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禅修、心理、文化、个性

时间:2016-01-31 点击率:

    上周五(12月12号)下午,应北师大心理学院石教授邀请,我在她正在教的宗教心理学课堂上客串讲课。讲课时我专门提出来禅修,灵修,宗教这个事情都是个人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私事,不轻易谈、不轻易教、不轻易用(在宗教场所例外),这在欧美或现代化的国家是共识。也就是说在公共场合,人际交往当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社会大众共享的和公认的价值观念和沟通、交往方式。心理学在改善人际沟通和交往这方面大有作为。这个私事与社交、职场的分离或许会遭到一些人的疑问。反对者,尤其是灵修人士认为世俗与圣神其实不可分,应该尽量一体、不二。对于出世情怀很重的神职人员或出家人,我理解并支持她们的这种观点和情怀;对于立足社会的人们,我相信方便的分离可能会更好地确保她在世间社会的亲情、友情、交际、职业以及灵性修行。

       我讲课的主题依然是禅修与心理咨询的整合。但这次,我把两者的整合放在东西文化的大背景里。我先略微陈述了中国、印度、西方文化的大致取向和特征,这些特征对各自百姓的性格可能产生了什么影响。随后,我把中西文化特征连接到了源于荣格心理类型的人格测评,MBTI (Me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s)。 学员中一位女生说测过MBTI,是 INFP(introverted内向, intuitive直觉, feeling感受, perceiving感知)。当时我很兴奋,说“你大概是最典型的中国人的个性,可以去申报”。今天恍然觉得那似乎还不是最典型的国人性格。在我看来,最典型的应该是ISFP(S是sensing感觉)。按MBTI的定义,感觉注意的是当下、现在的,而直觉关注的是将来的。我自己的测评是 ISTJ(T是Thinking 思考; J是 Judging 判断),好像蛮像我这个东西方心理学的毕业生。IS(内向、感觉)是大多数国人的性格倾向;TJ(思考、判断)是西方主流(理性、逻辑)的倾向。

        在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熏习下,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里已经积淀了很深的向内、内向和感觉、当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对于精神修养挺好,中国、印度等东方的精神(灵性)修养很受现代西方社会的青睐,主要原因也就在此。当今弥漫国际的正念运动也是如此。但我一直在强调,我们不能老跟西方人的风。他们学我们的佛教、禅修、正念,那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太向外(外向)、太想未来、不那么重视当下,所以现在他们在转变。而我们呢?几十年的文化断层后,我们现在在一个比较开明的时代,拾起禅修、修行的传统是必要的、天经地义的。禅修可以让人安心立命、祥和社会。但就良好的个性(众多个性汇合成国民性)的养成而言,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向内求、看当下的合理成分外,国人真正要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是坦诚地接受身外的世间、社会,要更好地向外(外向)一点,理性一点,多一点平等、友善、有效的沟通。假如有了这些认知和行为的明显转化,中国的文化大概才可以说踏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我一直关心的,也是我余生愿意继续从事的工作。

      我跟石老师在课后吃饭交谈时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她提到了王元五继承其祖父王凤仪的五行性理疗法。我们随即说到咨询、治疗的方法论。西方心理学界当代心理咨询的主要趋势是非指导性(non-directive)沟通,也就是说咨询师对来访者,不轻易叫她做1、2、3,不轻易指导来访者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而是启发她,让她去自己反思,领悟,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个非指导性的疗法除了以来访者为中心、尊重来访者的人本主义关怀之外,还有一个法律责任的顾虑。假如咨询师如此肯定地给人家指导了许多、贴了标签,诊断错了,或者无效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那西方人的法律意识很强,法律也很健全,来访者很可能会告你去。有意思的是国人大多很喜欢指导性的疗法,或者把心理咨询与“ 简快”之类的教练课程混为一谈。石教授说北师大的咨询师也被人家告了:人家告她说不给指导或给的指导少,说花这么多钱来为啥不怎么给指导啊。显然,西方(现代)心理学需要本土化一些;但本土心理学是否也需要现代化一些?

     (这次客串小班课是在后主楼1520的瑜伽室围圈上的,忘了照相片。下面的照片是借用11月7日同在北师大心理学院讲课时同学给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