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文集10

时间:2022-04-25 点击率:

缘起:美国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isty)超个人心理学硕士项目2022年冬季学期已于3月20日结束。我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程收到48名学生中的46篇期末论文。我从中选了10篇,经作者们的同意,陆续分享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特别感谢施静洁同学在我指导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二次编辑和校对-。-朱彩方


为禪作证

更新


引言

2014年底,我接受圣灵的洗礼后,立即交接手中工作回国,屏蔽社交,宣布独身,开始严肃的灵修,等待主的呼召。家人朋友一片愕然,都以为我遭遇了寇特莱特在《超个人心理学》里所指的“灵性危机”。但是七年过去了,我期待的呼召没有降临,自己却像魔怔了一样。2021年10月开始,我在祷告中反复出现“孤独”这个词,于是迷迷糊糊就注册了一个交友APP,很快为自己寻找到一个秘密“男友”。不过一个月后我就迅速“失恋”。在祷告中得不到回应后,痛苦难状的我被索菲亚大学的“超个人心理学硕士课程”吸引。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神的呼召的一部分,虽然与我期待的不同。


行禪收获的爱情密码

课程一开始,就幸遇朱彩方老师在他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中教授行禪练习。本来我对基督教以外的宗教都条件反射性地拒绝,但老师的音频指导只是让我们练习正念行走,没有什么偶像崇拜,我就一点点跟着练习专注走路(行禅)。有一天,在院子里练习,无意间抬头看到参天大树,忽然一些诗句从我看的树枝间倾注下来:“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此我在神前祈祷了500年,神把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长在你必经的路边。”(席慕容,1981,“一棵开花的树”)。


这些声音好像是从天上直灌到我头上,而不是从我心里发出的。我不自觉地喃喃对大树说,“谢谢大树,谢谢你的爱情!” 顷刻间,泪水就喷涌而出,仿佛天开了!巨大的爱的能量像骤雨一样向我袭来,我几乎要被冲倒!为着那一刻的了悟,我喜极而泣。


事后回想自己为着一个人的“爱情”劳思伤神,不就是为了从中可以获得“愉悦和满足”这些可以滋养生命的元素吗?如果爱情不可以滋养生命,要爱情干什么?如果婚姻不可以滋养生命,要婚姻干什么?生命中的任何事——如果不可以滋养生命,我们要它干什么?可是,如果活在每一个当下,如果我们接受亿万年天空、土地、水和阳光的爱情,那是什么样的能量滋养呢?为什么要把生命滋养这么重大的事寄托在个别人和事上,使之成为不可控的命题呢?


想来,是过于忙碌的我们没时间了悟生命的真谛,所以一生颠沛流离,追寻自以为想要的生活。这种了悟是从宁静和安住当下开始的,正如《道德经》所说的,“至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2018,第53页) 一个了悟了生命的人,连走个路(行禅)都被生命中无限的爱情般的能量滋养,哪里有时间悲伤呢?


坐禅出现的秘密答案

坐禅一开始就对我有极大的挑战。因为和行禪不同,那个坐姿就会提醒我背后的宗教。所以我迟迟不敢练习。于是跪下祷告,“主啊,如果这是亵渎您的,我愿意就此打住(曾经为信仰的缘故中断过两个心理学博士项目和一个神学硕士项目)”。但是,出乎意料的,这次里面的回应是:“ The kingdom of God is not a matter of eating and drinking, but righteousness, peace, and joy in the Holy Spirit (Romans14:17)”, and “ For in Christ Jesus neither circumcision nor uncircumcision has any value; 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 is faith expressing itself through love (Galatians 5:6)”。看来,主在意的不是吃喝割礼这样的外在形式,而是在意一颗追求生命的义、平安和内在喜乐的心。


接着,我就在李安德的《超个人心理学》里读到关于典范的描述,便更加确定我所领会到的圣灵的回应是正确的。神是什么?神是宗教吗?是宗教的名字吗?难道神(基督耶稣)不是 “righteousness, peace,joy,love and light”吗?如果禅修入定(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我们岂不是在尊崇神吗?当基督“教”把自己当作典范,认为只有自己可以代表神时,是不是就如华生、斯金纳他们认为只有行为主义才是心理学,弗洛伊德派们认为只有精神分析才是呢(李安德,1994,第39页)?


荣格也在《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的“僧侣还是咨询师”一文中说,“圣灵是按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他要栖息的人身上的,并不是特定的宗教或是名字。”(第359段)圣经中神对埃及法老说:“Therefore , God has mercy on whom he wants to have mercy and he hardens whom he wants to harden ”(Romans 9:18). So it does not depend on who you are but the one who calls。想到这里,于是我爱上了坐禅,因为它使我更深层次地理解圣经,仿佛再一次皈依基督。(老师注:William Johnston, Matthew Fox, Thomas Merton等都是当代天主教、新教中深入学习禅修的神职人员。)


另一次坐禅入定后,潜意识显化出一个离开的场景。2021年6月,弟妹因为癌症晚期手术,弟弟就央求我去他家照顾孩子。我去了一个月后,准备离开。因为弟妹手术很成功,而且家里雇佣了两个专门帮活的人,并不需要我。可弟弟还是希望我从此就和孩子们一起生活,认为一家人在困难时就该在一起(我和弟弟从小相依为命,情深弥笃)。


这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因为我已经放弃了尘世的一切等待主的召唤,可是如今弟妹的病却要我回到被我早就以粪土一样抛弃的价值体系里,要求我为了他们的需要而放弃信仰和理想(他们认为是精神病)。经过祷告后,我知道这是主对我的考验,我生平第一次对弟弟说了”No”。于是,他从心里就把我从家人的名单里去掉,不再理我了。


虽然我只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审判日那天弟弟会明白真相而原谅我。但是,失去弟弟的爱,我感觉到仿佛从此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一个孤儿了。潜意识里出现了深深的孤单,所以才有了成家的想法,只是为了填补心里失去弟弟的空缺。过去的七年里,我以为自己已经清零了,世界都被我清除了,现在才知道弟弟还在里面。现在弟弟走了,我便把他的位置给了圣灵,再也没有要成家的需要了。


咨询演示课上的意外治愈

最后三周朱老师为我们演示心理咨询。第七周是一位六岁丧父的男同学,他说自己常常感到无力,好像小时候失去父亲时的那种绝望和恐惧。第八周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一直在奋力找寻生之意义,常常把自己累瘫,觉得放松休息是不可接受的。她在咨询时说最近在爱孩子方面好像享受到了滋养。正在分享时,三岁的儿子来找她,她没有过多回应,最后孩子姥姥进来把小宝贝拉走了,孩子哭了。


老师的这两次演示堪称超个人心理学教科书级的经典示范,既有灵性的引导,又有人本的共情。可是我自己对两位的感受却完全不同。男同学的案例我自始至终泪流不止。可是,对女同学不光无法共情,更是在互动环节以视频里她与儿子的互动情景为例,指出女同学对待儿子的态度好像还不够爱。我的回应引起全体同学的诧异!大家都认为一个单亲妈妈能这样已经很艰难了,纷纷共情安慰她。


同学们的回应警醒了我,我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两个案例的感受如此不同。挨到凌晨4点25分,实在没办法,我就起来坐禅。入静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我的秘密安全堡垒!拾级而下,看到十字架和灯,知道是与主见面的地方。说来真怪,我来到那里,答案就自己出来了!我知道答案后号啕大哭。原来从小没有得到父母之爱的那个小女孩,把一切的痛苦都深深埋藏在潜意识里,平日里并不知道。同学们的分享把这个“小女孩”的秘密暴露出来了。


因此,我听到男同学关于没有爸爸同在的无助时,会默默流泪;而女同学的生命状态很像当时我的妈妈,所以看到孩子来找她而她觉得与老师互动更重要时,一种小时候对妈妈爱抚的渴慕就浮现出来,对女同学不满的情绪油然而生,原来自己是在为那个心里的小女孩抱打不平啊!


这很像卡巴金在《多舛的生命》里说的,慢性疼痛需要被正念对待,它才会慢慢消停,不然如果用止痛药,或是游戏分散注意力,下次它还是会如约而至(2019,第309-331页)。而我深藏在潜意识里的痛因为没有被发现过,所以没有被认真对待过,因此常常在相似场景里引起我的莫名反应。


第二天,我立即到班级群里,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请求她的原谅。然后默默对着爸妈的灵魂说,“爸妈,我原谅您们。理解您们那时也太年轻,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我和弟弟的生命造成伤害。嗯,相信如果您当时也读了超个人心理学,一定不会那样的(笑)。现在,我要开始好好爱您们!绝不让您们也有老年人常有的缺爱的伤痛!”


做完宣告就立马给爸妈打电话!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爱意的暖暖流动!好滋养!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愈”。(2006,第96页)感恩这个课程,感恩老师和同学们,我的治愈才来得这么早,不需要一生。




参考文献:

1.      布兰特·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第6章(159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老子(2018)。《道德经》。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席慕容(1981)。《七里香》。台湾大地出版社。

4.      Bible(2007)。《Bible:New Testament》。Amity Printing Co. Ltd。

5.      卡尔·荣格(待出版)。《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第5章 “僧侣还是心理咨询师”,  朱彩方译。译林出版社。

6.      卡尔·荣格(2019)。《东方的智慧》“东方禅修的心理学” ,朱彩方译。译林出版社。

7.      乔恩·卡巴金(2019)。《多舛的生命》,童慧琦、高旭滨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8.      李安德(1994)。《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若水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湾)。

9.      阿尔弗雷特·阿德勒(2006)。 《儿童的人格教育》,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片from 《一年中的内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