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导论(上篇)
期末论文分享
2021年10月4日至12月12日,我在美国加州的索菲亚大学(Sofia Unviersity)教授超个人心理学导论硕士班课程。我从学生期末论文中选择了四篇,并获作者们的同意,在此分享给《内外讲习所》的读者们。 朱彩方
关键词:超个人 理论框架 整合 态度 咨询师
一、多元整合的理论框架:让我多了一种焦距去理解来访
他们两个人都算是传统的反叛者,都在尽可能寻找更能理解来访者的角度。我觉得他们是真正不把来访“拒之门外”的分析师或咨询师。
“如果精神分析师坚持认为被分析者的疾病必然符合他所持有的某种普遍的模式,甚至坚持认为被分析者服从某种被分析师认为是真正的分析的治疗过程……那么分析师反倒会妨碍患者的康复。”(Kohut,2011,P. 37)
“个体内部拥有很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基本态度和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这些资源都会被调动起来。”(Rogers, 2015,P. 88)
看到科胡特从精神分析中开辟出来的人性的角度,再看到以人为本中心的核心假设时,我就着迷了,因为它们勾住了我内心的一种本能的对人的相信。
科胡特曾说:“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滋养性的自体客体,犹如生物无法离开氧气。”
“在对待生命被扭曲的来访者时,在面对重返医院的人们时,我时常会想起那些土豆芽。他们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他们看来好像是反常的、心理扭曲的、异乎常人的。然而,他们也具有定向的倾向——他们按照自己认为能获得的唯一途径朝着成长与实现不断发展。从健康者角度来看,其结果是离奇而又徒劳的,但这是生命为实现自我而不顾一切的努力。”(Rogers, 2015, P. 91)
再接着,我遇见超个人心理学,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牵引,像接力棒递到了这里。
“超个人超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类潜能的信念,进一步相信存在的整个灵性本质和神性的潜力,这是每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展现的。这是充满希望的,但它并不是盲目乐观的……它也不否认心理治疗实务每天都会看到人类巨大的悲剧、 创伤和可怕的痛苦。”(Cortright,2014, P. 237)
超个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对人类潜能的相信,同时扩展了对灵性开放的框架,但并不是说因此就脚不沾地了,反而从超个人导论这门课,从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里,从朱彩方博士的授课里,我更多感觉到的是一种脚踏实地。
超个人是灵性导向的心理学,但并是不把自己推高,反而是把自己放下来,跟实实在在的生活在一起,这时常让我感觉美好和感动,这似乎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
这就好比,有的人终其一生只在某一座山上生活劳作,而有的人就要冒着风险趟过一条河,还有的人过了河,还要再攀登一座山。
超个人呢,就像是那座山。但是无论你有没有机会去爬那座山,但是你心里知道有一座山在那里,你再去过河或者助人过河时,心里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很像彩方老师教我们练习的禅修,既感觉头顶有一片无比广袤的天空,也觉察此时此刻的当下存在,天空的高远反而让我们更能专注有限的存在。
二、更多体会到咨询师自我修炼的重要性:真诚、尊重和无分别
我当时只是知道一种态度上的不要,但是要怎么做呢,在感觉里是模糊的。
后来,我知道了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倾听。仿佛觉得自己做到了,仿佛有时候又没有。
在超个人导论课里,看到彩方老师做的三个案例模拟,无论是遇到阻抗,还是现实因素被阻断,还是如鱼得水,都自然地在那里。
老师所用的方法也是常用的技术,比如跟随、内容回应、情感回应、问题澄清,聚焦身体、具体化、面质、共情、指导、澄清等。
我本来想写咨询过程和技术,但是我后来深入体会时,我感觉到老师的态度其实比技术本身给了我更多的感触。
这里我联想到在《禅与精神分析》一书中写到的“无分别”,无论如何,取得怎样的突破还是不突破,都要回到当下,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去执着。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不会有分别之心。无分别心意味着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不再执着于任何概念性存在物——任何“施动的自我”及“受动的客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是去做。”(Magid,2011, P. 54)
整合、无分别、真诚、尊重,不追求灵性浮夸,也不追求刻意的效果,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并且这些态度并不仅是对来访,而是要如此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比如尊重,我不仅尊重来访,也要尊重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我的孩子、先生、朋友,也包括我自己。不能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就可以忽略它们,我也不能因为别人需要我,我就可以不尊重自己。
原来,生活和工作,在态度的层面是一体的,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身边人,如何对待来访,并没有什么分别。
我也看到了彩方老师不仅禅修,也要刷碗刷盘子,也要带孩子,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抽不开身,但还得一件一件的去做,不慌不忙,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回过头来,才真的深切地体会到,生活才是我们的根,真是日日修行在身边。这是我在超个人学习以来很重要的一个收获。
三、新的重组:在整合的框架下,带着爱和深深的相信去助人
框架不同,帮助也就不同。像罗杰斯不把人当成问题时,他就会去尽可能理解这个人,通过这种理解来重建来访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连接。
而遇见超个人之后,如果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理解来访,那么作为咨询师的评估、干预和反应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寇特莱特谈到:“罗杰斯是超个人治疗以爱和心为本进行治疗的先驱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容纳爱时,必须记住这种爱是内在的无须说明的感受,这是有限制的、注入更温暖、慈悲的不同能量的内在经验。爱能让我们拥抱带着创伤的来访者,看见内在神圣潜力,将来访者视为旅程同伴,……彼此连接,并不像我们分裂的自我所以为的彼此分离”。(Cortright,2014, P.236)
回想自己走过来的路,一开始我是一个弄枪舞棒的咨询师,后来变成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凡人,而超个人会让我变得更“佛系”一点,一步一步去走路。这些变化,或许是因为相信能让人变得更温柔吧!
“超个人的观点把人的心理历程视为灵性旅程,以更令人兴奋、更具启发性的观点将心理治疗变成神圣的工作,在过程中拥有更深刻的信任。……这需要信心——相信展现的历程,相信更大的故事会自己呈现出来、相信更深的意义会被发现。这种信心使治疗师能以更广阔的方式来接纳来访者的悲剧和痛苦,既不会陷入愤怒、哀伤或个人反应,也不会抱持封闭、麻木或防卫的退缩态度,而是温柔、开放地托住来访者心中的痛,帮助来访者更彻底地与痛苦同行。”(Cortright,2014, P. 237)
如果我们对未知保持开放,看到心灵的探索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每个人都走在这条路上,在不同的位置里前仆后继,那我们与来访,与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回到眼前,回到当下,工作和生活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如其所是,像禅修一样,先如实地面对自己,再真诚地面对每一个要见的人就足够了。
至于帮不帮助,以何种方式帮助,帮到多少,生活自有答案。
引用文献:
【美】布兰特.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海因茨.科胡特。(2011)。《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重庆大学出版社。
【美】卡尔.罗杰斯。(2015)。《论人的形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美】巴里.马吉德。(2011)。《禅与精神分析》。东方出版中心。
我练习禅修的体验和启发
郭颖
[关键词] 禅修,体验与实践,超个人心理学,应用展望
1.我从心理学角度对禅修的理解与认识
1.2禅修与心理治疗
二者的关系在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中有过描述:心理学对禅修有三种解读,一种是把禅修视为一种放松方法,另一种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解读禅修。 还有一种是从哲学观点探讨各种禅修方法,并要求尊重各种世界智慧传统发现的所有灵性经验[1]。
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都指出禅修对心理治疗有益,心理治疗也有助于禅修,谁也不能取代对方,禅修和心理治疗的结合是超个人心理治疗对心理灵性成长最具远景的贡献[2]。课程中彩方老师也就观照禅修与心理治疗的异同带我们作了学习探讨。
2.我练习禅修的过程与感受
2.1以练习为主的第一个阶段
我在这一阶段关注的重点是动作规范,专注于练习本身,比较在意追求灵性感悟与惊喜,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练习呼吸锚定注意力,放松身体。
我在不同的练习中努力地觉察自己,捕捉身体与情绪的反应,做到安住,静心。在练习住禅时感受到了“脚踏实地”,在练习行禅时感受到了身心协调,在练习坐禅时感受到了意念和身体在一起的神清气爽,在练习观心时感受到念头越来越少,注意力都在当下的身心合一。
2.2以应用为主的第二个阶段
之前循序渐进的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后面五周我慢慢开始放松,不再刻意追求灵性体验,而是因地制宜、自然而然地练习,加上后来学习的生活禅、工作禅、社交禅都是接地气的运用,居然也能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例如我走路和跑步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练习行禅,走路变得更轻松有劲;我会在等电梯和排队的时候练习住禅,很容易就安住下来;而卧禅已经成为我睡前的标准姿势,感觉很放松舒服;生活禅让我认真吃饭,喜欢上了健康的食物,也让我在做饭洗衣的时候产生心流;工作禅是我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的秘密法宝,正念讲话让我与人沟通更加顺畅;社交禅让我接人待物更从容自然。
对于我的禅修感受,与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中禅修之观照法描述的情况比较类似:专注于觉察本身,不论觉察的内容是什么,都不执取或评断我们所见、所思、感受和感官,只是单纯地看见它在意识中浮现,然后消失。这种方法的结果是极度以当下为中心以及极度的清明和平静,开始安住于自己里面,心变得较为安静与觉醒,开启某种宽度和深度。留在这种状态时,知觉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细腻及活在当下[3]。
3.我将禅修用于实践的初步探索
正念并未取代医学,但面对疼痛可以通过不带评判有规律地对疼痛保持正念练习以缓解症状。一次,我连续伏案工作加上感冒,整个背部出现持续疼痛,于是我趟在沙发上,采用仰卧的姿势对身体进行正念扫描,把能量投注到对身体的细致关注中,持续关注痛点,吸进与呼出气息,当时我的背有点发热,痛感加剧,我不作期待继续保持呼吸,耐心、温柔、爱心,坚持,与身体为友,当扫描结束时,我惊喜地发现背痛已大大减轻,身体也感受到了放松与活力。
3.2利用静心安住帮助情绪失控的求助者
我观摩了彩方老师针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演练,老师通过陪伴,感应,询问,与来访产生心灵互动,指引来访去关注自已因问题导致不适的身体部位,并进一步陪伴连接。整个过程非常神奇,老师看似平淡的处理,却能让来访或多或少发生感应,在短时间内达到对问题本身的觉知、持续关注及减轻症状的目的。
我虽然没有完全了解老师的理论与功底,但也看到帮助来访安住下来的明显效果。因此,我在帮助一位因孩子叛逆情绪失控的女士时就先引导她安住在当下,我陪伴着她,让她通过调整呼吸慢慢平静下来,放松整个身体,然后我开始带有尊重与共情的倾听,少量的参与,让她充分表达和流泪,我继续引导她调整呼吸,安住在当下,最终她释放了情绪,愿意作出新的尝试与努力。
4.我下一步精进与应用好禅修的努力方向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激发人的情感,需要深入人的内心,我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通过禅修的引领,将工作当作正念的修行,通过安住、静心等具体的练习帮助到需要的人,将人们认为很高深的禅修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觉知,达到帮助减压、改善健康,提升幸福感的目的。我将在给员工上课的课件中,在部门例会的分享中,在日常的管理中逐步增加这部份内容。
4.2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
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7年心理学,近两年也尝试做一些免费的咨询,学习了彩方老师的课程后,我非常渴望进一步精进禅修的练习提升悟性,特别是正念禅修,希望能在我将来的心理咨询风格与发展方向中有明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包括身体的不适,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修行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布兰特.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7:122-126
[2]布兰特.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7:148
[3]布兰特.寇特莱特.超个人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7:127
[4]乔恩.卡巴金.多舛的生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8:69-80
[5]一行禅师.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1:3
[6]一行禅师.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