就已经描述的禪性旅程。荣格和瓦许本的⾃我原型灵性我回归的中年危机理论(Washburn,1988) 是否在历史的⻓河中与《⼗⽜图》的禪性之旅互作证实了呢?



参考文献:

Bible (2007). Old Testament:Ecclesiastes & Psalms. Amity Printing Co. Ltd.

Bible (2007). New Testament: Philippians. Amity Printing Co. Ltd.

Bugental, J. (1978). Psychotherapy and proc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Bugental, J. (1987). The art of the psychotherapist. New York: W. W. Norton.

Sri Sri Ravi Shankar (2022, 09,17). The hardest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about Philosophy ——

Gurude Sri Sri Ravi Shankar. https://www.youtube.com/c/MindvalleyTalks/videos

Washburn, M. (1988). The Ego and the Dynamic Ground. Albany, NY: SUNY Press.

Levine, S. K. & Levine, E. G. 著(2007). 苏湘婷, 陈雅丽,和林开诚译(2007).《表达艺术治疗概论》台湾⼼灵⼯坊。

布鲁斯.格雷森(2021)著。杨清波&姜丽 (2021)译。《看⻅⽣命》。中信出版社。

卡巴⾦ (1990)著。童慧琦 & ⾼旭滨 (2018)译。《多⾇的⽣命》。机械出版社。

卡尔.罗杰斯 (1951)著。李迎潮& 李孟潮 (2004)译。《当事⼈中⼼疗法:实践,运⽤和理论》中国⼈⺠⼤学出版社。

卡尔. 荣格 (1958)著。朱彩芳(2019)译。《东⽅的智慧》。译林出版社。

肯.威尔伯 (2000) 著. 聂传炎 (2015)译.《整合⼼理学:⼈类进化全景图》。安徽⽂艺出版社。

特莱特 (1997)著易之新 (2014)《超个⼈⼼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斯洛(1970)著. ⻢良诚 (2010)译. 《⼈性能达到的境界》. 陕⻄师范⼤学出版社。

朱彩芳 (2023, 01,10). PPT. Module 5 Week9. PHDC6101-1:Foundations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Sofia University. https://Sofia,instruc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