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文集5、6

时间:2022-04-15 点击率:


缘起:美国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isty)超个人心理学硕士项目2022年冬季学期已于3月20日结束。我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程收到48名学生中的46篇期末论文。我从中选了10篇,经作者们的同意,陆续分享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特别感谢施静洁同学在我指导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二次编辑和校对--朱彩方 


浅谈我遇到灵性和禅修后的思考

胡娟


摘要:文章从作者如何与灵性体检结缘说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思考心理治疗与每个人灵性之间的关系。文章还阐述了作者对禅修和冥想的理解和感受,对自己生活的改变,并探讨了心理治疗与禅修或冥想结合的好处。

关键词:超个人,灵性,原型,集体无意识,无意识,禅修/冥想


与超个人结缘


我是在学习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网络连续培训项目最后一个模块时,开始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学习的。我与超个人心理学的缘分可以从2021101日开始算起。那天我去蓟县爬山,山上有一个寺庙和舍利塔。当我看见舍利塔时,想到修行人修炼到死后留下舍利子,这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眼泪就流了下来。


接着,我准备去庙里拜佛,一心想求工作项目能顺利进展。但当我跪在蒲团上时,脑子却空了十多秒的时间,那个当下非常清净安宁,直到我起身离开,我都没有再有所求。当时我并不了解这种虚空的体验是什么,我分析可能是因为我爬了很远的山路,身体极度疲惫,后又见到舍利塔,被苦行的事迹所感动,身心灵在某种机缘巧合下体验到了虚空。


冥冥中,我似乎还不放弃寻找答案,我在网上找到了索菲亚的超个人心理学硕士课程,我似乎知道答案就在课程中,立刻报名参加学习。


对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思考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理清过去的线索才能获得未来的发展。如果能提供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能达到象征或表征思维阶段的要求,那么就能让来访者改变“因过去致病影响而对未来发展表现退缩”的模式,并修复自身原生家庭的问题。“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关注的重心是过去的经验对塑造行为和期待模式的影响,通过处理那些重复出现、扰乱健康的特定认知(防御),以及人际互动与人际感知方式(移情),从而发挥作用。”(尤萨诺等,2010,第12页)


我本人做过三年的个人体验,在这期间我的自体变得更加整合,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更高的自尊,社会适应方面也有很大提升。但是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时不时地仍然会体验到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分裂感。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去做心理咨询而得到真正的解决。当我读到荣格的找治疗师还是僧侣一文时,我觉得特别震撼,好像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我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分裂感,即意识层面想回到母体的渴望,找到了一个可以被承载的地方,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是最早的超个人心理学先驱,荣格认为潜意识除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外,还包括神话原型和灵性能量。“原型可以自由地选择人为的栖息地,灵性能量源自我们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则是一颗永恒之树,可以生出千变万化的枝叶和花朵”(荣格,2019,第538页)。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原生家庭平淡无奇,甚至有的还特别悲惨,但是他们却得到了非凡的个人成就。他们没有去做很多年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却也改写了原生家庭的剧本。人一生的成就除了受到原生家庭的重大影响之外,还受到“个人意志”这一更高层次的影响,即这个人是否有意愿超越原生家庭,从而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这些人或许就是发现了这个让人生成功的大秘密,即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型,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我想这种转化的力量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里。


我建议所有动力学流派的心理治疗师都应该了解一下荣格;在冗长的治疗过程中,不妨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原型,帮他探索和成就自己。虽然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更高的意识层面上,个人经历的痛苦好比大河中的一滴水,让这滴水流入集体无意识的大河,消融在其中,这不也是一种疗愈吗?


禅修/冥想给我的思考


荣格发现通过观禅,个体的无意识被观察到,内心世界变成了有形的世界。在《观无量寿经》中的很多诠释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感官世界和与之所产生的思想都彻底被关闭的话,我们就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内心世界。假如人的无意识被照亮,那么一个人就会立刻直面个人无意识的混乱世界。”(荣格,2019,第133页)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也触碰到一些自己的无意识世界,我会想起之前从未想过的一些事情,这对我来说是有一些波动的,但并没有荣格说的那么混乱与恐惧。所以我想个人的无意识世界是否混乱,更多的情况是看个人内部的整合程度,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就不太适合面对这样的混乱场面。从我硕士班的讨论小组以及班里同学十周练习的反馈来看,大家的觉察力都会在修炼一段时间后有所提升。


根据PertDreher Ruff2005)的研究,我们的身体有一个神经肽的神经网络,其功能是“信息生活的处理者”。情绪是身体和意识的桥梁,有意识的情绪和无意识的情绪都在影响我们的健康,因为免疫细胞能产生和接收神经肽。“发展出健康的信念有利于对抗疾病和增加免疫反应”(Friedman2013,第三十二章)。禅修和冥想,就是通过锻炼我们的精神肌肉来得到更多的自我意识。要想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得让自我意识做主。身体、大脑、外界所有的资源都是为我们所用的资源。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现在这么多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去练习禅修或冥想的根本原因。


在心理治疗中禅修会起到什么作用?首先禅修和心理治疗都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提升来访者的觉察力,让他们活在当下,感受更大的宁静和宽广,更加聚焦于意识,揭露和去除压抑。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观照禅修通过感受自己并不特殊,不执着于念头,来达到自我消除的目标;而心理治疗通过积极的探索意义、感受和关系,通过语言表达来达到实现自我的目标(寇特莱特,2014)。如果禅修和心理治疗能够结合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乔恩·卡巴金《多舛的生命》一书中,有很多案例验证了这个观点。一位五十多岁的来访者,在身体扫描过程中回想起孩童期的性虐待史,这段经历被压抑了五十年,而在五年多的心理治疗中都未曾浮现。


禅修/冥想给我带来的改变


我交第一份禅修报告时,身体是浑身酸痛的状态,现代人的忙碌就是我身上的小缩影。我的工作和学习大多都是在焦虑中完成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而自己更像是在微弱的烛光指引下努力行进。这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的生活节奏变慢了,更愿意一次只关注一件事情,体会当下的安然与宁静。我更愿意去与人和环境产生连接了,比以前会更愿意表达自己了。我更少使用手机来解压了,更关注健康的解压方式,更少纠结于自己内心的情绪了。


同时,在这些觉察提升之后,我的一些个人议题也显现了出来。那些需要被我看到却被我忽略的事情,我想它们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现在的我忽然发现了它们。新的一轮自我反思和调整又要开始启动了,我越早觉察出来这些不适应,就越早能收获自我提升给我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Anne Hurry(1998)Psychoanalysis and developmental therapy。中英项目引进文献。

2、罗伯特·J.尤萨诺等(2010)。《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林涛、王丽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布兰特.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荣格(待出版)。《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朱彩方译。译林出版社。

5、荣格(2019)。《东方的智慧》,朱彩方译。译林出版社。

6、乔恩·卡巴金(2018)。《多舛的生命》,童慧琦、高旭滨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7、FriedmanH.Hartelius,G.(2013)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英国牛津Wiley-Blackwell出版社。


pic  from 一苇



在超个人视角下体验个人的成长

正念冥想的感悟报告

方 怡


摘要:突破传统的心理疗愈,体验个人的成长。

关键词:超个人;体验;感悟


        超个人的疗愈体验


我对于“灵性追求”的意识是从2019年开始。当时我的未来规划(理想的自我)和现实情况(现实的自我)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的部分。我开始否认经验,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自我不协调,使我时常体会到心理失衡的感觉。


最开始,我尝试进行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师好像并不能帮助到我,我感觉到她们无法带领我探索我的心灵世界。在2019年底,我开始尝试接触圣经的学习。那段三个月左右的学习,用现在心理学的词汇说,我感觉到了全方面地被“接纳”,即使是那些我自己都未意识到的被隐藏起来的领域,都被接纳了。这个阶段我感觉到了疗愈,但并未感受到明显的心理成长,直到上完索菲亚大学第二学期的课程,我才体验到了这种成长。


        关于超个人的自我探索

                                                                                           

2021年10月,我再次开始学习圣经。同期间,我遇到了索菲亚大学的超个人心理学硕士课程。基于直觉的信任也是一种“带领”,我报名参加了课程,而最初的我并不知道这次的带领将去向何处,直到我看到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      “人的本质是灵性。超个人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和各种世界灵性传统对人类身份本质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我们的生命本质既是心理的,也是灵性的。但超个人的观点强调灵性是支持和维护自我心理结构的来源。”

-      “意识是多维的。意识的其他维度或层面能显示出智慧传统的真理,所有生命的宇宙性联结,各种外在差异下的内在合一,微细的意识范畴和更清晰的层次,物理现象背后的和平,光,爱,智慧和力量。”

“人类有寻求灵性的强烈欲望,通过强化个人、社会和超越的察觉,表现出追求完美的意图。”

(寇特莱特,2014,第13页)


    我感受到这种带领似乎期望我用“自己能认同的,且科学辩证的思维模式”指引我追求灵性。在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域,身,心,灵(魂)的统一,才意味着完整的人。而基于这一假设的体验,正是突破我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首先,在学习“超个人心理学”期间,我认识了很多这个领域的同学和老师,从侧面生动地体会到了灵性的世界和思维,也体会到了意识真的是多元且多维的。每一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个体,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认知,但在对于灵性的追求上,却达到了惊人的统一。


    在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程中,最初两周是体验正念行走,即“行禅”。我的主要感悟集中在“慢”,有意识地在规定的时间中放慢自己的脚步,同时内心和思绪也逐渐慢了下来。利用抛“锚”,将注意力集中到脚上,训练自己利用呼吸使感觉平静,体会思绪放空时的轻松。在此阶段,我能明显体会到身心的轻松和愉悦;感受到了“被带领”、“被看到”。这样的感觉似乎打开了我细微的意识范畴,当自身慢下来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感受自己,观察周围的世界,包括物质和虚无的部分。


当课程练习进入到静坐部分,我的感悟力出现了惊人的改变。从最初的身体排斥,坐不住,逐渐到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有了感悟——我能够逐步地感知到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正是这种感知的强化,让我在自我探索上出现了突破口。


最开始的突破是我感受到了内心拥有一股力量,而正是这股力量不断从底层鼓励我:“是时候了,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开始去探索被自己封闭起来的角落了——那个遗失的童年记忆(在进入心理学学习之后,我感觉小学之前的记忆都非常模糊,可能这是自我认知的一个突破口)。”


在一次静坐体验中,我感知到内心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蜷缩着身子的小孩”,他背对着我,我并不知道他是谁。第一次出现这个“景象”时,我感到害怕,不敢靠近,但是可能正是这次的“被看到”带领我越来越深入地探索自己。


似乎静坐这样的形式在“帮助来访者探索这些伤口,以更好地了解伤口对他们的影响。这可以让来访者更快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自己的症状和心理过程,以及如何进行必要的改变。 ”(Friedman等人,2013,第12) 而这个“景象”似乎是“通过意识状态改变(包括积累的意识状态反映出的身份认同)来寻求心理治疗的改变。”(Friedman等人,2013,第12页)


这样的体验给到我启发,之后我尝试与父母交谈,去了解童年的自己和被自己遗忘的角落。在交谈中我得知,我真实的童年和我模糊记忆中的童年有着巨大的区别。我仿佛感觉那个背影的出现是为了告诉我孤独、无助、缺爱等童年感受,但现实中为了自己能够健康成长,这部分的负面情绪和感受被忽视和封存。


静坐似乎给我营造了另一个空间,在静坐的空间中聚集了不一样的能量,让我走进被忽视和封存的感受中。在静坐中,隐隐约约地,一阵阵的悲伤情绪会冒出来,鼻子酸酸的。可能那个蜷缩的背影需要的就只是“被我看见”,至此后我感觉到一部分自我回归的喜悦。


似乎也正是这次的感悟帮助我打破了一部分的自我防御机制,我的状态变得更为平和、柔软,能够更敏感地感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更敏锐地联结自己的身与心。


       关于超个人的自我成长——体验控制

                                                                                                                                  

在我静坐练习期间,两种浮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次是在“超个人心理学”课程和圣经学习的双重作用下,我觉知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需求逐渐降低,这个感觉可能给我带来一些自我否定和怀疑。第二次是在连续几周强调“活在当下是一种积极心态”时,我感受到了“被限制”,因为活在当下意味着需要抛弃过去并禁止展望未来。


正念冥想体验能帮助我及时觉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通过允许这些情绪和认知的出现,让自我充分地表达出来,但又不做自动化的回应。正如《多舛的生命》中所说:“这为我们引入了全然不同的方法,去与我们认为不愉悦的、令人厌恶或艰难的东西共处。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允许自身去更加真切地感受此时此刻正在呈现的一切。”(卡巴金,2018,第20章第23-24页)


正是敏感度的提升,帮助我及时觉知到自我的情绪体验,并给予一个新的角度对情绪做出处理,即不做“反应”或尝试“回应”。带着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去觉察情绪,会令我更为清晰地意识到情绪的产生其实仅仅来源于现有的经验和认知受到了挑战。当我的认知变得更为扩展,我的情绪就变得更为放松,并能以谦卑的心态回到生活中。


我带着这份体验和感悟回到当下的生活:疫情当前的居家隔离,与父母重新同住,孩子被遣送回家,学业繁重且深奥,需尝试处理来电的情绪,等等。。。。。面对以往不敢多想的复杂情况,我现在通过不断的静坐练习,学会了安住当下。


就我个人而言,我“通过学习如何与所有的反应共事,无论是情绪还是身体的反应,都可以比较少地受它们的控制,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事情的全貌,了解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回应。”(卡巴金,2018,第20章第31页) 通过课程,我学习到了如何带着觉知去回应压力,而非反应,即使有时候“不回应”意味着“暂时放弃”,或去接受“不完美”。这或许是正念冥想赋予我的最宝贵的自我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 乔恩·卡巴金(2018)。《多舛的生命》,童慧琦、高旭滨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布兰特·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Harris L. Friedman(2013)。《超个人心理学手册》。Wiley Blackwell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