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下篇)

时间:2022-01-14 点击率:

超个人心理学导论(下篇)
期末论文分享 

2021年10月4日至12月12日,我在美国加州的索菲亚大学(Sofia Unviersity)教授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硕士班课程。我从学生期末论文中选择了四篇,并获作者们的同意,在此分享给《内外讲习所》的读者们。朱彩方。



关于自我的探讨

王可


在《看见生命》这本描写濒死体验的书中,一段描述吸引了我,里面讲到一位研究癫痫的医生在为病人做开颅手上之后,用电流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以得知大脑不同区域对应的人的不同功能,但在实验之后,所有病人都反馈说无论如何刺激,都会感觉这个指令来自别处,而不是我主观的想法,也就是刺激的大脑,不能扰乱“我”这个感觉,即使被刺激后被动的抬起手臂,也不会产生我想要抬起手臂,或者我想要跑步这样的念头出来。所以很神奇的一点是,“我”这个主体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在大脑,那在哪里?我到底是谁?



马哈希尊者说,开悟的途径就是不停参问“我是谁”。有弟子跑到苏格拉底这里,说有一个聪明人来访,这人无事不知无事不晓,苏格拉底说,是吗?那帮我问问,他是谁。



我不知道第一个问出这个问题的天才是谁,显然“我”从不会质疑“我”,我看到了出体,濒死体验之后,我想是类似首先在无意中有了类似体验的人吧,就好像庄子做了那个真实的梦境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们想通过纯逻辑的方式解答世界的本质,从而发现人不能超脱自己的感官认知这个世界,感官又有先验性(感官是转化过的)所以我们不能判断任何外物世界为真,于是人类从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到了唯心主义。



所以“我”到底是谁?开悟是去除假我的过程,马哈希(2016)说真我不需要寻找,如果真我需要寻找,那么说明真我是一个客体,还有一个寻找真我的主体存在,这就有了多个对象,有了二元,而真我即使一切,没有分别,无法定义。既然如此,我的文章只想试图找到一点点何为假,何为不是,那个“自我”“小我”“因果”“时间”,试图把我在这个阶段的理解做个介绍。



荣格说东方的文章是先说主题,我的主题是也许“自我”是假的,并没有一个连续的我存在。

布鲁斯·格雷森(2021)曾提出疑问,大脑究竟是意识的物质基础,还是意识的接受转换器。如果我们相信出体和濒死体验,那么我是“我的身体”或者“我是我的大脑”都没办法视之于理所当然。大脑是进化的产物,也似乎只有人类这样的高智生物,有“我”这个概念。





时间就是自我



讨论自我的时候“因果”和“时间”几乎是同一的概念,你会发现自我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烦恼,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是依托于“时间”“因果”必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为基础的。可“时间”这个东西至今没有被物理学界严格定义和捕捉到,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期,仍然认为时间是一种人类的主观感受。



“对于我们这些虔诚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仅仅意味着一种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实验,发现儿童对时间的理解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儿童无法理解时间的概念(并非指不认识钟表)(所以不要催促你的孩子了,他、她不懂“时间到了”是什么意思)(Siegler & Richards, 1979)。3



大脑并非一直理解时间,智人也曾和狗,孩子或者其他生物一样,只有当下,但在进化的某个时刻,大脑(有人猜测也许是在追击猎物“计算“路线的时候)”时间“的概念出现了。物理上是否存在客观的时间,宇宙永恒论还是宇宙流动论在这里不做探讨,但不管何种观点,我们大脑的”时间“是大脑在进化中产生的主观感受算是一种共识。迪恩·博南诺(2020)4认为大脑是一种错觉工厂,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或许都认同,我们主观上的时间流逝感或许是一种错觉,同时他认为大脑的这种最初的错觉在客观的物理世界得到了验证,就好像飞鸟的翅膀必然符合力学定理才能飞翔,因此时间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纯粹错觉,是有其物理根据的。即便如此,你会发现你的世界观仍然受到挑战,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无比真实的时间流动,如何在物理学家面前,被曾经看过做错觉?有了时间,就有了“因果”的基础,或者说,



时间就是因果



有了时间的出现,我们记忆中的那些片段就被连续的播放了,否则他们只是一个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或者身体反应而已。人们注意到这些连续播放的画面有一个规律,一个画面总是跟随在另一个画面“后面”(先后既是时间),于是人有了因果的概念,在我们的大脑里,因果即是时间。两件事情先后发生,并有A必然会发生B。春种秋收,三只小猪,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



当时间出现,因果出现,人又出现了控制因果的念头,这就是欲望的起点,人类在进化中捕捉到了物理上人们还没办法客观认识到的规律“时间”并且极其具有适应性(仅仅对繁殖而言),种植,囤积,预防灾害,使得人类人口不断扩张,科技不停进步,然而情绪上的痛苦因为与进化相关性不明显而被忽视了。原始丛林中,危险密布,天敌,自然灾害,食物匮乏等等,于是我们出现的机制,似乎开始不停的自动自发的去“扫描”周围的危险,不停的妄图控制,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融入群体,不要被抛弃,(精神分析里的原始驱动,或者马斯洛的需求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念头。自我没有超出这些类型的念头集合之外的任何事,这些事儿也从不在念头之外,两个集合在此重合,因此这些念头的集合就是“自我” 。



自我(因果)渐渐代替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不再困了睡觉,饿了吃饭,而是跟随着因果之上总结的规律行事,我们牢记过去,担忧未来,所以有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埃克哈特·托利(2007)5说“当下没有任何问题”,他多次强调当下是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即没有因果,也就没有自我。



然而卡洛·罗韦利(2019)在《时间的秩序》一书中,以物理学家的视角描述时间的时候,你会发现客观物理上的时间,也许与我们主观体验的时间完全不同。哲学家休谟也从纯逻辑上证明了因果律并不存在,自我,时间,和因果,在此基础上都进入了被怀疑的领域。



自我永远不会怀疑自我,是谁在怀疑?



自我的另一个特征是把身体等同于我。又是一个显而易见不辩自明的结论,然而我的身体是我吗?著名的哲学问题“忒休斯之船”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电影《阿丽塔》也有相应的讨论。萨古鲁说人并把我的边界界定与我的外表皮之内是因为我们的触觉感觉只到表皮而已。如果用蚂蚁作比喻,蚂蚁的“我”就是以蚁后为中心的整个族群,每只蚂蚁皆是这个大我的一部分,所以蚂蚁既是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时候也会严格的平均分享自己所寻找到的食物。而人类在面对这种境况的时候会陷入纠结。如果人的自我边界无限扩大,纳入万物,用更多的整体性,你就会发现,慈悲利他这些所谓的品质,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本心。



如果自我仅仅是因进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功能(幻觉),那么它存在的唯一目标应该是保证主体的生存。这个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观察到了矛盾的现象,这个机制在人类已经摆脱原始丛林的危险之后,仍然不停运行,带给人无止境的痛苦,这个机制甚至会主动结束主体的生命,因为痛苦的情绪惩罚让人类无法接受,有人形容自我像一个木马程序,代替了主程序的运行,让人相信自我是主程序,他主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情绪,甚至掌握了主体的生死大权。我们因为丛林的求存发展出了一个功能,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那我们究竟能不能从这一套木马程序中获得解脱吗?



传统心理学似乎都在试图与这一套“木马程序”协商,不要经常释放惩罚,通过编码木马程序,让它不要轻易启动“生死机制”(认知行为,精神分析等等),通过驯化,共情和讨论意义,让他不要的情绪机制缓解,减轻极度痛苦的出现(人本 存在主义心理学)但我发现似乎只有灵性,或者超个人,有试图从木马程序中彻底摆脱的意图。



木马程序必然是挂在主程序上的,假如必定挂在真上,回到主程序,找到唯一的真,或者是解脱的法门。



没有分离就没有痛苦,没有时间就没有痛苦,没有因果就就没有痛苦,去除所有不是,剩下的就是是。过去不是我,未来不是我,身体不是我,那些一遍一遍自动扫描,被情绪的奖赏机制所操控的不是我。这个世界没有两个真相,没有变化的真相,并且这个世界必然有一个真相,此生去伪存真,寻找那个是,那个存在。



超个人心理学引入灵性,寻找更高的意识状态,降低自我活动,甚至消除自我活动,那种意识状态就会自然呈现,我们通常只能在间隙中窥见,但仍然能带来疗愈,我认为超个人心理咨询师,也必须开始这种探索的过程,才能了解不同的意识形态,才能真切的看清来访者的状态,这是一个令人惊喜和激动的领域,很高兴能够与超个人心理学结缘。



参考文献

1. 室利·拉马那·马哈希. (2016).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布鲁斯·格雷森。 (2021)。 《看见生命》。 北京: 中信出版社.

3. Siegler, R. S., & Richards, D. D. (1979). Development of time, speed, and distance concep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 288–298.

4. 迪恩·博南诺. (2020). 《大脑是台时光机》。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埃克哈特·托利. (2007). 《当下的力量》。北京: 中信出版社.

6. 卡洛·罗韦利. (2019)。《时间的秩序》。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正念训练在自我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实践应用

黄婧婧

超个人心理学专业,2021级在读研究生



【摘要】乔·卡巴金博士创立的“正念修行”是东方佛教与西方心理学的结合。迄今为止,围绕该理念形成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个理念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通过自己来实践这一理念。基于此,将正念作为训练的一种模式,逐渐改变过去习惯性的方式,将成为自我变革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本文旨在探索正念训练在自我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实践应用,有效提升幸福水平。



【关键词】正念训练;超个人心理学;自我成长;亲子关系;实践应用

1.正念训练的背景

“超个人心理学是灵性传统与现代心理学知识的结合”。(寇特莱特,2014,p.2)它主张超出人本主义对个体自我的关注,并进一步延伸至超越性的精神领域,向更高的生命层面成长(寇特莱特,2014)。人类文化传统中超越性的理念通常由宗教文化所塑造,如禅定、正念等。卡巴金博士结合东方禅修与西方心理学而创设了正念减压训练,包括身体扫描、觉察呼吸、正念步行、正念进食等方式。正念练习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2.正念训练对于自我成长的实践应用

2019-2020年我的生活经历了一些挫折。那段时间是一段黑暗的记忆。2021年我进入美国索菲亚大学,攻读硕士班的课程。我用追光者来隐喻自己。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的课程就像一束光。课程中我第一次实践正念训练。过去对于正念训练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正念关注的是专注和自觉,我从未真正的正视它,直到朱彩方老师带领我们很多的实践训练。这深化了我的注意力,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一点点引发质变,对我自身,以及自身周围的关系发挥深远的作用。最开始的身体扫描过程中,我不会去感知我的身体,过去的注意力更多在外界环境,从未这样走进自己的内在,身体和意识。竟然不会去感知,我不知道我的脚趾在哪里,仿佛不存在一样。慢慢的,我开始可以把意识集中在身体的各个部分。之前意识会被各种念头带走,很难回到扫描的过程中。现在,我能感受都身体哪个部分有疼痛或者紧张,意识停留在扫描的位置。这样的训练还在继续。我的量变也在一点点的累积。我现在已经有非常好的专注力。



觉知自我意识的纯粹性让我整个人更加清晰,我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每次正念练习之后都会轻松很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安住当下。正如卡巴金所说:“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卡巴金,2015,p.13)“将注意力集中在临在状态,不去评判和分析。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过去和未来并非真正的存在,只有当下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托利,2013,p.109)自从我的生活中开启了正念训练,我慢慢学会把自己安住在每一个当下。这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比如我的情绪问题很大程度的减少,不再陷在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焦虑当中,也没有了过去困扰我的痛苦。(一行禅师,2015)痛苦之身仿佛消失了一般。就像给朱老师的反馈中我所记录的一样,我停下了匆匆赶路的步伐,每一步都像踩在莲花一样轻松,这轻松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内心。



正念也影响了我的工作。我在我的课程中给学生们加入了正念的部分,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感受,从冰冷的商业培训中加入了很多温暖的力量。课程之后受到很多学生的好评,我感受到了更强的价值感。



正念缓解了我的失眠问题,至少8周的练习时间,我平均睡眠时间从晚上3小时延长到6个小时。入睡时间也从1个小时甚至更久缩短到10-30分钟。



以下部分是我所坚持的训练,这些训练在情绪、睡眠、慢性疼痛和工作的效率等方面让我有了更加积极的体验。



1)早餐、午餐、晚餐尽量全神贯注的去感知当下食物的味道。

2)从家到公司的路上,正念行禅,和呼吸配合。

3)一天结束后,回家前小区5分钟行禅保持正念

4)当未来的焦虑和过去的念头涌现的时候,提醒自己回到当下。

5)睡前做身体扫描,并尝试卧禅。



正念的压力回应训练就像肌肉训练一样。它让我们改变了以往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反应。(卡巴金,2018)就像按下了暂停键。当我们有了这份当下的觉知,我们就是在与自己内在的各种智能建立起联系和呼应,我们也能更快的恢复身心平衡。反复的训练,让正念成为「默认模式」,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3.正念训练对于亲子关系的实践应用

正念对于我的改变并非只在自我成长的这个维度上。对于亲子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更加关注当下的陪伴时间,用好奇,热爱,接纳开放的态度去陪伴孩子的每一个时光。我丢掉了那些设计好的游戏和计划。只是享受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当下。这有效提升了亲子陪伴的质量。



因为每次和孩子用正念的方式沟通说话,孩子表现出更多愿意和我互动的意愿。特别是在亲子绘本阅读的时候,特别注意自我的调节和他沟通方式,这帮助和他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安住陪伴的当下,我经常因为他的每个当下的表现而惊喜不已,感恩的情绪充满着我的内心。我向他表达他所做到的部分,给予更多积极的正面强化。我看到他的眼里越来越自信。



以下部分是我所坚持的陪伴训练,这些训练在亲子的关系方面让我有了更加幸福的体验。

1)每次开始游戏和陪伴之前做一些正念练习,让自己平复下来。比如正念洗碗,感受肥皂和水花,感受盘子的重量,充分的感受。



2)调整和孩子的亲子阅读的状态,我会布置一个舒服的角落,整理好玩具和其他物品。保持整洁,给孩子准备一个放松的沙发,这会让我们完全的放松下去。在阅读之前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孩子安静下来,从奔跑的身体状态到静下来。接下来,我会问他,你现在安静了吗?我会慢慢表达我的身体状况,比如妈妈现在很放松,身体是什么感受,启发他也去体会自己的身体。



3)在冲突的时候,完成10个呼吸的正念练习。孩子总会带来冲突,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隔离的空间,进行呼吸的觉察,并且充分感受自己当下身体的变化,不评价。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具有正念的智慧,就能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的调整,这能让孩子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重回身心的容纳之窗,避免过度激发。当我们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内在力量,他才能有勇气向外探索。“正念教养是一种持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终点。我们有意识地、尽力将不带评价的觉知每一个时刻。包括对我们的内在现象.如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等进行觉察,也包括对外部现象如孩子、家人、家庭文化习俗等进行觉察。这是一种持续的实践。”(博格尔斯,2017,p.134)



4.总结

坚持正念的练习可以培育我们对当下的领悟。而我们的练习也并非意味着非常正式地在坐垫上打坐,或者一定要非常安静的环境。生活中本身处处是道场。我们的练习贯穿渗透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呈现出什么,好的,坏的,美的,丑的,轻松的还是充满压力的,只要我们觉知当下,就能够把我,我和他人关系引向一个智慧的方向。正念训练不仅帮助我不断进行自我疗愈,同时也帮助我和他人(亲子关系等)完成了更深层次的构建。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布兰特·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译.(2014)。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曹植译。(2013)。中信出版社

[3]乔•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王俊兰译。(2015)。机械工业出版社

[4]乔•卡巴金.多舛的生命。童慧琦和高旭滨合译。(2018)。机械工业出版社

[5]一行禅师. 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向兆明译。(2015)。河南文艺出版社:

[6]苏珊·博格尔斯/凯瑟琳·雷思蒂福。 正念教养。聂晶译。(2017)。轻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