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文集1

时间:2022-04-06 点击率:



缘起:美国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isty)超个人心理学硕士项目2022年冬季学期已于3月20日结束。我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课程收到48名学生中的46篇期末论文。我从中选了10篇,经作者们的同意,陆续分享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特别感谢施静洁同学在我指导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二次编辑和校对。



宗教与超个人心理治疗

施静洁

202238

导言

我的成长经历使得我的人生充满了创伤感,到了将近三十岁的时候,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进入了停滞和枯死的状态。在三十岁时,我的灵魂似乎觉醒了,我就像《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样,拜访各种流派的老师,学习各种理论和方法,走上了自我疗愈的寻光之旅。

在长达十余年的疗愈之路上,真正疗愈我的方法,回想过来,一半来自传统的心理学,如精神分析、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另一半则来自宗教、灵性、瑜伽、占星和塔罗等神秘学、原始仪式和灵性音乐、内观禅修等其他非传统技术。现在学了朱彩方老师的超个人心理学导论,我终于可以用“超个人心理治疗”这个新名词来概括这些神奇的疗法了。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治疗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在传统心理学中融入灵性的学科,是“东西两大文明所发展出来的心灵操练系统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重述”(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导读,第6页)。继卡尔·荣格(Carl Jung)、马斯洛(Abraham Maslow)之后,当代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又涌现了一批理论和实践大家如肯·威尔伯(Ken Wilber)、格罗夫(Stanislav Grof)等。

        根据寇特莱特(2014)在他的书《超个人心理学》中所写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如下:

1、      人的本质是灵性的;

2、      意识是多维的;

3、      人类有寻求灵性的强烈欲望;

4、      接触内在的智慧和指导,不但有可能,也有助于成长;

5、      尊重对灵性的渴望,避免用灵性逃避生活;

6、      超常意识状态对疗愈和成长都有帮助;

7、      我们的生活事件都是有意义的,包括痛苦;

8、      以超越个人的方式看待每个个体。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形式多样。杨韶刚(2006)提到了静坐冥想、身体治疗、致幻剂治疗、瑜伽、呼吸训练、萨满治疗等。在本文我想重点说一下宗教在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极其长远的疗效。


宗教与超个人心理治疗


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与心理治疗是不沾边的,但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却从宗教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内心的解脱,因为宗教理论中有很多超越个人的理论,让人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命。

首先,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好的认知治疗工具。所有的宗教都会解释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生死是怎么回事,人要如何才能过得更幸福等话题。关于死亡,几乎每个人都有焦虑,死亡焦虑是存在主义的四大焦虑之一,如果光靠普通的心理治疗去除这种焦虑是很难的,简直是隔靴搔痒。但幸运的是,很多宗教对生死做出了超越性的解读,比如佛教生死轮回的概念,就打破了断灭论的束缚和制约,让那些濒临死亡的人看到了对来生的希望,而且他们不仅可以有来生,还可以创造来生的好去处。

在《西藏度亡经》中,描述了人死后到投胎前的中阴身状态,临终者可以见到“第一明光”,这是获得解脱的大好机会,如果安住明光,就能直接证悟“无生法身”,获得“涅槃”。如果错过,就会进入“实相中阴”,然后跟随业力的牵引进入相应的六道轮回。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母亲因意外伤害事件痛失爱女,她内心非常痛苦,对女儿有很多愧疚不能表达,对自己充满了责备。传统心理治疗所能做的是共情和哀伤处理,即安抚妈妈的情绪,让妈妈和女儿有一个感情上的了结,可以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对话。这样做确实能处理掉一部分情绪,让妈妈放下一部分愧疚和自责,但她其实仍然处于丧失女儿的阴影中。


如果从宗教层面来看,让妈妈看到女儿与自己的过去因缘,同时让妈妈看到女儿今生的业力,为什么惨遭横祸,以及灵魂未来将去的方向,那么妈妈可能就更能释怀,更能放下对这段关系的执着。这位母亲后来也确实拜访了佛教和道教的师傅,勾勒出了女儿前世今生的故事,也知晓她已经去了一个好地方。她的焦虑就放下了一大半,能够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了。


        其次,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诸多仪式,尤其是那些绵延几千年的古老仪式,非常适合疗愈历尽沧桑的古老灵魂。我在印度学习瑜伽的时候,那里有很多古老的印度教仪式。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种。

比如,他们要求每个学员每日至少在池水中沐浴一次,即便在炎炎夏日,这个池子的水依然冰冷刺骨。最初,中国女学员都比较抗拒这种方式,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心理拉锯战,终于走出舒适区愿意去尝试了。我的体验是当全身泡在冰冷的池子里,包括头部也完全浸入到水中,身体的舒适区是被扩展的,从而导致心理的舒适区也被扩展了,我们就不会再抱怨这里的饭菜不好、课程太累、住宿条件差、没有热水洗澡等。情绪光明了,也就更有活力了。

宗教仪式往往为疗愈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用一些具象的方式,比如鼓声、火、音乐、熏香、沐浴、禅行等,全面打开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通道,激活心灵深处的某些记忆,让潜意识快速地“意识化“。这种方法在传统心理治疗室中是很难实现的,就算通过精神分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潜意识意识化。

        东方的禅修实践在西方换了一个名字,叫正念治疗,风靡西方。正念治疗快速地发展成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不仅适用于普通人的咨询,也适用于被诊断为精神病的早期患者。朱彩方老师在实践课上,给我们展示了如何把静心融入到咨询中,比如当来访者思绪混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可以让他静心1分钟,与自己的身体做连接,当一个人身心合一,自然就知道想要处理什么问题了。

        正念或禅修之所以效果好,是因为它很容易被迁移到生活中,成为生活禅,工作禅,社交禅。通过观呼吸、全身扫描、观妄念、观真心等方式,去观照自己的一举一动,让每句话、每个行动都带着清明的觉察,不被潜意识的妄念所牵引。如果来访者学会了这样的方式,就不会依赖于心理治疗师,也不会依赖于其他任何主客体关系,自己时时刻刻都可以看清自己,改变自己,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这也是独立意志和终极自由的体现。

        荣格(2019)曾经详细阐述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无量寿经》的修行。《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描述对阿弥陀佛世界的十六种观想,建立死后往生阿弥陀佛世界的渠道。荣格对其中几种观想做了功能性阐释,我对此印象深刻。荣格分析了对西方落日的观想,也分析了水观,以及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上面的物质和琉璃下面的支撑物的观想,最后还分析了对阿弥陀佛的观想。

        观想,是佛教常用的一种修行方式,尤其适合视觉通道比较发达的人。这些人的意象很丰富,从积极心理学上讲,与其总是与负面意象做连接,还不如多与正面意象做连接,尤其是被称为神、佛的完美意象。在另一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也介绍了诸多菩萨是通过什么样的法门成为菩萨的,有几位菩萨都是通过观想的方式成道的,比如月光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火头金刚通过火观成就三昧智慧。《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我很喜欢荣格(2019)在十六观最后一段所说的:“佛陀是最内部的存在,他被具体化为某种形象,并且他被表现为观想者的真实自我。观想者把自己当成唯一的存在,当成最高的意识,甚至当成佛陀。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需要经历各种辛苦的练习来完成精神重建;也需要使我们的自我意识远离诱惑,以免对世界产生苦恼的幻觉;还需要达到另一个绝对真实的心灵境界。”(第127页)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种观想是塑造终极自我的格式塔治疗。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了终极的完美想象,就好像在终点插上了一面代表“必胜“的旗子,他就不会在意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泥泞坑洼,在不灭的希望之光引领下直奔终点。


宗教作为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疗效深远


从以上所说的方法和案例中可以看到,宗教的治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直触底层,疗效深远。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很多人都怕黑,怕黑的原因是怕鬼,可是鬼到底存不存在,这属于玄学,因此也让建立在科学心理学这种物质范畴上的心理治疗方法遇到了瓶颈。

一些人存在“遇见鬼、看到鬼、梦到鬼、被鬼附体”的经历,不管对象是不是鬼,但当事人的体验非常真实,这是一种把恐惧融合到身体层面的经历,因此任何一种只作用于大脑前额皮层的治疗方式都很难起作用。认知治疗让当事人明白其实鬼不存在,行为主义治疗让当事人对某个场景或图像脱敏,精神分析让当事人明白鬼的意象其实是对童年某种恐惧事物压抑后的变形,这些方法都建立在拒绝承认鬼的存在,即拒绝承认当事人的主体感受的基础上,因此或多或少都减少了治疗效果。

有位心理治疗师说,如果遇到来访者怕鬼,可以让他直面那个鬼,看看到底帘子后面的鬼长什么样,大部分来访者会发现这些鬼长得滑稽可笑,又憨又萌,因此就释然了。我自己的实践是,有一天晚上我独自在家,我和家里的鬼进行了和解,我在心里对它们说:“你们在卧室外面玩,我在卧室里睡觉。你们怎么玩都可以,只要不影响到我就行。”结果那个晚上睡得特别安稳,一觉到天亮。自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怕独自睡觉了。可见基于宗教架构的接纳法,对治疗怕鬼这件事是多么有疗效。


宗教在超个人心理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


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们已经把灵性修行中出现的灵性急诊(spiritual emergency)和精神病区分了开来,因此具有灵性体验的人不再武断地被认为是精神分裂。宗教或信仰问题已经被列入了《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DSM-5)》,包括“失去或质疑信仰的痛苦经历,与转变为新信仰有关的问题……”(第308页)。我认为这一块内容在未来会被继续细化,而细化的基础是我们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更深和更精微的理解。

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宗师威尔伯在他的书《整合心理学》中提出了“存有巨巢”的概念,我很认同他对吠檀多派(Vedanta)的理解。他说“最经典(也可能是最古老)的复杂‘存有巨巢’来源于吠檀多派,它对状态、身体和结构进行了极其重要的区分。”(威尔伯,2014,第15页) 当人类越往无意识和灵性挖掘,也就越能了解自己精微的身体状态。

未来的超个人心理学应该向整合心理学发展,正如朱彩方老师课上所说的,“超个人心理学是整合心理学的简装版,整合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精装版”。威尔伯提倡用“整合的无视角”来看待人类的发展,既不存在单一的视角,这样就显得更包容,更多元。用“后现代”的观点来说,没有哪个视角是最优的,没有哪个视角是最劣的,都是相对而言。

宗教中的慈悲、大爱、灵性成长等概念,可以在超个人心理治疗中大行其道。著名的心学宗师王阳明年青时在龙场悟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陈来,1991,第200页)。这种超个人的悟道体验让王阳明越来越往真理的路上走去,成为知行合一的一代宗师。如果能让每个人用超个人的方式内求于心,外助于人,放下小我,成就大我,形成“超人格”,那么这个世界的犯罪率就会大大减少,道德素质普遍提升,人文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政治家、教育家在超个人心理治疗上看到了希望,会在这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落地和推进。

宗教上提到的轮回转世,其实已经纳入了超个人心理科学研究的范畴。脑科学、神经科学、基因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科学地研究灵性现象,比如用fMRI核磁共振来测量濒死体验。个人认为《百法明门论》、《瑜伽师地论》可以被称为宗教中的心理学,其中的内容也可以逐渐被引入到超个人心理学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布兰特·寇特莱特[美国]2014)。《超个人心理学(Psychotherapy and Spirit)》,易之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卡尔·荣格[瑞士]2019)。《东方的智慧》,朱彩方译。译林出版社。

3.肯·威尔伯[美国]2015)。《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聂传炎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4.杨绍刚(2006)。《超个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5.雍正敕修[]2009)。《乾隆大藏经》(典藏版)之《楞严经》。中国书店。

6.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 (2015)。《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DSM5)》。张道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7.莲花生[印度]2003)。《西藏度亡经》,徐进夫译。宗教文化出版社。

8.陈来(1991)。《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图片from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