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情绪聚焦疗法》说了些啥

时间:2021-11-15 点击率:

       安通师资班第二学年的第二本书《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 EFT)我们前不久刚读完。我现在来简要的回顾一下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以及这本书的一些背景。第二,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简述情绪聚焦疗法在行内业内遭到的一些批评以及作者的回应。

 

 

照片来源:Compassion in Therapy Summit 20212月初网络大会

 

格林伯格

作者Leslie Greenberg(莱斯利·格林伯格)1945年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在加拿大成长。他最初在加拿大读了一个工程硕士学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发觉对人际关系,人类的心理更感兴趣,所以在多伦多的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读了临床心理学博士,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咨询心理学系任教,1981年在美国加州Palo Alto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MRI)完成体验性的系统-互动(systemic-interactional)训练。他学了很多种疗法,首先是跟罗杰斯的学生 Laura North Rice学习来访者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又跟瑞士Juan Pascual-Leone 学习新皮亚杰心智建构模式(neo-Piagetian constructivist model of mind),也学习完型疗法(格式塔疗法),精神动力学、系统-互动模式、叙事疗法等。所以他整合了很多的疗法,使EFT成为一个整合心理学的实证疗法。在80年代开始他发表情绪聚焦疗法的作品,1986年回到约克大学当心理学教授。到90年代EFT站稳脚根,现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

格林伯格是心理疗法整合探索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SEPI) 的创始成员, 心理治疗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Psychotherapy Research, SPR) 的往届会长。加拿大心理协会授予他 “对心理学职业做出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授予他“对心理学应用研究做出杰出专业贡献奖” 和“卡尔·罗杰斯奖” 。他是多个重要心理治疗期刊的编委。

这本书是应美国心理协会的邀请而写,2011年在APA出版,汉语版2015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汉译者是孙俊才和郭本禹。格林伯格博士本人来北京和上海做过EFT的地面培训。

EFT属于人本主义这个范畴之内的整合心理学疗法。有的时候它也被归纳到认知行为第三浪潮,因为它有明显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甚至有操作手册。但是此书中格林伯格本人似乎还是愿意说自己是人本这个系统的,注重共情倾听、体验、情绪、意义建构。

 

                                   核心内容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本书到底是讲了些什么?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整合的?

《情绪聚焦疗法》有六章。第一章是导言,第二章是历史,第三章是理论,第四章是治疗过程,第五章是评价,第六章是未来发展。全书是一本小册子,汉语版不到190页,是APA统筹策划的系列丛书之一,我也看过这系列丛书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它们大致都是这么个格式,长度也差不多。所以看起来比较规范,或者说也可以说比较缺乏一些个性化。

情绪聚焦疗法的核心观点是:情绪因素而不是认知是一个人产生烦恼、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的原因。那么怎么去应对情绪问题呢?格林伯格认为首先要去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共情理论去跟随、倾听来访,通过共情的倾听建立咨访关系。格林伯格把罗杰斯的一套继承过来,但是他还发展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可谓是人本主义的新发展。怎么个新发展呢?他在建立关系和共情倾听之后加上情绪激活和情绪加工的步骤,这两步是情绪聚焦疗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做情绪激活?就是让来访者,已经确立了良好咨访关系后,唤起、回忆、展现过往的情结。这些情结可能是创伤性的情绪,所以让它呈现出来是要有一定的保护性的安全和支持环境,然后才去激活。激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格林伯格在书中介绍比较多的是格式塔疗法中空椅子对话和双语对话。空椅子对话主要是来解决与重要他人未了的情结;双椅子对话主要解决个人内在的分裂。我最近也在两个来访者那里使用空椅子和双椅子技术。一个焦虑性、关系问题的来访者在第六次咨询(第一次面询,其余是视频)中通过这两个技术成功地唤起了她的情绪,在咨询后的自我反思中来访者的情结得到疏解和转化。另一个抑郁性的来访者在第三次咨询(第1-2语音,第3-4次视频)中运用了双椅子对话技术,但没能唤起他的情绪。他基本上处于“无感觉”“没想法”“没兴趣”超低能量的状态,但咨询过程中还是表现出足够的认知探索的投入。在第三次情感唤起失效后,第四次我尝试身体感受唤起。我问他如何能提升对身体能量的改善和察觉?他说做俯卧撑。我支持他,问他是否当下就试试?他退缩说“不方便”。事后我反思可能这个动作偏大,假如改为更容易操作的身体动作或许可以让来访者突破,通过有觉察的练习突破他尘封很久的对情绪和躯体的真实感受。

 那么什么叫情绪加工呢?简要地说,加工实际上就是反省、反思,理性地反省激活了的情绪体验。那种体验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图式?情绪体验后的反思相当于在情绪体验后做认知重建。格林伯格认为这也可以通过叙事来重建意义、信念。重新建构情绪体验之后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信念。情绪聚焦疗法的过程至此才算完成。

在情绪激活和情绪加工两个步骤里边,格林伯格不只是跟随来访者,而且也有指导。罗杰斯是比较忌讳指导,虽然他后期也淡化“非指导” (non-directive)。格林伯格干脆就说他是有跟随也有指导。他说他指导的不是内容,而是过程,依然给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地体验和领悟。所以EFT听起来还是比较跟人本主义比较吻合。

以上三段主要是EFT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第四章“治疗过程” 比较侧重临床实践。这一章最长,共70页,占了全书大约40%的篇幅。 仔细看看,其实前一半(30来页)依然在讲理论:指导治疗关系和任务的原理。 这个原理下分为几个小标题:知觉技能、干预技能、个案原理。 其中的干预技术把我前面提到几个环节掰开了细分。格林伯格在书中把情绪改变的原理” 这一节细化为(他强调这些技术适用在心理治疗而不是在生活中):

l 觉察:觉察情绪(可分三个阶段,好似从后觉知到先觉知)、接纳情绪,两者交互作用

表达:不是发泄衍生(次级、继发)情绪secondary emotion,而是克服对体验的逃避。表达就是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先前严格限制的初级(原发)情绪 primary emotion (如恐惧、羞耻、绝望)。第一步骤是小步子接近、激活情绪,第二步是忍耐情绪(通常是不舒服的)。

调节:实施调节情绪之前需要有一个安全、平和、回馈和共情的治疗环境。接下来咨询师可以教来访者情绪调节和压力忍耐的技能。这里格林伯格还借用了辩证行为疗法中情绪调节的技术,比如确认和标签情绪、容忍情绪、建立处理情绪的工作距离、增加积极情绪、自我安慰、调整呼吸、寻找分心刺激物等。更有意思的是格林伯格说,在建立处理过度强烈的核心情绪的工作距离时,“最有帮助的方法是冥想练习和自我接纳” (《情绪聚焦疗法》96页)

反思:通过情绪体验的反思来帮助访者获得情绪体验的叙事意义,提升对体验的理解。意义的创造克服存在的虚无。  

转换:通过激活适应性良好的情绪来转换非适应性情绪(尤其是初级非适应性情绪),而不是直接处理非适应性情绪。在对立的转换情绪激活之前,适应性不良情绪常常需要一个阶段的调节或平静,并获得这种情绪的意义(100页)。

l 矫正性的情绪体验:发生在来访者与治疗师的人际关系中,来访者因为咨询师真诚、接纳、共情理解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情绪,矫正原来的人际模式。

第四章的后半部分是临床案例。 案例报告的主题是:“用愤怒消除绝望“,这是用一种对立的情绪来转换适应不良的初级情绪。第四章的最后是EFT治疗焦虑(进食障碍)的案例分享。罗杰斯教学中的许多个案是全面的,甚至是逐字稿。这本书可能是因为体例和篇幅的局限,个案呈现比较有限、零散。 

第五章是对EFT的“评价”。在“循证治疗”这一节,格林伯格给出了三项研究的几个结论:

u 在抑郁症的情绪治疗手册中,加工过程实证治疗方法(即在共情性人际背景中,采用特殊的情绪激活方法)对抑郁证的治疗高度有效。

u EFT跟来访者中心的共情性治疗(CCT)和CBT有同样甚至更好的疗效

在减少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治疗中,EFT比CCT和CBT优越;EFT比CCT更具预防复发,EFT77%没有复发(150-151页)。

第五章中有一节提到夫妻治疗。“现在,这种有实证基础的婚姻治疗方法,已被确认为是解决人际关系压力最有效的方法”,治愈率为70-73%(154页)。格林伯格在2010年跟几位同行做了一项研究:20对夫妻,每对10-12次会谈,帮助梳理没有解决的情绪,比如由背叛造成的愤怒和伤害、被抛弃和身份羞辱,这些情绪至少在两年内没解决。研究结果显示:来访者治疗后状况比等待期明显改善,比如夫妻双方的满意度,互相信任、宽恕、自身症状、指向对方的抱怨等。治疗结束时20对夫妻中有11对夫妇确认完全宽恕了配偶,6对在宽恕上取得显著进步(与等待期相比),3对伴侣微弱改变。

EFT夫妻疗法还有一版本,英文是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for Couples。这个用语和版本是格林伯格的一个学生,后来的同事 Sue Johnson博士习惯使用,略微不同于格林伯格的Emotion-Focused Therapy。几年前我上过Sue Johnson的网路视频课, 记不得是从 Psychotherapy Networker, Pesi 还是Sounds True 购买学习的只记得主持人是Rick Simon. 印象里是六节课,每节3小时,相当于三天的工作坊。这门网课一半左右的内容是苏珊·约翰逊(Sue Johnson)给来访者做夫妻治疗的录像(来访是一对来自非洲的年轻夫妻)。实操录像加上讲解和理论让我实实在在学到了许多可以运用的方法和技术。

后来我又仔细阅读了约翰逊写的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2004, 2nd edition),刘婷等汉译为《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情绪取向的婚姻治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版。据我有限的了解,跟格林伯格的EFT相比,约翰逊的情绪聚焦婚姻治疗比较侧重依恋关系。约翰逊的这本书应用性、操作性很强。格林伯格的这本EFT则让偏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向。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底2月初在Compassion in Therapy Summit 全球网络大会上我看到格林伯格一个六十分的现场采访。采访中他对答的内容、语气、语速、神态颠覆了我的臆想。他充分展示出情感、温和、人性、安详的素养。格林伯格在采访中说,初见小孙子时,自己的大胡子颠覆了小孙子对人脸毛发的期待,令其害怕躲藏。

2019年秋我替我太太上了刘婷博士在北京开设的EFT初阶工作坊(4天地面)。印象里刘老师称自己是约翰逊博士首位认证的EFT华裔学生。最近在“家庭治疗在学校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高峰论坛”中,我跟着陈玉英博士又学了一堂情绪聚焦疗法(三小时线上工作坊)。陈博士介绍时说,她是格林伯格在国内的首位EFT认证咨询师、弟子。我从各位老师那里有不同的受益。不过在我实际的伴侣咨询中,目前我依然觉得最受用的还是约翰逊的视频课程。

 

 

                             批评与回应

作为对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补充或者一种挑战,格林伯格把情绪疗法推广出来,并且做了许多实证研究,这确实也是对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贡献。新生流派自然会遭遇质疑。在本书最后一章“未来发展”中,作者专门坦然地辟出“批评”一节。格林伯格回应了有些同行、学界对情绪聚焦疗法提出的一些质疑。

第一个质疑。EFT提倡激活来访者的情绪是很危险的,情绪可能是非常混乱、缺乏组织的,有时候失控,有强烈的破坏性。格林伯格回复说,你们说的没错,不过,情绪激活是非常有讲究,我首先要创造安全的环境,建立一个信任的关系,让来访者觉得安全。他说还要帮助来访者发展内部修复和调节。他说有了这些条件,他才去让来访者激活痛苦的情绪、创伤的情绪,然后再进入其他加工的程度,如反思和生成新的体验和相应的意义。

第二个质疑。质疑者认为人主要是理的,男性更是理性,所以情绪聚焦疗法应用的范围不广。他们还提到了跨文化的问题,比如说在东亚文化,羞愧是其文化传统的一个普遍因素,“社会规则控制着情绪的社会表达;或者一些特别强调等级秩序的文化,认为这种文化中的来访者不会对情绪聚焦和治疗中平等的人际关系作出反应”(188页)。面对这样的文化,格林伯格回答说,“所有人都具有情绪以及情绪体验,这与他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无关”(188页)。如果说作者这个论断听起来有些武断的话,那么他接下来的回应似乎更有可能获得共情。他说“所有人都必须处理和调节情绪,因此,在帮助某些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来访者需要建立更为稳固和持久的工作同盟,才能让来访者舒适的状态下表达情绪”。最后他重申,“从终极意义上来讲说,情绪功能原理适用于所有人“(188页)。言外之意呢,东亚文人要做情绪聚焦疗法的话,咨询师可能要对来访者化更多、更长的时间来发展、稳固一种持久的治疗同盟,然后来访者们才有可能觉得安全,才可能体会和激活他们的情绪。

第三个质疑。有些同行学者认为情绪聚焦治疗把共情性的探索和推测,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格具有太多的指导性、侵入性,可能扭曲来访者的体验。格林伯格的回应是,我们没有去强加我们的意见给来访者,我们就是以来访者中心的人本心理为指导思想,主要是共情去跟随来访。他再次援引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他们通过案例记录来看追随而不是指导来访者的频率、次数,统计显示“情绪聚焦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干预少于认知行为治疗师“ (189页)。另外,他强调EFT治疗师对探索和建立合作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