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第三期论文集11+后记

时间:2022-07-24 点击率:

按语


索菲亚大学(www.sofia.edu)超个人心理学硕士项目2022年春季学期已于6月12日结束。我第三次教授“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这一课程。从50多篇学生的期末论文中我选了12篇,经作者们的同意,11篇已陆续分享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特别感谢魏星、陆丽莎和张晓同学协助我编辑和发表这些习作。欢迎大家反馈并转发。


--朱彩方



论文集 11



知行合一

—— 超个人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实践


陈建华



1

前言


遇见超个人心理学感觉于我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在临近知天命的岁月,让我有些不知所以,一直思考:在有限的职业生涯我还能做些有意义且欢喜的事,为自己再开一扇窗,渡己渡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念念不忘,必有回应,索菲亚神奇地向我招手,直觉让我立刻选择走进它,而此前,我根本就不知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存在,这或许就是灵性的召唤?



2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解



超个人心理学是具有灵性导向的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灵性学科,结合世界各种灵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寇特莱特,2014)灵性,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知。


“传统心理学最多只能减轻症状的局部,只有接触终极存有才能为人类困境带来真正的解答。”(寇特莱特,2014,第35页)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传统心理学只是解决了心智模式,最表面,最容易看见的部分,而且意识的转化不彻底,容易出现反复,而人只有开发自己的灵性意识,才能让自己置身于宇宙更大的意识中,跳脱出现有的维度,看见更多的实相,自己的意识才能更彻底的净化。


此次的学习,让我发现,马斯洛在晚年时认为五项需求不够,还需要更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实现,以宇宙为中心,天地人为中心,纯粹的觉知,这样的存在,自我实现和灵性的需求。


Z理论是有灵性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灵性高峰体验是生命的核心,超越者在原则上更易于拥有深刻的宗教或精神生活,超越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意识、自我感知的丧失,这同样是忘我心境,源于专心一意、入迷、集中注意。(马斯洛,1969)


这么多的理论知识让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无法做到超我,一直处于小我的状态,常常莫名的焦虑,或许就是不够专注和忘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王阳明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王阳明认为在知行合一中,真知必须是能够行动的,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陈来,199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非常认同这些观点,并立刻付诸行动。



3

超个人心理学的生活实践



跟着彩方老师,从最初的观呼吸,随息,数息,坐禅,行禅,到后面的观妄心、观真心……我慢慢地有了觉知,发现这些练习让我的身心都发生了变化,气也顺了,人也安静了……直到遇到生活禅的练习,让我有了另外的体悟。


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平日比较少做饭,所以也很少洗碗,即便有碗要洗,也是拖延症,吃完饭都要休息好长时间才会去洗,洗的时候也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匆匆洗完,感觉洗碗就是一个负担,没有半点享受。


一行禅师说,任何一件家务活都是一次修习这样的觉知与感恩之心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有厨房,有厨灶,有可以滋养我们的食物,因此做饭也成了快乐的源泉。(一行禅师,2015)


家务还能成为快乐的源泉?我很难理解。老师的作业让我认真地选择去践行,结果不一样的体验出现了。


那日中午吃完饭,开始洗碗,看着池子里有些油乎乎的碗筷,先带上家务手套,然后在洗碗盆里倒上洗洁精,然后拿起碗筷放在水龙头下边洗边用水冲,这时候脑子里别的啥想法也没有,念头还挺聚焦,洗碗就是洗碗,看着手中碗里的油腻,因为加上洗洁精而变得特别好洗,那些油腻在水龙头下边洗边冲没了,瓷碗瓷盘变得特别的白净。


不知为何,心里油然而起一股愉悦之情,将盆里的碗洗净之后,竟然觉得意犹未尽,又去把锅和锅盖拿过来一起认真地刷洗起来,而这其间,听着哗哗的水声,用力地刷洗,看着手中的锅盖变得干净透亮,很有成就感,欢喜心不自觉地升腾起来,继续很快乐很耐心地把灶台也都认真地擦洗了。这个过程,令我感觉到特别的踏实,舒服,平静。这次洗碗较平常多了一倍时间,花了半个小时,让我体会到安住当下,洗碗居然洗出这种感觉,很诧异,惊喜!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埃克哈特·托利,2013,第55页),在这当下,我只是洗碗,但这个当下的实践让我拥有了力量。


上瘾似的,周末又去洗刷抽水马桶,洗刷时还是只是认真地刷马桶,一点一滴的刷,看着愈加白净的马桶,欢喜再次出现。我找到了当下的力量。


自古以来,各门各派的心灵导师都指出当下时刻是开悟的关键。(埃克哈特·托利,2013),那一刻我有了开悟的感觉。这种感觉令我安定,欢喜!我想我会继续,在生活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布兰特·寇特莱特[美国](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2019)。《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曹晓慧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 

3. 陈来(1991)。《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4.埃克哈特·托利[德](2013)。《当下的力量》。曹植译。中信出版社。

5.一行禅师(2015)。《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向兆明译。河南文艺出版社。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文集后记


朱彩方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我在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院连续教了三个学期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现在简要回顾一下教授本课程的因缘和感想。


1

因缘



先说因缘。我很高兴正式受聘来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因为高兴,所以我工作很投入。三届学生的反馈也挺不错,95%以上的学生对我所教课程的评估是非常满意和满意。


几年前加州整合大学东西方心理学系也邀请我去给研究生讲一门课,我有点心动,但是要我到旧金山面对面给学生授课。我算了算住房、生活和交通成本太高,就坦诚地谢绝了。这几年疫情泛滥,却催生了网络上课、工作的新风尚。索菲亚大学这个超个人心理学硕士班定位是网络课程,我在北京就可以讲。我就愉快地答应了。


我乐于任教还有个原因。世纪之交,国内曾举办过四届人本和超个人心理学国际会议,主要发起人是李绍坤和张宝蕊博士。2008年第四届我参加了。后就没下文了。2015-2016年我在国内跟一些同行继续推动过超人个人和整合心理学,还在香港注册了中国超个人和整合心理学协会,也得到了国际超人协会(International Transpersonal Association)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我是协会副秘书长和理事)。我们举办了不少活动。因缘际会我们还邀请到了格鲁夫和康菲尔德同台在北师大对话“超个人心理学与佛学”。但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积极活动了一年就暂停了。稍后我联系了国内心理咨询界一些颇有实力的少壮派,请求他(她)们跟我们一起联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下面申请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分会或学组。虽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个别领导支持我们,但专委会评审时没同意这个提案。


这两个尝试后,我基本放弃了特意传播超个人和整合心理学的努力。我转向了继续耕耘自留地“安通疗法”的研发和培训,运行自己的明向文化中心。去年索菲亚超个人心理学院突如其来的邀约,再次激活了我介绍超个人心理学和培养人才的宿愿。索菲亚大学原名是建于加州1975年的超个人心理学院(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联合创始人Robert Frager博士还是我哈佛校友。通过索菲亚大学来教授超个人心理学,可谓名正言顺,根正苗红。


2

担当



再说理念和担当。目前为止我教过的三届学生共120人左右。其中我估计大约20-30的学生入学时不怎么知道超个人心理学跟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她们或者是跟随感觉,或者是怀着好奇就报名了。一些行政和教辅人员也不太清楚超个人心理心理学的特点,但隐约知道一些。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的教授,我不能含糊其辞,我想我需要当担起给超个人心理学正名的责任。所以我在第一周的录播视频课中就讲:超个人心理学是 “世界各种灵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的整合 (寇特莱特,2014,第5页)。我还分享了自己的总结:超个人心理学是整合心理学的简装版,整合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丰满版。当然,这里所说的整合心理学是以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 Integral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 Spirit, Psychology, Therapy. 为代表。威尔伯早年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大家,后来转向整合心理学。国际上当代主流心理治疗也趋向整合疗法,但都淡化或缺失灵性(spirituality)的维度,而超个人心理和整合心理学则认为人之本质是灵性的,是身心灵的整合。最近几年我也应邀参加过多次安宁疗护的论坛或专家会议。我注意到安宁疗护明确提倡关注当事人的 “身、心、社、灵”。社是社会工作,灵是灵性。灵是什么?威尔伯在《整合心理学》中给了五个定义:

1. 灵性是指任何发展线的最高层次 

2. 灵性是指各种发展线最高层次的总和

3. 灵性自身就是一条独立的发展线

4. 灵性是你能够在任何阶段具备的态度(比如开放性、爱、流动)

5. 灵性本质上是指高峰体验,而非阶段. Spirituality basically involves peak experiences, not stages.(威尔伯,2015,第156页;英文版p.129)。


定义中提到的“发展线”威尔伯认为有20多条,是指个体发展的不同维度

如认知、情感、道德、艺术,人际关系等。第3条“一条独立的发展线”似乎不易理解。我想或许可以理解为独立于肉身的终极意识或不朽的灵体。


3

解惑



基于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忠实理解,我,坦诚地回应一些学生、潜在学生和工作人员的问题。比如,超个人心理学是否科学?为什么超个人心理学被其他一些心理咨询流派不待见?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简要的回答是:超个人心理有科学的部分,比如它也接纳讲究实证、可观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但它不限于科学,可谓是超越科学的。这里的科学主要指传统的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几年前美国心理协会的官网就明言心理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威尔伯在《整合心理学》中指出:当科学凌驾在艺术、道德之上,独挡一面成为唯科学主义之时,现代性就失去了原有的三巨头分化而成为一个扁平的世界了。后现代的使命不光要恢回复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分化,还要把前现代长青哲学的层次性(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整合进来。马斯洛(2019)晚年郑重提出,超个人心理学将替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类需求的最高端不再是原有的自我实现,而是具有高峰(灵性)体验的自我实现。没有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容易滑到自恋、狭隘自我的一边。正因为超个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此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一直认为索菲亚大学在国内招生时不必过于担心与其他大学的竞争。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至于为何某些心理咨询流派不接纳超个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这个疑问其实没有太大的特别意义。我记得我在一次公益大课时这样回应: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人本主义各大流派的追随者们也常常彼此相轻、不待见。世界上现有400多个心理治疗取向,这就足以说明流派和取向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分歧。超个人心理学反而都接纳它们,认为它们都对,都有道理,只是不全面而已。


4

学生与学业



现在回头再来讲讲课程、学生、学业。《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的设计是我在原有英文版的基础上改良后的结果。我把它设为学术、静心体验和心理咨询演示三个部分。儒释道的内容都有所呈现,构成了中西合璧的基本框架。


我印象中大约40%学生属于心理咨询和教练从业者或正在准备从业。咨询师这一拨都比较自律、边界感良好,其中有些也是灵修者,但总体还是以比较理性的、平实的思维和情感呈现在互动和作业、论文中。发表在《内外讲习所》的期末论文大约一半来自咨询师的学生们。她们现在或多或少地走上了超个人心理咨询的范式。有的学生还整合出了自己的疗愈方法和模式,已经实践了许多年。有的在深受扰动之后重建生活生命的信念。有的大难之后展示出惊人的毅力来疗愈和助人。


大约30%的学生基本上以灵修为主。这些灵修来自世界不同的宗教和智慧传统。灵修派大多没有心理学的基础,有些同学确实已有丰富的灵修体验,甚至是职业灵修者。他(她)们大多听起来足够超越、豁达,但入世、落地时也常面临困境。灵修者敢于承认入世的挑战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超个人心理学自1990年代就把灵修的目标转向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寇特莱特,2014)。灵修同学中有少数几位似乎不愿意接受基本的学术训练,甚至依然藐视现代心理学。对这些同学,我好奇:来硕士项目学习是为了什么?我希望他(她)们通过超个人心理学硕士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有更多的工具和现代知识结构跟社会上更多的人沟通,而不局限于传统灵修、灵媒的圈子。人生的苦难很多,超越者得大自在。超越者如果倒驾慈航,回头民众疾苦和社会正义,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才是觉行圆满的大智慧。


还有一部分,大概也是30-40%学生,属于以心理学为主的自我成长型的学生。她(他)们来自全国和海外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状态。不少同学在职业上已有相当多的经历、相当高的成就,然后选择全面的自我成长,走上了超个人心理学的道路。自我成长型的这波学生总体呈现出拓宽视野,谨慎体验,稳步成长的局面。她们中不少人找到并内化了一些静心修炼的技术和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个人生活品质、职场压力应对和人际交流艺术。论文集里的好几篇文章显示了这一点。但也有少数学生实在被超负荷工作量压倒了,几乎无暇顾及学业,以至于有学生连我的姓名和我的课程叫什么都不知道。


跟以往一样,第三期《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期末论文集分享主要是希望超个人心理学能在中国被更多人了解。我遴选的标准大致是:(1)内容跟我们所学紧密相关,体现了作者真切的感想和真实的变化;(2)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和行文比较流畅;(3)体现了良好的APA格式。有些同学的期末论文从某种角度看非常优秀、殊胜,但综合考虑三方因素后我还是忍痛割爱。 


5

展望


三个学期下来,我有机会认识了120来位大多是人到中年的学生,跟大约一半的学生有过一对一的预约好的亲切交流。我很珍惜这个教学经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视野也因学生们的真诚分享而不断丰富。暂停《超个人心理导论》的教学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未来我想还会适当参与硕士班的教学。从8月份开始,我要转向超个人心理学博士项目的推动和教学。欢迎读完超个人心理学硕士的同学们继续来攻读博士,不光体验实践而且探索前沿。


疫情时代我们或许大体上安住过去了。后疫情的时代依然会饱受技术和信息充斥的利弊。忙忙碌碌、压力山大和意义缺失的生活和工作依然会笼罩主流世界的芸芸众生。作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生,各位站得更高远一点了吗?体会到超越而临在的灵性了吗?能将此体验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关怀上吗?


参考文献:



1.伯拉罕•马斯洛 (2019),《人性能到达的境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布莱特• 寇特莱特 (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肯•威尔伯(2015)。《整合心理学》。聂传炎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