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朱彩方博士:佛学与心理治疗谈话

时间:2016-01-19 点击率:

    2014年1121-23日,第三届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在石家庄市举办。21号晚上有个专场论坛:“精神的疗愈----佛学与心理治疗对话”。我回顾了这次经历的大致情况,与大家分享。也特别希望当晚同台的嘉宾和在场的观众提供反馈,填补遗漏,修正不确切的地方。

   

    对话有两位法师和六位嘉宾(学者/咨询师/居士)参加。法师是河北柏林禅寺的明海方丈和苏州西园寺的成峰法师。学者有曾奇峰先生(精神分析师),刘天君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祝卓宏博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博士(北京农业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杨蓓博士(台湾圣严基金会理事长,台湾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还有我自己(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加州整合研究学院中国项目主任)。两位主持人是刘丹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咨询中心的副主任)和张天布先生(陕西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对话历时大概两个半小时。台上坐着的八个嘉宾一字排开。主持人刘丹从她今年对他父亲健康的忧虑开始切入对话的主题。刘丹设计的第一轮程序就是让台上的嘉宾每个人画一幅画,画自己心中的佛是什么样的。画完之后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千姿百态,各人都不一样。刘天君教授什么也没有写,就一张白纸;曾奇峰写了三个字:曾奇峰;明海法师画了一个茶杯;其他几位我当时看不清,欢迎知情者填补。我自己画的是台上六个圈儿(应该八个),象征八个人坐着,台下横条竖条象征坐席上的观众,表示佛就是以平常心观看现象世界,如其本然。大家又各自解读别人的画,谁自己画的画要留到最后讲,起底,然后看看大家对自己的画解读的对不对。

这中间有一个亮点:明海法师画的画,有几个人猜得差不多。他说是画一个茶杯,因为禅宗里面,尤其是柏林禅寺,赵州茶是非常有名的——禅茶一味,吃茶去。学禅、坐禅、习禅都可以在喝茶当中体会。然后他话锋一转,说:‘大家渴不渴?咱们这里没有茶啊?’’’这一下大家哄堂大笑,组织者马上领会到了,大约五六分钟后,搬上了两个茶几,给台上每人倒了一杯茶,嘉宾们开始喝茶习禅话心理。

接下来有个程序是让各位嘉宾都做一个肢体动作。主持人设计的是:坐的时间长了,可以走下舞台,站成一排。我们八位嘉宾面对观众。主持人问:“心理咨询用什么方式跟人家沟通?佛教是用什么方式跟人家沟通?请各位嘉宾做动作来表示你常用的方式。”所以又是千姿百态,非常活跃。下面看的有时莫名其妙,有时哄堂大笑。明海和成峰法师也做了动作,但这个要求似乎不太适合非常讲究威仪、庄重的出家师父们。

我记得李明是作了两个揖,说心理咨询的方法就是给大家作揖,然后佛教的方法也是给大家作揖(都是面对观众),他说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他似乎在说:动作貌似一样,心理想的和感受到的可能大不一样?刘天君就做了一个揖,没有其它解释。到我这儿,我跟各位嘉宾都握了握手,给明海法师、成峰法师、坐在前排的侍者法师均作了一个揖。然后我听到底下观众有人说要抱一抱,跟主持人刘丹握手的时候,我就顺其自然的跟她拥抱了一下,转过头来,东道主马宏伟过来也跟我拥抱了一下,就这样我就回去了。接下来祝卓宏也跟几位(不是全部)嘉宾握手。我说:“你这个是不是有抄袭的嫌疑啊?”(笑) 这个就算热身吧,其间主持人也让观众不断地反馈和参与,互动气氛良好。

热身后嘉宾回台上落座。观众有什么感觉,什么想法,什么问题,也可以提上来。其中有一个人就问明海法师——问着显然是一个初学者。他问:“佛教是怎么一回事情?佛是一个什么东西?” 大家哄堂大笑。明海法师给他比较耐心地讲了讲,然后说:“我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往前挪一步?” 然后有一个听众在阐述的时候很激动、很荣幸以至于有点紧张。我急中生智说“你可以上来,坐在台上这边来”。我的意思是她上来可以缩短与嘉宾的距离,可能缓解紧张,我觉得有这一个可能性,正好边上还有一个座位。她上来时候有人说,那你就坐在明海法师边上吧。所以杨蓓博士把她正中间的位置空出来,让给了这位年轻的女性学员。这个事情我做的很当机立断,因为我发觉八个嘉宾中只有一位女士,过于阳盛阴衰,而我们的观众大约80%是女性,反差太大。后开我发言时问坐在台上中间的那位女生感觉怎样?她说不紧张了。我也把我即兴破例的用意跟大家解释了一下。

 刚才说用肢体来表达佛法是怎么接引?心理学怎么接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杨蓓博士借用两个人,做了一个双簧造型来表达她自己的看法。她叫一个人面对观众,伸开双臂,很平衡的摊开了,后面的人和他背靠背,做了一个双簧造型。杨博士解读说是表里关系。心理学如果说是外表的话,那么佛教就是内在的、更深层的东西。我比较欣赏杨蓓博士的观点,跟她的理念比较接近。前面曾奇峰说:佛教就是佛教,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两个是独立的学科,不太容易能够整合在一起。曾先生说起码他自己不可能兼顾,没法既要帮助人家解决心理问题,又要帮人家解决生死问题。刘天君教授好像也是这个意思。李明说佛教跟心理学对话、整合有危险,因为很难做到对两者都很了解,许多人只能单章取义。他举了陈兵教授的例子。陈兵教授写了一部《佛教心理学》的大部头专著,写了十几年。据李明说陈兵原来写了140万字左右,后来砍掉了60万左右,只剩下80万左右出版。问他为什么这样?陈教授说是后边的心理学部分基本都是西方心理学的东西,搬运过来的, 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因为没有自己的见解,干脆取消掉了那部分。所以他那本《佛教心理学》只能说是佛教的心理学,不是佛教与心理学。因为他对佛教跟心理学的关系了解远远不够,所以干脆就不写那部分了。李明博士的意思是说,要是佛教跟心理学对话对得好,确实两边都要端平的话,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修行,否则就会断章取义,一鳞半爪。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很危险。当然他也说,对话和整合不是说不可以,还是有可能性来整合的。所以我接着这个茬说我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是可以整合的。我认为整合的方式是:佛法多关心一些出世间法,关注心灵内在提升的这方面,而心理学可以多侧重一些世间法。不是说佛教没有世间法,佛教世间法也很丰富,但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源于印度的文化背景。即使是佛教的世间法,也有很浓厚的出世间的宗旨在后面做铺垫。所以心理学可以帮助当代人在观察现世生活、人际沟通方面多一些工具,多一些操作的技术。我给它们的基本定位是可以互相补充(杨蓓说它们互为表里),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上互相补充、照顾。出世间法是偏于隐私、修了主要为自己用;世间法是共法,要求大家遵守当代社会、法律、文化规则。两位开明的法师来参与这种对话是个难得的机缘。

我很荣幸受明海法师的推荐和马宏伟先生的邀请来参会。当时由于时间有限,每人说的也很有限。在此我顺便补上几句。佛教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 Mark Epstein 的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 Psychotherapy 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没有思想者的思想:佛教视野下的心理治疗》)1995在美国出版后,美国行家指出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如果不吸取一些佛教的思想,那就显得有些过时了。遗憾的是,这书不知为何一直没有译成汉语?大陆和港湾似乎都没翻译。我想只有一个解释:政治敏感,因为达赖喇嘛为那书做了序。佛教对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影响更为世人熟知的是“MBSR正念减压 ”、“MBCT正念认知疗法”、“ACT 接受与承诺疗法”、“DBT辩证行为疗法”等。 最新的影响体现在“正念领导力”。今年2月3日《时代》周刊封面文章“正念革命:在疲惫、一心多用的文化里安住的科学”使起源于佛教的正念再次大方光彩,大有席卷西方心理、文化、社会的势头。话说回来,佛教以及其他中国文化的传统能从西方(现代)心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些什么呢?如果我们不站在时代的高度反省这个问题,而依然一味自满,那么我们可能又要失去一个文化蜕变、创新,跟国际社会和世界潮流共情、链接的良机。    

拉回来:本场对话的最后一个程序是主持人让我们台上的嘉宾每个人现在对自己说一句话,也对另外一个重要他(她)人说一句话,在心里讲就行了。对观众也要求这样。大概这个流程就这样完毕了。中间明海法师说过佛教很重视开场和收场,所以刘丹可能有点紧张了,她把这个收场让给明海法师。明海法师以一句很平常的话做了了结。“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只是柏林禅寺先祖赵州禅师的家风。

第二天中午在饭桌上我又跟这些专家交流了一下,问她(他)们觉得昨天的对话活动怎么样?大家都感受流动不错,现场调动不错,观众很专心。我也加了一下我的看法,我说:是,整体感觉不错,活跃程度很高,而且大家都很有智慧。我说台上的几位嘉宾好像都智慧比我高一些,有很多的机锋、说笑,讲完之后下面的观众经常会大笑,他们确实很有智慧。但是我感觉到似乎整场许多人都在说一些俏皮话,或者在逗“机锋”,把大家逗笑,显示出自己的“智慧”来。我感觉热身后还这样有点不太踏实了,缺少朴实的陈述和正面的探讨,缺少大家都能听得懂的理性层面的探讨和对话。主持人刘丹也认同我的观点,她说前面主要是想热身,包括作画和肢体语言,后面她的搭档张天布主要负责理论内容方面。但是后来张天布改变计划,说就这样挺好,就这样顺着来吧,就这样一直滑下去,基本上很轻松,但缺乏一点深度的实质性的、正面的沟通。史占彪不以为然,他说就要随着大家觉得高兴就可以了,他说他认同后现代的对话方法,不用设计。但我认为这样一个大活动,要没有一点结构也不好,半结构,半开放式的比较合适。刘丹认为我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她一直纠结着,觉得后半部分没有出来。主办单位的马宏伟先生认为这个观点完全可以考虑,为他两年后再办这个论坛提前准备。曾奇峰说可以尝试弄一个案例出来,然后用佛教的观点来分析、治疗;心理学家则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来提出治疗方案;或者用整合的方法说一下,各司其责,各显神通,这样的话有焦点,更有深度一点,各自之间或许可以取长补短,能够更直观、理性的来呈现。

    本次论坛的主办和协办单位有:河北省未成年人心理维护指导中心;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河北分会;河北省妇女法学研究会;河北禅学研究所;石家庄整合心理教育培训中心;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石家庄整合心理咨询中心等。

    最后,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的白妹利女士为我把发表在“禅修与心理整合”微信群中的语音分享整理出这篇文字稿。还要感谢主办方石家庄整合心理咨询中心的王健女士为我提供了许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