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
13
你所谓的“灵性”只是概念化空谈?
--20次咨询无效的焦虑,
如何被“具身倾听”一次疗愈?
朱心华
这次的大会有幸从朱彩方教授跟Harris Friedman教授的演讲中学习并反思。
整理两位教授的内容中有共鸣的部分如下:
A)朱彩方教授
一.中西智慧融合
中国心性哲学(如儒家三纲八目、道家修身)与西方心理学技术互补:东方提供超越性理论框架(明心见性),西方贡献操作化工具(认知行为疗法)。如,用禅修“安住当下”平衡西方边界理性,以坦诚沟通优化传统含蓄表达;整合中医养生和躯体导向疗法,实现身心协同疗愈。既复兴国学又引入现代心理科学。
二.左中右三派区分
强调体验跟验证的个别重要性,概念化的灵性,脱离现实,只是个人主观的信仰。
左派(harris):主张科学主义,认为体验,检验是重点,无法验证的主观体验认应归入宗教神学领域。
中间派(朱教授):整合量化与质性方法,注重实践体验,倡导中西对话,将西方技巧融入中国传统智慧。
右派:侧重灵性超越,成员具通灵能力或神秘体验,排斥实证研究,追求“不二境界”等转化的意识状态。
三.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
“实践”(practice)是超个人项目的核心要求,每门课程必须融入体验环节,打破纯知识灌输模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问积累越多越复杂,而修道则要剥离杂念回归本真,这种沉淀功夫需要依靠日常实践中的体悟。博士生培养体系要求掌握量化、质性和整合研究方法,并重视直觉与身体感受的训练,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即便存在遗憾或不完美,也应带着体验继续前行,如同狂欢后仍需洗衣般回归常态生活。
B)Harris教授
超个人心理学在AI时代的科学化探索与挑战
一、宗教宣称与科学的分野:宗教领域内主观宣称的随意性,缺乏体验的主观性,病理臆想vs灵性体验,可验证性
Harris以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群体事件切入讨论:群体中有三人自称为“耶稣”,其中有两人联合指认第三人为虚假;而他随后放弃“耶稣”身份,改称自己是施洗约翰,并共同判定第三人并非真正的基督。这案例的荒谬展现了宗教领域内主观宣称的随意性—人们基于信仰而非实证依据进行身份建构与否定。在超个人心理学研究中,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将涉及精神体验(如敬畏、灵性觉醒)的研究纳入科学框架?当讨论对象仅为个别人可见的“超自然现象”时,其学术价值有限;唯有通过可观测、可重复的“可验证性”实证方法,才能区分宗教叙事与科学研究的关键边界。
二、科学方法的革新需求:线性数学到分形(fractal)数学,连接跟自相似性
针对传统心理学的局限性,Harris提出以分形数学为代表的新型工具。他参与合著的关于分形的著作,利用该系统自相似性的数学特性,构建了比线性统计更复杂的动态模型。这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转变,更是认知范式的升级——从静态、割裂的数据解读转向整体性、关联性的系统分析。
三、AI时代下的学科转型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崛起,现有统计学将逐渐失效。AI系统具备解析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复杂模式的能力,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整合多维度信息。如,处理海量行为数据时,如何避免陷入“数据沼泽”,需要结合领域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抽象概括。我们应聚焦于理解AI能提供何种独特视角帮助我们进化,而非被动恐惧的接受技术冲击。
四、术语混淆-阻碍发展。---“叮当丛林谬误”(Jingle jungle fallacy)
术语混淆是阻碍发展的关键问题。Harris提出“叮当丛林谬误”(Jingle jungle fallacy),同一词汇被赋予不同含义或反之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心理学领域。在定义概念前必须澄清术语边界。
五、关于自我成长路径 扩展自我 vs 消除小我
关于自我成长路径,无论是扩展自我至万物同一境界,还是通过解构消弭自我边界,最终都可能导向相似的精神升华状态。但他警惕极端的自我否定倾向,借鉴跨文化传统中的渐进式修行智慧,如佛教“五蕴皆空”思想对小我的超越启示。
C)个人体验跟反思:
朱彩教授跟harris教授的演讲不约而同提到体验,具身化实践对转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亲身体验的分享:
1 概念化脱离现实(胡塞尔)
胡塞尔说lived world vs object world.(概念脱离真实世界)。人类概念化思考的初衷是更好理解世界以生存。灵性概念化反而脱离现实世界!!体验跟连接能回到初衷。
2具身化体验让所思所想变得一致:
我最近使用具身倾听,说话,融入咨询,帮助来访整合。先建立安住当下的场域。然后边缘系统同步连接双方。探索体感跟潜意识时,发现介于他潜意识的体感表达,跟他词语表达之间,有巨大落差。这造成了身体盔甲(wilhelm reich),气的冲突跟淤堵。透过引导让来访察觉不一致,达成具身说话(embodied speech):所思所言与潜意识变得一致!找回被压抑未完成的部分(Fritz Perls)。这个具身化体验,能达成深度疗愈跟整合。
案例A:一位因为刚跟10年事业伙伴分手的M女士,在其他地方谈话咨询20次。仍然焦虑,无法睡着。我连续两次使用具身倾听体验治疗后,她回馈睡眠变得安稳,也很自信放松了。原来她潜意识希望被照顾。脑子却说只想照顾他人。她在治疗中体验到讨好体验跟自我慈悲体验的不同,而深度改变。(self- compassion)
案例B:一位乐观开朗的销售冠军J女士,小时被爸爸严苛的控制批评,一直都无法跟成年男性建立正常的朋友关系(只能是业务关系)。我们具身倾听,让她体验到,即使想起过往被严苛批评的回忆,也不妨碍自由联想中她跟宇宙漫天旋转脉动的星空连接的体验,这个成为良好的自体客体经验,跟主体性体验。她回馈,这成为她打开跟男性建立正常朋友关系的第一个正面体验。
这些都回应两位教授说的体验跟连接。没有体验的个人想法脱离潜意识,是为了适应社交的扭曲,而概念化的灵性,反而脱离了真实灵性。只有落实到生活中跟人接触体验觉知,真正的超越才能产生。(道家内丹: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 则性住,气回,丹成!)案例的成功在于让所思所言,跟潜意识一致,则身心整合。(气回丹成)
14
对《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与中国智慧传统相关?》的反思
涂丽
《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与中国智慧传统相关?》这个主题,是我在本次上海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博士项目闭门学术研讨会中唯一能够参与的机缘。因个人原因,我遗憾错过了这场学术盛会,也无缘亲身体验各位心理学大家的现场分享。当我在微信群中获得朱彩方教授分享的研讨会视频时,确实如获至宝。虽然这并非课程要求的作业,但内心的共鸣与思考让我不吐不快。
这次研讨会生动诠释了"融汇中西,贯通心域"的核心理念。超个人心理学从美国加州来到中国上海,这一跨越本身就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质进展。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在问答环节,主张科学主义的Dr. Harris Friedman与修行者朱彩方教授的那个拥抱——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两种不同路径的心灵在这一刻的交融。这个拥抱恰如一个深刻的隐喻:超个人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的边缘处,发现了中国智慧传统对意识本质的深刻洞见;而中国智慧传统也需要通过现代学术话语,让古老的智慧重放光芒。
学术史上的脉络清晰可见:从荣格将《太乙金华宗旨》誉为"东方对自性实现的最系统描述之一"(Wilhelm & Jung, 1931),到马斯洛明确表示其发现"与道家思想相合",甚至提出"道家式的科学家"这一理念(Maslow, 1962),再到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与佛教"不二法门"的深度契合(Wilber, 2000),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始终浸润着东方智慧的滋养。
然而,朱彩方教授的独特地位在于,他不仅深谙中国儒释道传统(Zhu, 2009, 2013),是一位修行三十余年的禅者(Zhu, 2011, 2012),同时又在西方学术体系中受过严格训练(Zhu, 2003, 2020)。他所创立的"安通疗法"被收录于美国心理健康专业手册(Zhu, 2020),标志着中国智慧传统在现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他这种学贯中西的素养使他成为连接两个传统的理想桥梁。
朱教授对超个人心理学阵营的划分颇具洞见:科学主义的左派、灵性至上的右派,以及他本人所代表的中道立场。这种中道立场既不同于左派对量化数据的执着,也超越了右派脱离生活的倾向,恰与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相呼应。他对左派的质疑直指核心:超越性意识如何通过传统实证方法验证?同时对右派的提醒也同样深刻:如果完全不可言说,又如何进行学术探讨?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朱教授对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60末-1990年代)的超越期,人们在追求高峰体验中往往陷入灵性逃避(Welwood, 2000);
第二阶段(1990末-2000末)的整合期,威尔伯的理论建构虽宏大却难以落地;
第三阶段(2000后期至今)的实际落地期,强调将超越体验融入日常生活,正如王阳明所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守仁,2019)。这一转向与中国智慧传统中"道在寻常"的理念深度契合。
在研讨会上,朱教授谈及自身的胃病与《黄帝内经》的关联,这一分享颇具深意。《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深刻阐释了气与病的本质关联。但同时,教授也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是啊,即便深知静养三月便可痊愈,但若"命该操劳",痊愈了就不会又犯吗?但教授有度认领胃部不适却能觉知自如地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恬淡之气”,诠释了他的深厚的生命功底,非长期的学术与修行并进者实难达如此境地。
个人经历让我对这两个传统的融合也体会颇深。过去五年经历的"灵性暗夜"让我无力保持"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无法让"正气存内",最终被邪气侵扰而致病。当现代医学对我的健康状况做出严峻判断时(BI- ARDS 5类),我选择通过道家功法进行自我疗愈。道长的点拨"在老祖宗那里哪有癌症这一说"让我醒悟:现代人的疾病往往源于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太极、站桩的修炼中,我体会到《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真谛。而最终经历了被医生称为"量子隧穿般的奇迹"的恶性转良,在我看来也是两种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引向一个更深层的思考:心理学若缺乏身体维度的修炼,终将流于意识层面的空谈;修行若忽视对潜意识阴影的直面,同样难以触及真正的境界。这或许正是为何人人皆有成佛的潜质,却鲜有人能真正修成的深层原因——我们总是倾向于回避内心最幽暗的角落,而那里恰恰蕴藏着通往光明的钥匙。
荣格的自性化旅程强调通过勇敢直面阴影、整合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对立统一,最终抵达"神圣合一"的圆满境界(Jung, 1930/2009/2020)。令人感慨的是,荣格在世时已然洞察到这一终极指向,却终究未能亲身踏入这片"应许之地"(Jung, 1930/2009/2020; Shamdasani, 2019),恰如摩西遥望迦南却未能进入(Deu. 34:4)。他以其深邃的智慧搭建了通往东方的桥梁,却因时代与机缘所限,未能完全跨越。
而今,当我们沿着荣格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在超个人心理学的引领下,通过整合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一步步攀登自性化的高峰时,终将在某个时刻恍然大悟:惠能笔下那"本自清净,本不动摇,不生不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本源(惠能,唐,2025),原来正是我们千辛万苦寻觅的终点。
这不仅是两个伟大传统的相遇,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证悟——西方心理学通过艰辛的探索最终验证了东方智慧的究竟真理。当荣格的自性化与惠能的自性在顶峰相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术的融合,更是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圆满回归。
文献参考:
Jung, C. G. (1930/2009/2020).The red book: Liber novus (S. Shamdasani, Ed.; M. Kyburz, J. Peck, & S. Shamdasani, Trans.). W. W. Norton & Company.
Maslow, A. H. (2014).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Wilder Publications, Inc.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Viking Press.
Shamdasani, S. (2019). Jung's Red Book for our time: Searching for soul in the 21st century (Vol. 3). Chiron Publications.
Welwood, J. (2000).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Shambhala Publications.
Wilber, K. (2000). Integral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 Spirit, Psychology, Therapy. Shambhala Publications.
Wilhelm, R., & Jung, C. G. (1931).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C. F. Baynes, Trans.).
Zhu, C. F. (2003). Buddhism meets Christianity: Two points of contact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8, 115–126.
Zhu, C. F. (2009).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Daoist inner alchemy: A response to C. G. Jung's "Commentary on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The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4(4), 493–510.https://doi.org/10.1111/j.1468-5922.2009.01803.x
Zhu, C. F. (2020). Chan Buddhism and meditation. In M. Farias, D. Brazier, & M. Lallje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ttps://doi.org/10.1093/oxfordhb/9780198808640.013.9
Zhu, C. F. (2020). Grounding and communication as an integrative therapy. In C. S. Holzinger (Ed.), Holistic treatment in mental health: A handbook of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s (pp. 259–272). McFarland Publishing Company, Inc.
Zhu, C. F. (2013). C.G. Jung on the na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A developmental delineation with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tific responses. Behavioral Sciences, 3(4), 662–675.https://doi.org/10.3390/bs3040662
Zhu, C.F. (2013). Jung's drea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psychology. *Behavioral Sciences, 3*(4), 662-678. https://doi.org/10.3390/bs3040662
Zhu, C. F. (2012). Ordinary mind: Meditation initiated integrative therapy. In T. G. Plante (Ed.), Religion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fruits of faith (pp. 159–176). Praeger
Zhu, C. F. (2011). The hermeneutics of Chan Buddhism: Reading koans from the Blue Cliff Record. Asian Philosophy, 21(4), 373–393. https://doi.org/10.1080/09552367.2011.621825
Zhu, C. F. (2020). On becoming a person: Perspectives from Carl Rogers, Huineng, Wang Yangming, and Ken Wilber. Beij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3), 412–426.https://doi.org/10.1163/25902539-02030010
王守仁. (明代)(2019).王阳明全集(《文白对照王阳明全集》编委会主编). 团结出版社.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
“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
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
中文版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