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非理性、刻板的思维——负面情绪的缔造者 ——REBT工作坊有感

时间:2019-10-30 点击率:

瞿洋

 

 

 

瞿洋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ABC理论”在心理界可谓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他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代名词。然而,REBT比“ABC理论”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技术手段。长久以来,提到REBT人们可能常用“理性、冷冰、指导、辩驳”等词来形容它。这可能恰恰应了REBT所讲的“非理性信念”或是一种偏见。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晚年一再强调“无条件接纳”才是REBT的核心理念。事实上,REBT充满了接纳、慈悲、积极、乐观与宽容……在我看来,REBT更像是一种可实操的积极乐观并赋有睿智的人生哲学。下面简要谈一些个人对于REBT三天工作坊学习的感想。

 

 

REBT强调对于自我、他人以及生活的接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己的错误是放下前行还是深陷其中,决定了我们将有怎样的情绪与行为结果。接纳不仅针对自己,也需对别人接纳。即使是罪犯也有值得令人同情的方面。然而,对于伤害了自己的人的接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埃利斯的妻子黛比博士介绍到埃利斯晚年遭到不公正的对待,由于理念不同不仅被研究所免职,还不被允许在研究所里教学。黛比博士对此很气愤,但埃利斯却安慰她说:“这样对待我的这个人(埃利斯的学生)所做的事儿令我很失望,不能认同; 但不代表他这个人就是坏的。”埃利斯就是这样一直践行着他所提出的无条件接纳,彰显着一代心理学宗师的宽容与气度。就像我们的生活,可能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偏见,你可以认为当前生活“不好”,“不令人满意”,但如果你认为生活糟透了,没有希望了…… 这时你将体验到烦躁、愤怒、沮丧、恨恨等一系列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因此患上不同的心理障碍。有时,学会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生活就像一面镜,你以什么态度面对它,它就以什么方式回馈你!

 

REBT很好地揭示了非理性思维——很多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源。请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令我们如此焦虑、愤怒、抑郁……”当我们产生这些情绪时我们想到些什么?而我们是否又对我们所认为的想法、信念深信不疑呢?在我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来访者有这样的表达:“结了婚,他就应该把工资卡给我”、“我努力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否则我就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如果我演讲表现得不好领导将不再重用我”、“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肯定说明我很差”、“职场中就应该是公平的”、“我的配偶只能爱我一个”……也许你也会这样认为。必须指出的是很多观念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性与非理性。埃利斯指出:“所谓理性思维是建立在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往往与个人需求相反,理性思维会导致健康的情绪。” 很多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可能源于父辈教导、可能源于媒体的宣传,而我认为更多地源于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行为。然而真理是相对的,就像很多物理学定律只在地球上适用一样。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活在自己绝对的“真理”中,用“必须”、“应该”等绝对化的想法与思维去评判自己与他人。一旦期望落空或要求无法实现则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或对他人的愤恨中。正如REBT所讲:“影响或造成我们情绪与行为结果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与信念”。而我们对于事情所持有的态度、信念就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这些不理性的想法往往是负面情绪、心理痛苦的根源。

 

REBT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惯性思维、信念进行深度的思考。就像“骑摩托的都是飞车党”是一种明显的偏见一样,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信念与偏见。比如,数不清的因自卑前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我的来访者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希望自己表现得好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与肯定,只有别人的认同自己才能感到舒服些。”然而,当我们把自我的价值建构在外部(别人的评判),已将自身置于险境。尝试思考:“如果没有获得别人的喜爱与认可,我们自己真的没有价值了吗?”当一个人太过于依赖外部评价,往往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接纳的表现。对于别人的评价则会表现出过度敏感,而对于自己微小的过失则又往往会过度自责、愧疚,相应地对于他人并未给出的评价习惯性地从负面揣测、夸大的负面认知其实往往是自己内心不自信的投射!这种现象在社交恐惧者中尤为普遍。黛比博士曾要求一位社交恐惧者用绳子牵着一根香蕉在纽约闹市中招摇逛街。细想想,这种方式真的会给访者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吗?除了得到了路人惊诧的目光、小声的议论、可能的嘲笑外,而最终更多得到的是自信、能够坦然地面对别人的眼光与评价、能够突破自我毫无顾及地在别人面前展现自我…… 而那些别人的眼光、评价甚至嘲笑又与我何干?它真的会伤害到我们了吗?真正的伤害往往是我们对于别人反应(眼神、嘲笑、议论)的反应以及一系列非理性的解读与推断!

 

REBT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达到解决不同问题的目的REBT发展出大量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了三大类:认知技术、情绪情感技术以及行为技术。比如在认知技术中从“ABC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ABCDE自助表”引导当事人对于导致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觉察与反思,并且从不同角度展开自我论辩与辩驳从而回归理性思维;再比如正向聚焦,引导当事人在看到负面的同时看以积极乐观的一面。而像在情绪情感技术中的羞愧体验练习要求来访者直面自己的羞愧,从行为上去突破。令人有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感。与此同时,REBT融合了大量的行为技术,如正、负强化、惩罚,脱敏等手段力求较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这些为后来的认知行为等疗法奠定了基础。

 

REBT与CBT有相同点也有不同。首先,二者都是机制化的,讲究循证,通过对不理性信念的挑战与思辨,让来访者重回理性、逻辑、现实的层面,实现认知的重建。同时,二者也都是大量依赖于技术使用的疗法,它们都是大量技术方法的集合,并且有着许多相同的方法。然而,从Debbie博士在现场咨询所呈现出来的REBT似乎并不像一些认知治疗(比如苏格拉里式辩论)那么针锋相对,而大量使用了隐喻、比喻、类比、典故等手段来引导并启发来访者反思与觉察,这些富含着许多东方哲学的智慧。Debbie博士介绍,REBT所应用的技术很多时候的目的是促进访者“接纳”,而这并非是CBT的目标,这或许是与CBT最大的区别。REBT将人的观念分为理性的与非理性; 而CBT则从自动化思维、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三个层次来阐述并分析人的认知观念。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REBT产生于1950‘年代,它比CBT的诞生早了十余年。

 

 

我认为REBT作为早期的疗法为后面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从一些后现代疗法中也能看到很多REBT的影子,比如ACT和一些基于正念基础的治疗。ACT同样非常强调接纳,这也是ACT的核心理念。而ACT的认知解离不像CBT,它是从语境关联(Contextual)及结果(Consequence)角度来解离融合的认知,而这点在REBT也经常采用。启发来访者从非理性信念或事实的结果来论辩,例如“受到耻笑的后果会如何”等角度来思考问题。而REBT所讲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比如“这个人所做的事儿很糟糕并不代表这个人很差”在ACT里演化成“动态自我”部分。而基于正念疗法中的一些技术,如“对于身体的觉察”也可以从最早REBT的行为技术中找到原型。总之雷同的方面很多,但REBT比这些疗法出现的时间都要早,不得不说很多疗法从REBT中借鉴了许多精髓内容,埃利斯也曾多次谈到这些。

 

总之,REBT作为早期的情绪行为疗法历经半个多世纪还依然闪耀着它的光芒,为后面的诸多疗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它的无条件接纳、慈爱与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以及理性、思辨与启悟的人生智慧是值得我们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