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听黛比• 埃利斯讲理情行为疗法 ---破冰之旅后记(上)

时间:2019-10-27 点击率:


 

黛比• 约菲•埃利斯(Debbie Joffe Ellis)博士在中国的首期理情行为疗法(REBT)工作坊在北京圆满结束了。她10月10日就抵达北京,21日回纽约,历时12日。作为主要邀请者,我想简要地回顾一下她的这趟破冰之旅,同时再现一些她实地讲课、互动的精彩之处。在回顾黛比的北京之旅之前,我先铺垫一下我和黛比认识的来由。

 

01

结识黛比:十年的因缘

理情行为疗法创始人、黛比的先生阿尔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于2007年谢世,享年94岁。黛比是艾利斯先生晚年的助理和伴侣。2009年8月的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年会上,黛比和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之一斯坦利• 克里普纳(Stanley Krippner)教授同台联合做了个报告,介绍埃利斯大师和REBT。我首次当面见识了黛比充满活力的风采。当天晚上,在APA人本主义分会举办的晚宴上,我有机会跟黛比单独聊了起来。我说:我不久将获得博士学位,很可能就要回中国,到时欢迎你去中国讲课,你有兴趣吗?黛比当下就表示有兴趣,并且跟我交换了电子邮箱,希望保持联系。

 

去年我的导师克里普纳教授最后一次来华讲学。一次午餐中我和导师再次谈起了Albert Ellis和Debbie Ellis。我猛然想起了10年前的口头邀约,于是第二天就给Debbie发了试探性的邮件并抄送给了克里普纳教授。不出所料,Debbie表示依然有兴趣来华讲学。有意思的是Debbie和我此时都已成为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s Guide to Holistic Treatment 一书的撰稿人:她贡献的一章是理情行为疗法;我写的一章是安通整合疗法。克里普纳教授是此书三位编辑之一。

 

长话短说,去年9月至12月通过几十次电邮和skype视频沟通后我跟Debbie就来华之事达成了基本共识。随后几个月,我对她提出的远高于其他外籍专家的要求产生了犹豫和彷徨的感想。再三沉淀后,今年5月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落实邀请她10月18-20日来京开REBT工作坊的细节。7月份经我介绍,北师大心理学部王建平教授也正式邀请黛比•埃利斯博士来参加中国首届哀伤研究与干预国际研讨会(10月12-13日)。余萌博士作为大会主席王建平教授的助理代表王教授就Debbie参会讲演和会中工作坊的各种事宜进行了周密、坦诚、友好的沟通。

 

按我与Debbie数月前的策划,北京时间9月28日上午8-10点Debbie通过Zoom 给120多人做了一次REBT公开课。Debbie优雅、生动的演讲让观众们不仅对REBT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她本人有了直观的了解。六位观众随后决定报名参加10月份三天的工作坊。

 

02

北师大:哀伤大会,暂露头角

Debbie于10月10日就抵达北京。尽管Debbie一直愿意来中国,对中国怀有友好之心,但她毕竟初次来华,对这里的一切既好奇又有许多不适应。哀伤大会的志愿者Hayley把她接到下榻的宾馆后,Debbie就通过Hayley跟我打电话,表达了对网络、手机使用的多种不适应,语气中显得挺焦虑不安。所幸大会工作人员帮助她克服了这些技术上和后勤方面的问题,让她能安心地休息、倒时差。12日上午哀伤大会开幕式在北师大敬文讲堂举行,近4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还增加了许多椅子。黛比做了题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应对丧失和创造和谐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大会实时转播了开幕式包括Debbie的报告。我也好奇有多少人收看了开幕式和Debbie的演讲?我从家里赶到会场时Debbie的报告已经结束。有点遗憾。不过REBT说遗憾是健康的负面情绪。

黛比在北师大哀伤大会开幕式做主题报告

13日上午9-12点Debbie做了会中工作坊,题目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应对生活、丧失、和哀伤中的应用”。工作坊的地址在京师大厦内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50-60人的会议室挤满人学员。北方交大心理中心的张弛教授主持了这个工作坊。

 

工作坊介绍了REBT的核心要素: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惊慌、绝望等)和健康的负面情绪(关注、失望、悲伤、哀伤、);不理性的信念;ABCDE模式;无条件的接纳自我(USA=unconditional self acceptance)、他人(UOA=unconditional other acceptance)和生活(ULA=unconditional life acceptance)等。

 

黛比认为REBT与其他认知疗法的明显不同之一是REBT的三个无条件的接纳。这也意味着REBT不仅是一个心理疗法,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哲学。ERBT的人性观标榜为人本主义的,其人生观是现实的乐观主义(realistic optimism)。

根据ABCDE理论,REBT认为非理性的信念导致了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在众多非理性的信念中,REBT认为下面三种是核心的非理性信念:

1. 我必须做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爱

2. 你必须永远对我好而且按我认为应该的方式行事

3. 生活(世界)应该是公平、公正的

 

在情绪分类中,REBT也展示了其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它把负面情绪再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黛比举例自己的妈妈和先生去世后,她很悲伤、哀伤,但没有抑郁和焦虑。悲伤和哀伤不至于让她起不了床、不能生活自理;在哀伤过程中通过回忆丧失的亲人生前与自己的连接和相爱,当事人的生命得到滋养、得以丰富。

 

会中工作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应对生活、丧失、和哀伤中的应用”

这次3小时的工作坊中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Debbie 讲述的关于天堂和地狱的一个隐喻。地狱中的人每人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夹了菜想自己吃却因筷子太长而无法送达嘴边。他们只能挨饿,非常痛苦。天堂中的人们也是拿着长长的筷子吃饭。他(她)们夹了菜后,送到别人的口中,彼此照顾合作,幸福健康。

 

由于室内闷热,黛比曾私下问我:脱下外套只穿无袖连衣裙是否合适?3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有些遗憾,原本计划的现场咨询演示也因时间短缺而未遂。黛比只好以答疑的方式来弥补。黛比生动的肢体语言也带动着我这个翻译情不自禁地与她同频共振,随即引起了听众们一阵阵的欢笑。

 

03

华章与得到:媒体联合采访

10月15日下午,黛比接受了媒体采访。华章出版社的孙杨和“得到”平台的杨蕾女士在北师大联合采访了艾利斯博士,我做了现场翻译。华章出版社已经出版了阿尔伯特• 艾利斯博士的七本汉译著作。当黛比听说“得到”平台有三千两百万关注者时颇为兴奋。

 

杨蕾的第一个问题是,“埃利斯先生从小就学会了自救的方法。在你跟他相处的日子里,你看到了大师哪些自救的例子?”黛比说埃利斯先生并不善于告诉人家如何自救,他的确是活出来的。他也经常会愤怒,比如对那些不守信的人和事他会愤怒,但他迅速觉察到导致这个情绪的不合理的想法时,愤怒就转化为失望。接着,黛比叙述了更戏剧性的、对埃利斯大师最灾难性的事。黛比陷入了深情回忆埃利斯先生在临终前几年被艾利斯学院董事会赶走的悲哀。黛比说,这好像是父母被自己的儿女背叛一样。尽管这样,埃利斯先生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还是说,“他憎恨那些人的所做所为,但不恨那些人”。他还在践行“无条件的接纳他人”。另外,埃利斯先生患糖尿病50来年的日子里,常常在工作中自带胰岛素,血糖高时他就自己给自己打针,血糖低时就去买个三明治吃。

 

华章与得到 媒体联合采访

采访者问,“埃利斯先生一生撰写或合写了80多部著作,很高产、高效。他是如何管理时间?”。黛比回答:有人说埃利斯先生是个工作狂,不过他从没给自己贴这个标签。在黛比跟埃利斯先生在一起的12年里,周一至周五他每天工作至少16小时,接个案、带团体、讲课、参加会议、写作等。周末不教书时基本上也在家里写作。他(她)们俩不下馆子、不度假。黛比说埃利斯先生之前工作的时间可能更长。有一次,夏威夷的一个朋友邀请埃利斯在周末去夏威夷坐朋友的游船度假,埃利斯先生回说“除非我可以带上我的打字机”(估计那是1990年代前)。黛比说埃利斯先生时间观念很强,他不迟到,只会提前到。当我私下提到12日上午北师大工作坊后,我努力掌控时间,不影响接我们下来的行程时,黛比把我誉为中国的埃利斯先生。

 

采访者请求黛比给七本汉译书的每一本用1-2句话来概括其亮点时, 黛比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有兴趣了解更多采访内容的读者,可以关注“得到”和“华章出版”的相关信息。

 

 

华章与得到 媒体联合采访

 

 

04

北大演讲:理性的探讨

15日下午五点我和黛比从北师大的京师大厦打车直奔北大南门。路上我问她是否需要闭目养神一会?她说她想听我讲讲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多了解我一些。“你我这两天在一起开会、社交、工作。你直接观察我、了解我,还不够吗?”我半开玩笑地说。她说那是,但希望多了解一些我的过去。我们聊了一会就到了北大南门。徐凯文教授的研究生席荔丹5:30准时在那里迎接我们,并带我们去食堂用餐,黛比只喝了杯咖啡。她说吃了饭上课会犯困。

 

北大心理中心在北大二教307阶梯教室安排了黛比的公益讲座,题为:“赋权与悲悯—基于循证的理情行为疗法”。100来人的教室只剩几个空位。

 

北大讲座 黛比与翻译

 

 

徐凯文教授结束了预约的咨询赶到现场时,黛比的演讲刚刚开始。徐老师气喘嘘嘘地补充做了个介绍,也提及了他和他导师学习REBT和CBT的经历。

 

黛比在简介埃利斯先生时指出,他从小因健康状况不佳而博览群书以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埃利斯REBT的哲学来源于古希腊(如斯多克学派)、古罗马哲学,东方哲学,现代欧美哲学等源泉。接着黛比想以塞翁失马的故事展开。不料,她没讲几句就察觉到学员都知道了故事。但她以此典故想说明理性(合理)和非理性(不合理)想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健康和不健康的情绪。如果说她分享的典故很快让学员们猜到了不免让她有点失望的话,那大家不必担心,因为失望在REBT体系里是健康的负面情绪,是挺正常的。

 

这是我三周内第三次听黛比讲大致相同的课,所以那些重复性的内容我不再重述。我总体的印象是本次讲座中互动比较多,黛比的答疑也挺精彩,让人感到她的耐心、专业、优雅、智慧。下面我罗列几个互动,分享给大家。

 

一位学员问: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由谁来判定?治疗师在信念上指导来访者会不会是治疗师自己的投射?如何能避免这种问题?黛比的回答是:来访者有困惑来寻求帮助。咨询师会针对来访者的引起困惑的信念一起探索、面质它们。面质一般在三个维度上展开:有证据吗?合乎逻辑吗?实用吗Is it pragmatic?黛比又说,REBT的指导也是根据一套规范的流程展开的。

一位学生对“无条件的接纳他”有疑惑。她认为对罪犯不该无条件的接纳,否则会纵容其继续危害别人。她问黛比对此如何看待?黛比回应:要把罪犯做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和罪犯本人区别开来。这是黛比或者说是REBT的一贯地主张。罪犯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和社会后果,但其人本身依然可以被原谅,因为每人都会犯错,我们都是凡人(fallible human being)。更何况有些人伤害别人是因为他们是心理扭曲者、失常者,而这些失常或障碍现在都可以通过MRI等脑神经科学技术得到验证。对神经可塑性理论和应用,徐凯文老师也引用自己的案例来支持了黛比多讲的这一点。令我惊讶的是黛比遇到这类问题时每次都会列出一串共情肇事者的理由:如果你跟他(肇事者)一样携带那样的基因,如果你跟他一样从小成长在被父母忽视乃至虐待的家庭,如果你也正好在那一刻象他一样犯糊涂,那么你或许就能理解他、原谅他。黛比还举例美国一个教堂被人开枪扫射,许多教会成员丧命。但教会和家属在悲哀之余选择原谅罪犯。如何鉴定精神失常和仇恨则是另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了。

 

有学员对黛比讲课中提到的这句话不明白:Your life is valuable just because you are alive. Your value does not depend on your achievement of any kind. “人活着本身就有价值。你的价值不依赖任何成就”。这位学员希望黛比解释一下这句看似人本-存在主义的REBT论断。有意思的是黛比没有去正面解释,而是说你可以选择不接受这个观点,也就是:你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黛比立马又说:我希望你还是接纳它,你活着本身就有价值。在我叙述这段互动时想起了徐凯文老师前两年提出的“空心病”。REBT的这个人本-存在主义的理念能让“空心病者”共鸣吗?如何能?

 

精彩的答疑和互动让两小时的活动延长了30分钟。最后徐凯文老师以轻松愉快的赠送礼物的仪式结束了本次活动。徐老师幽默了一下他的研究生席荔丹。徐老师说他让席荔丹来现场翻译是对她用了个暴露疗法。

 

等我带着黛比在北师大东门一个餐吧用完夜宵时已是夜里11点多。夜宵间我给黛比补足了我过往经历的分享。我打车回到二外校园家里时接近子夜时分。It was a long and eventful day.

 

 

黛比在北大讲座,徐凯文老师向黛比赠送礼物。

 

 

 

听黛比• 埃利斯讲理情行为疗法---破冰之旅后记上篇结束,敬请期待后记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