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博士论文集1-2

时间:2024-07-01 点击率:

论文集 1



瑜伽与超个人心理治疗


郭丰



导言


回望三十二岁那一年经历的情感挫折,当时的我拒绝沟通,“失眠”“多病”“消瘦”“抑郁”。在三十三岁的第一个月,某一个失眠的夜里的某一次瑜伽冥想,我的灵魂似乎觉醒了,她被这个因为失眠、自我质疑即将枯死的人心中的呼救惊醒,送来了一束光。第二天在这束光中醒来,我发现我在母亲的环抱中,她说夜里听到我叫她,她抱着我哭了一夜,而我自己浑然不知。原来枯竭无法灌溉枯竭,只有爱才能。


之后十天在生日前,我卖掉之前的房子搬进新房子、换了新车,碰巧公司也搬了新办公楼,周边环境全部焕新。我邀请了家人、密友在一派新气象里庆生,似乎以这样一个仪式正式与过去告别,我在烛光中感受着充满了祝福的“爱”的能量。正如弗洛伊德的名言“心理健康就是‘工作和爱的能力’”,增加内在的体验爱的能力,非常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寇特莱特,2014)。那是康复和新生。


那一段穿越黑暗获得新生的体验对我影响很大,整个过程中我都与瑜伽相伴并坚持习练至今,我自己总结,通过瑜伽冥想获得的收获最大。之后工作多年,我终于可以如愿专门学习心理学,虽然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我清楚地感到我经历的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针对某些病或问题的修复。我发现我一直循着直觉在探索的,就是这种整体性的转化——如新生般地觉醒,但它到底是什么传统的心理学学习并没有让我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体验团体工作坊、禅修、艺术疗愈、自然疗愈、芳香疗愈、声音疗愈等等。循着直觉指引来到了索菲亚大学,学习了超个人心理学,如今,我终于可以用“超个人心理治疗”来概括这些疗愈体验了。


超个人心理治疗


寇特莱特(2014)将超个人心理学归纳为“结合了世界各种灵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第5页)。并指出 “超个人心理治疗可以运用任何较系统化的学派,采用兼容并蓄的混合方式”(第117页)。继卡尔·荣格(Carl Jung)、马斯洛(Abraham Maslow)之后,当代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又涌现了一批理论和实践大家如肯·威尔伯(Ken Wilber)、格罗夫(Stanislav Grof)等。
寇特莱特(2014)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列举,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如下:


1、人的本质是灵性的;

2、意识是多维的;

3、人类有寻求灵性的强烈欲望;

4、接触内在的智慧和指导,不但有可能,也有助于成长;

5、尊重对灵性的渴望,避免用灵性逃避生活;

6、超常意识状态对疗愈和成长都有帮助;

7、我们的生活事件都是有意义的,包括痛苦;

8、以超越个人的方式看待每个个体。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前所述,而我最受益的是瑜伽。



瑜伽与超个人心理治疗



很多人认为瑜伽是一项健身运动。还有些更极端的观念认为瑜伽是女性美容方式。身体的锻炼很重要,但那只是浩瀚瑜伽知识中的一小部分。《禅定之道》中明确阐释了,所有印度哲学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实现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瑜伽(辨喜,2009)。在这一点上,瑜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


根据沙吉难陀大师(2019)在《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序中所述,练习是瑜伽最重要的精神,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心灵通道。这一点与埃克哈特·托利(2016)在《当下的力量》中所述如出一辙,请更深地去关注你身体内在能量场,这就是进入本体的大门。辨喜(2009)进一步指出,练习瑜伽将帮助我们习得对微观事物的察觉能力。因此寇特莱特(2014)直接指出:身体是活在当下的入口,如果深入地活在当下、对知觉的敏感度更纯净,就开启了通往超个人的途径,进而超越自我而进入宽广无限的奇妙感官和灵性妙境。(第115页)


在15年前开始学习瑜伽时,老师就介绍了学习瑜伽的目的是天人合一,可我一直觉得深不可测无法理解。通过持续的系统学习,我领悟到瑜伽的修炼是去掉我执(即小我),与大我(宇宙、大自然)合而为一。人的执着极其坚固,没有通过长期的修炼很难破除,更谈不到明心见性了。《瑜伽经》中告诉我们法门从约束心灵的变化开始,并指出那就是瑜伽(沙吉难陀,2019)。瑜伽是身心的结合。约束嘈杂的头脑和飘忽不定的心,把心静下来,才可以发现所有事物本然的面貌,也才能够看到其整体性、合一的本质。万物之间是互相供养、互相依存,这是瑜伽的生活观。如果明白这一点、活出这一点,就会显现——真、善和爱——没有动机、不自私、无我相待。对练习瑜伽获得的成就大师写到:对专注、冥想和合一的练习可以达到超自然能力的境界。深入探究一个事物或一个意念,它会释放出奥秘,也可以解释为禅定力量(沙吉难陀,2019)。


在瑜伽冥想中体验禅定力量,完全吻合朱彩方老师在课上的体验内容:思绪混乱不知所措时,可以让他静心呼吸两分钟,与自己的身体做连接(朱彩方,2022,Week2录播)。亦如朱教授课上“安通疗法”所演示的,“安”即安住,重在修己。修止得定,修观得慧,安顿身心为先,扩大身心容纳之窗(胡嘉琪,2022,Week1,录播)。


禅宗三祖所说,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僧璨,1976)。超个人心治疗中有许多经过多次试验的方法和实践,促进了从思想到觉知的转化。让头脑平静下来并让不能停下来的思想过程得到休息,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初步实践,而这种实践的方法在东方和西方的沉思传统中都得到了发展。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价值,它旨在引发洞察和释放导致心理动荡、困惑和紧张的潜意识情绪。佛教的方法(Khantipalo,1987;Sayadaw,1984)和瑜伽经的方法(Aranya,1983;Coster,1972;Taimni,1981)特别适合培养接触和洞察。这些传统,深深认识到,消除心理障碍而知(通常深深埋藏在潜意识之中)的重要性(Puhakka, 1995)。在所有这些方法的帮助下,人可以发展长时间觉识的能力和忍耐力,并增加其出现频率。然而,没有任何方法或程序可以保证将一个人从思想转为觉识;转化是当它要发生时,自然而然发生的。有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觉识训练的人身上。


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威尔伯(2015)在《整合心理学》中提出了“存有巨巢”的概念,我很认同他对吠檀多派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灵性对身体觉知的促进:


最经典(也可能是最古老)的复杂‘存有巨巢’来源于吠檀多派,它对状态、身体和结构进行了极其重要的区分。当人类越往无意识和灵性挖掘,也就越能了解自己精微的身体状态。(第15页)


在实践上,昆达里尼瑜伽-脉轮理论与冥想对人的启示也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例如班里一个同学冥想大树扎根,勾起对祖父母的过往而痛哭流涕,当我与他分享第一脉轮与土元素冥想的隐喻是回到最初的地方,引导词甚至就有站在祖祖辈辈踏过的土地之上,建立与祖辈的联结时,他恍然大悟。荣格(2020)在《瑜伽心理学》中对瑜伽哲学中元素观念做过深入探究:

而认为是从土元素到以太元素转变的阐释则是印度哲学中最古老的组成部分。五种元素的观念也是最晚到公元前7世纪才产生的数论哲学的一部分,而数论哲学则是佛学的前身。(第140页)


由此可见,不论瑜伽冥想或是佛教禅修,在促进从思想到觉知的转化方面,都对拯救现代社会人们的身心灵问题充满智慧与价值。布兰特•寇特莱特在《超个人心理学》一书中对禅修对心理治疗有益吗?心理治疗有助于禅修吗?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绝对有”,并且对禅修与心理治疗二者的关系,以及对来访者和治疗师的价值都做了阐释。最后,还对禅修与心理治疗如何相互配合做了专题研讨,并总结说到:“我相信禅修和心理治疗的结合,是超个人心理治疗对心理灵性成长最具远景的贡献”(第148页)。事实上,我们很多同学可能会在学期伊始对禅修与心理治疗的关系这个问题充满疑问,希望此文抛砖引玉能从各个角度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布兰特·寇特莱特. (2014). 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辨喜. (2009). 禅定之道(周小丽、冀文珍译).中国华侨出版社. 

胡嘉琪. (2022). 心灵的身心实践授课录像. 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课程. 

埃克哈特·托利. (2016). 当下的力量(张德芬校审、曹植译). 中信出版集团. 

肯·威尔伯. (2015). 整合心理学(聂传炎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卡尔·荣格. (2020). 瑜伽心理学(张译丹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沙吉难陀. (2019).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陈景圆译).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隋释)僧璨. (1976). 信心铭. 宗教文化出版社.

朱彩方. (2022).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授课录音. 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课程. 

Aranya, Hariharananda. (1983). The Dharmmapada of Bhagavad-Gautama Buddha . Routledge. 

Coster, Geraldine. (1972). Yoga and Western Psychology. Kessinger Legacy Reprints. 

Khantipalo. (1987). Calm and Insight:A Buddhist Manual for Meditators. Routledge.

Puhakka, Kaisa. (1995). Transpersonal Knowing.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 

Sayadaw, Webu. (1984). The Way to Ultimate Calm Selected Discourses of Webu Sayadaw.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Sri Lanka. 

Taimni, I.K. (1981). The Science of Yoga. Natl Book Network. 





论文集 2



超个人心理咨询示范感悟


李鸿



内容摘要:心理学是研究心灵及其规律的科学。这篇超个人心理咨询示范感悟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导语从理论的角度简单介绍心理学、心理咨询、超个人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以及个人的理解。接着,利用安通疗法为模板来理解超个人心理咨询的经过,突出了积极无条件关注的人文关怀和真诚的重要性。再来,简要介绍了示范体验的反思与未来咨询工作中可能整合的方向。最后,作为结语指出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助人自助,激发来访者的潜能或促进来访者成长。作为认同灵性存有的超个人心理咨询师,应该不断自我精进,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超越性的价值,把咨询推进到更高、更远的位置。


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咨询,积极无条件的关注,安通疗法,沟通,真诚,超越。



导语


心理学是研究心灵及其规律的科学(寇特莱特,2014)。心理咨询是专业训练的咨询师,在遵循心理学理论框架或假设的基础上,使用专业的技术与方法,通过言语或其他非语言的形式对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又期待答案的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7)。超个人心理学肯定并涵盖了所有东、西方的文明和传统实践,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身、心、魂和灵四个层面的灵性智慧(寇特莱特,2014;李安德,2009)。


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灯塔,我则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我们营造出一个足够安全的临时空间暂放来访者受伤的“心”,并在适当的时候把镜子悬挂在不同的角度去照见更多的可能,再协助他们去理“心”的过程。朱彩方(2022)主张,只要治疗师认同并把灵性意识纳入心理咨询框架内,这样的咨询都是超越性的、超个人的心理咨询。



超个人咨询示范体会


理想的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往往与敏锐的觉察交织在一起(寇特莱特,2014)。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或人格结构等方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7),问题产生的阶段可能在前个人,个人,或者超个人期(Rodrigues & Friedman, 2013; 寇特莱特,2014)。接下来,我将通过以安通疗法进行的两个咨询为基础,来梳理一些个人对超个人心理咨询的体会。


2.1 安通疗法


心理健康的根源是自我和深层的链接出了问题(寇特莱特,2014;Rodrigues, V. & Friedman, 2013)。我习惯把类似链接的问题,看作是我和自己、你和ta的沟通失败:同内在的次级人格(李安德,2009),对方,或和他人/环境/物体的沟通。作为超个人取向的安通模式,其基本假设是“人类具有从迷执到醒悟的倾向和潜能,并且渴望通过真诚、平等的沟通来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朱彩方,2021)。安通模型(朱彩方,2021)列出六个沟通维度,分别是行为方面、情感和躯体导向、认知方向、关系取向、意义和价值观念,最后是灵性和超越维度的沟通。接下来,将通过J和爸爸的关系以及 L的边界困扰两个案例来简要记录下超个人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体会。


2.2 J和爸爸的关系


首先应该是网课形式的缘故,安全感的建立需要时间,刚开始J是紧张的、防御心很明显。毕竟线上公开案例不同线下一对一咨询。初次来访或咨访关系还不稳定的情况下,这也是正常的。个案往往会有不确定性,甚至还会有进攻性或试探性的防守。当然作为咨询师的朱老师也明显觉察到了,他果断地打断个案的客套性陈述,特别强调了保密原则。某种程度上,这减轻了J的部分负担或担心:语调降低了,语速也慢了。网络现场的我,也能感觉到J放下了包袱,自在多了。开始试探性抛出一个有点含糊的问题。朱老师真诚地回复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简单的几番家常问答后,明显J的内心更敞开了。才几分钟,初步的咨访联盟基本确立。实属难得!大概是咨询师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让J感到足够的安全。接下来就道出了问题背后的意图:原来是把对过世的父亲的部分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这也是咨询过程中常见的正性移情。


咨询期间,咨询师通过倾听和直觉捕抓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来访者并鼓励J继续述说。这个过程充分显示出咨询师托举的功力。J甚至主动分享了生活中曾经口误的经历,这也看得出她对父亲有强烈的、未消化的、强烈的情感待处理(Bella & Serlin, 2013)。此时无疑是继续深入探索的好时机。老练的咨询师也觉察到了,果断把重点切换到情感沟通和关系取向沟通方面。J开始较完整地表达出对父亲的复杂的情愫,也对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通过痛哭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淤积。


此时,朱老师巧妙利用空椅技术帮助J完成未竟事宜。空椅是格式塔疗法中典型的技术,也是非常有灵性的、接近超个人取向的技术(寇特莱特,2014;李安德,2009)。不得不说,空椅告别的安排恰如其分。J内心多年未曾表达的情感顺利地倾述出来。不过由于临时起意,再加上J是偏理智型的,沉浸式情感表达被打破,J的意识状态改变了。后面J真情流露在说到书的环节,感觉咨询师出现了一丝反移情,不过很快他就切回主题,给予J更多的认同。咨询升华到与价值和观念的沟通层面,最后协助J进行内在的超越性整合。最后一个启发和教导的环节中,咨询师使用了情感表达的方式,不过感觉带出了咨询师类似经历的负性情绪。一个20多分钟的网络咨询示范,咨访双方产生了共振(Rodrigues & Friedman,2013),来访者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感卡点,并得到疗愈。整个过程很完整,效果也很好。这个简短的咨询示范让我对超个人取向的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信心。


2.3 L的边界困扰


在咨询室,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理智型的J或者学习型的L那样的来访者,他们往往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走进咨询室又不轻易放下防御。技术型或学术型的来访者都有此共性。前期的访谈如未达成共识,接下来的探索可能都不聚焦,后期还容易脱落。作为咨询师的朱老师的开诚布公,真诚的自我开放明显促成了L从“学术的探讨”回归到实际的问题上。这反应出真实的情感反馈和抱持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


L曾经在一个公益个案中碰到类似遭遇灵性危机的来访者后,有了些纠结的情绪,包括未能疗愈对方的愧疚感和对自己的挫败感,同时也有一些无力感。在面对L的咨询过程中,朱老师的倾听能力和释疑表达都非常到位。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助人者的身份或边界的模糊造成,咨询师的身份角色应该仅出现在咨询室和咨询时限内,不应放大到其他时空。示范过程中,咨询师借网络中断的事故巧妙表达出“随缘”的感悟:只要咨询师在咨询室中尽力了也就尽责了。总体咨询过程完整,是类似案例督导的呈现。对非资深咨询师,类似的困扰具有普遍性。同时,在L的咨询示范过程中出现有“急”、“焦虑”、“控制“、或”挫败感“等情绪,复盘过程中有同学提到是否是无意中照见(Johnson,2013)了L 的个案的感受。这个提法非常有创建性。 


心灵是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Rodrigues & Friedman(2013)认为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经常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所反映的身份认同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超过人心理咨询能缓解心理健康问题,也能促进来访者的最佳成长。L的案例示范就涉及到身份认同,以及内在与“意义和价值方面“的沟通,还有“超越维度方面的沟通(朱彩方,2021)。不管是从咨询师,或作为助人者的来访者,还是后面的复盘环节,整个L的咨询过程都很有启发性。



体验反思与未来整合方向


从以上两个案例示范中,我发现超个人属性的心理咨询师的共情和同理能力很强,给予来访者很大程度的积极无条件的关注。网络场域里,咨询师的灵性直觉也非常敏锐,整体咨询的节奏和能量流动非常自然和真实。


给我的启发是,后续可以更多以格式塔为基础,从关注来访者此时此刻的身体为中心(寇特莱特,2014),真诚和他们的次级人格(李安德,2009)对话,全然地、无条件地开放自我并积极关注对方,鼓励对方从不同常规的方式、从深度或和广度上去表达或投射内心的真实感受(Bella & Serlin, 2013; Johnson, 2013; Rodrigues & Friedman, 2013)。


咨询师营造和托举了一个安全的空间,真诚地抱持对方,在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意愿后利用环境中现有的资源,通过呼吸、想象、绘画、咏唱、冥想、放松、沙盘、讲故事或舞台剧等不同的方式(Bella & Serlin, 2013; Johnson, 2013; Rodrigues & Friedman, 2013)去表达,去和深层的内在沟通。类似沉浸式的艺术化表达,有助于刺穿平日的伪装,表达出一些平时不好用言语表达的,或不太想直白表达的内容。这时旧有状态的打破就有助于帮助来访者打开自我,去建立新的平衡。其疗愈价值远超表达的艺术价值本身(Bella & Serlin, 2013)。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操作改变意识状态,协助来访者在退行状态下处理旧创伤或困扰,给予曾经被遗忘的情结足够的关怀和认同。



结语


不管哪种取向的心理咨询,其价值都在助人自助,激发来访者的潜能或促进来访者成长。咨询师的高度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就可以把咨询推进到多高、多远的位置(朱彩方,2022)。认同灵性存有的超个人心理咨询师,更应该不断自我精进,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超越性的价值(李安德,2009)。灵性不仅帮助我们营造慈悲和温暖的氛围,也赋予了我们和来访者一起探索的能力。这是更好地融合内在智慧走向高我的过程,也是彼此自性化成长和转换的过程。



参考文献:

布莱特.寇特莱特. (2014). 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著出版于2011).

李安德.(2009).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若水译.武汉: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原著出版于1997).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2017).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pp. 386-409.

朱彩方.(2021). 安通疗法/模式师资培养(第2期)招生简章.十方心理. 2023年1月16日取  自https://page.om.qq.com/page/OjED1t-rUzdfQsucTSZxzbWg0.

朱彩方. (2022).超个人心理学基础课程.课堂内容.索菲亚大学.

Bella, K. A., & Serlin, I. A. (2013). Chapter 29 Expressive and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In H. L.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The Wil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st ed.). John Wiley & Sons, Ltd.pp.544-561.

Johnson, D. H. (2013). Chapter 26 Transpersonal Dimensions of Somatic Therapies.

In H.L.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The Wil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st e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480-491.

Rodrigues, V. & Friedman, H.L. (2013). Chapter 32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ies.

In H. L.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The Wil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st ed.). John Wiley & Sons, Ltd.pp.58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