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锦溪禅修营小记 (3)

时间:2019-05-20 点击率:

自参加 ‘’安住与沟通 2.0” 课程以来,凡是能可以当面观摩朱老师的机会,我几乎都会努力去参加。不论是在北京工作室的面授课,国奥心理医院的公开课,还是后来在广州的聚餐,能够有机会在实践中去观摩老师应对问题处理时的言行举止,往往能让我更好的去理解和体会“安住与沟通”的理念。在今年的 2.0 的课程安排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便是课程结束后,湛空法师和朱老师会带着我们坐禅十分钟。不论课程内容是否真的听懂了,往往在那十分钟的静坐里,我几乎都是能够做到全然专注的。于是,今年禅修营的活动文案一出来,我就赶紧报上了名,也将事务提前安排好,想着这次,一定要尽力成行。


也许是缘分到时事自成,5 月 3 日,自出发地到昆山锦溪古镇的一路

十分的顺利,入住的宾馆旁边便是古镇景区的入口。而我们上课的地

点莲池禅院,离在此只需步行3-4分钟。


5月4 日 课程第一天


这一天恰好是五四青年节,在开场的简短致辞时,朱老师很巧妙的“借用”了这个主题,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欢迎大家来到他的故乡锦溪,来到莲池禅院这个景色秀丽的地方,共同进行这一次中西整合、内外(横竖)兼修的“安住与沟通 2.0 - 三日禅修”活动。而后,是一个经典的开场破冰环节。


朱老师先是带领大家进行了十分钟的静坐。而后是行禅。第一轮,在行走的过程中,朱老师要求我们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脚下,去感受脚掌与地面接触的踏实感觉,感受自己在行走时,脚的位置和自己的状态。第二轮,朱老师将我们分成方向相对的两队,要求大家在行禅遇到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有目光注视,并且微笑点头致意。第三轮,朱老师要求对面的两位同学在遇到时,需要肢体语言层面的沟通,可以根据自己当时觉得舒适的状态选择握手或者拥抱(想拥抱者只需张开双臂示意),同时尽量有目光的注视和带着微笑。三轮行禅下来,大家从开始有些陌生的氛围变得热乎起来。当一个迎面与你走来的人可以微笑的对着你点头致意的时候,那个感觉还是挺好的。破冰结束后,大家回到座位进行了简短的感受分享。朱老师说,在寺庙里,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的修行人。但是修行如果只注重安住,修行来修行去,见到一个人的时候,连头都不抬,那么这样的修行是不是有些过于冷漠了?是否有利于我们这个人文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的安住与沟通理念,不仅要强调我们自身的安住,还要学会怎么样去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后,朱老师邀请大家进行了自我介绍,包括你的名字,从哪里来,想要在这次课程中获得什么,和你想要分享的内容,简单清晰即可。并在彩纸制作的桌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置于自己的座位前方,方便大家记住你的名字。这一期共修的同学中,不仅有来自于 2.0 课程的同学,来自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各个流派的咨询师,有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来的体验者,还有来自于杭州的对佛学、西方哲学颇有研究的创业者。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从“不知道哪个链接报的名,一直到来之前都不知道这个课程是否属实”,只是纯粹的被“安住与沟通”这个理念所吸引来的晓华姐。在朱老师引导的接纳、坦诚、包容、抱持的沟通环境中,感觉大家的关系建立的很融洽,也很快。朱老师说,既然是以禅修为主的禅修营,禅修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在简单清晰的讲解了“缘起”、“佛法僧”、“经律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佛法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开始了“安般守意经” 的学习和实践。


安般守意经在南传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属于息道观修行方法。经文寥寥几百字,包含了 16 种出入息,7 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以及 4 念住(处)【 身、受、识、法】等内容,是一个初学者和老修行均合适的操作性很强的修行方法和体系。


在第一天的课程中,我们共进行了六次静坐和四次行禅。静坐时间由老师进行掌控,从十五分钟逐渐拉长,然后进行十分钟左右的行禅。其中四次静坐,分别练习了安般守意经中的四种观呼吸的方法,分别是在呼吸的同时,感受“正在吸入、呼出长气”、“正在注意我的全身”、“我令全身宁静祥和”和“喜悦”;行禅第一次在朱老师引导下进行练习;第二次的逐渐加快,突然加入止、停到继续行禅;到第三次的分成两组,由两位组长睁着眼睛带领队伍,其他组员将双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肩膀上,全程闭着眼睛进行行禅,均是在循序渐进的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觉察我们当下的那颗心所呈现的状态。每次的静与动之后,会有一小段时间用来提问和分享。


在这一天的课程中,我自己的感受是从静坐的身体困乏,脚踝疼,到逐渐能够感受到身心的安定,在最后,甚至会有一些不知缘由的喜悦感升起来。在最后小组闭着眼睛行禅的过程中,我站在两位同学之间,全程闭着眼睛,心里却觉得十分的踏实和喜悦,一度会有是在郊外信步而游的感觉,直到最后停止,我会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静坐后的分享中,杨俐俐老师分享了她的感受。她是一个沟通方面比较擅长的人,在过去呢,体会安住会少一些。但是在这次的静坐中,开始她会觉得有些无聊,但是在完成静坐后,会有一种在简单的无聊中,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喜悦的感觉。我身旁的小伙伴房芬芳同学也分享了她的感受,在某次静坐体会自己的呼吸时,她会突然感觉自己与大地万物融合成了一体,在她呼吸的时候,仿佛能够感受到整个大体也在呼吸,仿佛自己和整个自然在呼吸上有了同频。也有其他同学分享了自己在身体上感受到的疼痛,困意,观想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意象等,朱老师均给大家进行了回应。或是点头微笑轻轻称赞,或是简单转述后帮助同学更好的觉察,或是直接的给予指导,比如“可以试着换个姿势,调整一下身体,调好身之后再慢慢的回到呼吸”,亦或是“感受到困就是困,那也没有什么,你可能就是比较缺觉”。在行禅的分享中,朱老师会让我们用当下的反应去回答“心在哪里?”答案大概有“在脚下”,“在肚子里”,“在这里”,“在窗外莲池湖的柳叶里”,“在跳”,“不知道在哪里”等。朱老师并没有对每个答案进行评判和回应,只是这样一停一问,便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了。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三次分组闭着眼睛行禅的分享。因为我是闭着眼睛跟随的组员,所以两位小组长分别给出的感受让我觉得挺有趣的:杨俐俐老师说,在行走的过程中,她会感觉自己是被“拖着”了,身后的力量在限制着自己行走的速度,自己会有一种没有办法按照自己想要的速度去走的感觉。房芬芬同学说,在刚开始的时候,朱老师只给了一个要求,就是保证大家的安全,并没有说要怎么走,她会有一点不知道要往哪儿走的感觉,但是随后一想,那就走到哪是哪儿吧,然后反而就觉得挺好了。


晚上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借着还比较亮的天光又去锦溪古镇里转了一圈,拍了些照片,相比较昨天来时候的状态,我会感觉自己在拍照的时候会更多了些确定的想法。然后索性把自己没听过名字的小点心吃了一遍。苏式的点心确实是很好吃,甜甜的,或软糯或酥香,就是热量好像确实挺高(此处感谢芬芬同学的提醒)。绕到了昨天售罄了的田螺店里加了份田螺,圆满了昨天的心心念念,拎回宿舍看丁丁历险记了,挺完美的一天。

5 月 5 日 课程第二天


今天的课程安排是先静坐,练习“安般守意经” 16种出入息中的 “我正在吸气,同时了知我心理的活动。我正在呼气,同时了知我心理活动”;抄经;《心经》学习;观“诸行无常的本性”和杨氏太极的学习。


昨天晚上睡的好像有些不够,今天早上的第一次静坐,还是被脚踝的疼痛困扰了一会儿。无奈,我和芬芬说,这是越盘越退步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基本还能半盘呢,这会又散盘了。芬芬说,这有什么,怎么样能让自己更容易坐稳,静下来就怎么盘呗。我一想,也是,这分别心一起,确实又容易着相了。


抄经活动是莲池禅院每个月初一十五的固定活动。抄的是《吉祥经》,且在抄经前需用湿巾净手,一起颂偈等。在抄经的过程中,我先是觉得有些难以静下来,而后又觉得笔不是很好用,在想要不要和季女士申请换支笔,后来发现这个笔就是不能使劲儿,但是提起来一些去写,还是可以描摹的。抄经(描摹)的过程,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笔尖的行禅,注意力稍微跑些,笔迹便偏离了。一张吉祥经下来,也是个挺需要安住的过程。虽是仪式化的形式,体验完这么一遍之后,竟也能生出几分庄严的感觉来,仪式毕竟还是有其用的。于是最后,我将经文封好,教给了季女士,存于禅院之中,也算是一个完整。


今天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心经》的学习。朱老师先是给我们讲了下大乘佛教中的中观学与唯识学,然后给我们讲了 “十二因缘”等相关概念,前后大约花了一小时朱老师逐句简明扼要地讲解了心经。这部经短短260字,却含蕴颇深,若能参透,便可籍智慧到彼岸,“离苦得乐”。在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开头时,朱老师风趣淡定的说,对于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其实这四句,便能解决大半了。般若波罗密,是智慧到达彼岸的意思。五蕴皆空的空,是缘起性空。照见,我理解的是在如实观照下的呈现。而行深,是践行很深的意思。细想起来,朱老师的风趣真实不虚。能够做到如实的去觉察,照应,并且如实的呈现,了悟缘起性空,并且还能够做到很深的践行,那么我们的很多杂念,假性的虚妄便不会升起,心魔便也无处可落。时时能够觉察当下,并且实事求是的呈现,实在是很难,但却也是能够了却“苦”和“厄”的切实方法。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能做到时时的觉察,如实观照,就已经不错了吧。在如实观照之后,能够让这些念头来去而不给回应,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和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一个人应该会平和很多,此处应是朱老师所提“安住”修行中的一种吧。


在讲“空”和“色”的关系时,我体悟到的是一种和易经里阴阳很像的感觉。空和色是同时存在的,其他四蕴也是如此。朱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一些佛法出家人和在世修行的一些不同的角度。他说,在出家人的讲解中,可能会更偏重于空,出离心,但是,作为我们这些还是要在俗世进行修行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更多的去看看“真空妙有” 中 “妙有”的那个部分。因缘聚合便“有”现象,惜缘就是惜“有”。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苛求,是一个符合中道思想的人生理念。至于涅槃境界,恐怕是一个用现有文字还很难表达完全的境界吧,我的感受是,可能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或者说高维的状态,证得的人大概也少之又少吧。


而后,我们进行了观“诸行无常”的静坐练习,也算是心经修炼的一个切入点。知晓还需实践,证得方为真知。在经过老师讲解心经之后,此次静坐成为了我这次三天禅修中最为安定的一次。诸法空相,诸行无常,既来则来,既往则往,不迎不送。虽然仍然会有很多的念头出来,但是能够清晰的感知自己的所在,会有一种从根子里油然而生的踏实。与心经的结缘,大概是我此次禅修营里的一个拐点,也是收获最大的一个地方了。

然后我们学习了三式杨氏太极,云手,起式和野马分鬃。动静结合,从在静坐中练习觉察和安住,到行禅、跑步中练习觉察安住,到在太极拳的行运中感受觉察和安住,安住不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开始真真正正的嵌入了我们的行为之中。


晚上聚餐。我迷了路,却并没慌张,悠悠哉哉的走到了聚餐的地方,吃了一餐“苏州人家”,而后和玉娇老师和小张老师聊了一些心理学的东西。吃完饭,甜同学拎着小龙虾和好吃的又把我们几个意犹未尽的同学聚了起来,大家坦然,畅快的聊天,很尽兴,也很感激。



5 月 6 日 课程第三天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禅宗《十牛图》和《非暴力沟通技术》。静坐方面,我们练习了“观察解脱”和一个好玩的,像是和自己的一个互动“疏解我的心结”。


十牛图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回家-存牛忘人- 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尘垂手。实际上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听十牛图的讲解了。今年 2.0 课程中,湛空法师也非常细致的给我们讲解了十牛图。简单有趣的十幅图,配上简短有趣的诗,这些图仿佛是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聊以对照的尺子,在觉察自己的同时,看看自己大概可能是在哪个阶段了。和安般守意经一样,我觉得十牛图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利于我们去练习和感受的地图。在这里,大家想起了“看山看水论”,并进行大概的比较。朱老师特别强调了最后两幅后加的图,返本还源和入尘垂手,告诉我们修行之后得禅悦,禅悦之后还是要回到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倡导生活禅,将修行与生活,将禅修与心理学链接起来。朱老师所建设的“安住与沟通”理论,感觉有些像一艘更加可及的渡船。


在30分钟静坐练习“观解脱”时,刘在记同学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他说希望朱老师能给我们仔细讲讲这个“解脱”的意思。朱老师先是问问大家的理解,然后在大家理解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几个角度简短阐释了一下这个词的含义,最后给出了一个很有指导意义的回答,说解脱,从一会儿静坐的角度来说,就是你能感觉到你比静坐之前更加自在一些,就是你的那些念头可以在脑中来来去去,但你看着它们不那么烦恼了,我认为这就挺好,就可以认为是解脱了一点。


其实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朱老师点我的名字了,我也听到了。那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在这个词,只是,这个解脱的自在和含义是从脑中直接冒出来了,我的心却去思考那个“正确的答案”了,没有敢应声。后来我觉察了一下我那个时候的想法,其实可能和芬芬说的有点像,我也会有一种类似僵化的意识,觉得佛法高深,里面的很多东西大概是多归于禅意吧,怎么能说的清楚呢?但是朱老师指出来,这样的观念是不利于沟通的,虽然可能会是有些难以描述清楚,但是我们要努力的去训练自己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而不是轻易的就用一句“不可说”一带而过。后来朱老师问在记同学对这个回答是否能够理解和满意,在记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了,很平实也很仔细。


在最后一次静坐时,朱老师让我们先在纸上写一个“心结”。可以是最近或一直以来比较困扰你的一件事,一个情绪等。大家写完了之后开始静坐。这次静坐的时间比较短,大概只有十五分钟左右。大部分同学的反馈已经是能够觉察出来这个时间坐的比较轻松了。然后,超过半数的同学举手,表示在这次静坐中,自己的心结已有所疏解。Em...虽然我觉得这是一件有点神奇的事情,但是我确实是那半数同学里的一个。然后在随后的分享中,我在本次禅修营中第一次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虽然我不太能确定那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真切的在这次静坐中,看到了我纠结的两个选择中,另一个我有些回避的选择的可能和答案,并且享受其中。初起禅时,不同于之前,我感受到了一股清澈的凉意,在而后的观想中,我看到了这两句话:“不起分别心,人间亦美好”和“无自在,亦自在”。在清晰的意象和文字中,我的困惑不刃而消。


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安住与沟通理念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非暴力沟通”的讲解与练习。在这里,朱老师先是分享了几个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多任务工作”、“你能接受多久回微信”等。其中让我比较动容的是朱老师在讲到回微信的问题。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连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取一块清净之地的能力都没有,会不会有些生活得缺乏尊严?在这个背后,我看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觉察和掌控能力。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钱和再大的成就,却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时间的掌控能力,他的精神生活质量可能确实是是会有所降低的吧。


朱老师先是讲解了非暴力沟通基本理念:共情地倾听,坦诚地反馈(回应),和实践的步骤,然后让我们做了几个练习。首先是请一位同学分享了一下她最近的那个困扰,然后让大家来尝试进行复述并给她反馈,由那位同学来对反馈的准确性进行打分。这个练习实际上既有训练我们倾听的能力,也有去检验我们安住的功夫的效果。是否能够安住在当下,共情而不失察的去倾听,不仅是一个咨询师必备的能力,也是大部分沟通的基础。朱老师说,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这一步做不好,那么接下来的沟通,会像是无本之源。而后,我们依据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了练习。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体悟到了“失去觉察的关心很容易变成关心则乱,而引起状况的非正常变化”。然后,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分组练习,三个人一组,来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下一个活动是一个很巧妙的“推掌体验”。同学们两人一组,分别切换主导/跟随的角色,然后自由选择自己是主导还是跟随,最后尝试 2 个人都想主导。在这个环节里,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一些关系中的可能,是一个挺好的,通过俱身化体验去觉察的活动。感受到比较深刻的,是两个人都想主导的那个时候,双方的累和无奈很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时间过的很快,因为有些同学还需要赶回比较远的地方。这一天的课程需要提前下课。但是,大家还是要求朱老师把最后的“仪式”进行完了。这是一次朱老师给大家的“考试”,也是大家面对自己的一次“测试”。五个问题层层递进,给了每个人一个没有对错的答案。



后记:


跟随朱彩方老师学习“安住与沟通 2.0”课程已经是第二年了。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第一个是我会明显感觉自己“可以变慢了”。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我们会知道,即使快再好,如果一个人只可以快而做不到慢,只能紧而很难做到松弛,只能努力而无法休息,都是存在一定的隐患的。


第二,我在“安住与沟通”理念所包含的内容中,找到了很多之前在学习心理学和做咨询过程中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的答案。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全然接纳、包容,却又简单清晰的大道之美。虽然在这块的理论学习和践行中,我都只是刚刚开始,这样的大道之美却让我有一种很踏实和很实在的感觉。并且这种“渐修”,从初始的静坐开始,到行、思、感受,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在熟练之后,不会觉得觉察是一种空无的概念,而是一种地道的当下的实在,并且这种实在,是很有力量的。它能够减少和有效控制杂念的生成和干扰次数,减少杂念上升到情绪和行为的次数,并且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对自我的“慈悲”。这些对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和自我照顾,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点,我体会到的是,没有智慧的善良,真的是有可能让事情的发展“南辕北辙”的。静生定,定生慧,从能够让自己安住下来,到能够安住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里,到从这种状态中悟出智慧。证而后得,撇去了很多思维修中的浮沫。带有智慧的善良,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慈悲,而非“为了善良而善良”。


“安住与沟通”简简单单五个字,里面所包含的可能性是宏大而切实的,不仅有利于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更可以作为互补,去让我们探索和完善现有心理咨询/疗愈中的技术,用更多的东方智慧去润养心理。它又好似是一个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安住以达和平,沟通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平与发展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有所体现。


写至此处,脑中突然浮现出朱老师在课上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吾此生致力于促进禅修与心理学的更好结合,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和传播“安住与沟通”的理念,这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实在不行就下辈子还可以继续做。而从我认识朱老师以来,确实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此愿的践行。


借用徐攀同学的一句话收个尾,“能够在安住好自己同时还发大愿去帮助众生的人都是行走的菩萨”,那么,朱老师便是我看到的一位“菩萨”,还有好多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工作着的“菩萨”,愿我们也可以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安渡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