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琼瑶之终的遐思

时间:2025-01-04 点击率:



琼瑶之终的遐思


2024年12月4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去世。消息迅速传到国内。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注意到国内微信群和朋友圈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自媒体文章。不少心理学界的同仁或机构写了文章纪念这位言情小说的高产作家。


简单心理公众号5日发表的文章题目是“知名作家琼瑶于家中轻声,享年86/善终的11含义”。此文根据2016 《美国老年精神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一项研究数据,总结了“善终good death”的11个核心要素:(1)能大致控制死去的具体过程;(2)充分的疼痛缓解状态;(3)加入宗教或灵性活动;(4)情绪健康;(5)有人生的“完成感”;(6)在治疗偏好上有选择权;(7)在死亡过程中不丧失尊严;(8)有家人在场并道别;(9)死亡过程中的生活质量;(10)与医护人员的良好关系;(11)杂项“其他”类别(文化细节、有宠物陪伴、医疗费用等)。此文试图通过琼瑶之终来探讨善终以及国内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的现状。这也引起了我对此话题的遐思。

彭凯平5日在个人公众号发文,题目是“纪念琼瑶女士”。彭凯平写道,“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让人面对痛苦,而是告诉人们在面对痛苦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与行动。无论是平凡人还是英雄,能在整个生命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做出积极的适应与改变,并且能积极的关照社会与他人,关照文化的丰满,是积极心理学家们一直所倡导与珍视的人类情怀。琼瑶女士的离开,当然让人心痛。但她离开时的表白,却再一次激励了更多人更有责任,更加勇敢,更加潇洒,更加珍惜的面对得来不易的生命”。

关于琼瑶的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经历,琼瑶与她丈夫平鑫涛、平鑫涛的前妻所谓的三角关系,以及社会上各种意见等等,我都不想也无力涉及。我只想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视角分享一点对死亡和善终的感想。

琼瑶享年86岁。生前坚信自己有权利来以自己认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该说她很有主见。这个主见似乎很像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一个生命被抛掷到荒诞的世界上,但她成长后自己有意的选择并对选择承担责任才给自己的生命乃至荒诞的世界带来了意义。因此,琼瑶认为自己既然没有权利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一定要把握好权力如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自己身体机能衰败但还能自主的时候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自尽,尽量少遭罪,少受痛苦,少受折磨,不去医院接受所谓的抢救。琼瑶这种“随雪飘去”的风格,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她的这种想法和行为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与共情。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行为持怀疑和保留态度。这些人觉得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就相当于一种自杀,是对对自己对生命以及对家人的一种不负责任,也是社会的伦理所不允许的。

琼瑶在六七年前写的遗言中对他的儿子和儿媳妇诚恳地说,一定要按照她的遗言去做,或者把她送到瑞士去进行安乐死,因为台湾法律上不允许安乐死。中国大陆当然也没有允许这样的做法。

后来琼瑶担心儿子和儿媳妇将来可能不会按照自己的遗愿去做,因此他终于在今年12月4日选择服药结束了生命。也许为了缓冲对社会主流价值造成的负面影响,琼瑶还特意表示自己是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磨难活出了自己,“尽力燃烧过”,活到了86岁高龄后才选择这种方式如雪花飘落般“翩然归去”。她在遗言中直说并不鼓励年轻人模仿她的行为来结束未经淬炼的生命。

我想琼瑶的这个想法比愚孝或一个劲儿的延长病危者生命体征或许是更值得考虑。琼瑶说在台湾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孝顺父母,孝顺长辈就是要努力的使尽一切办法去给这些垂危的、病入膏肓的、不可挽回的亲人用药、输氧、插管、抢救。即使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任何的沟通能力,那也要使劲的给他用药医治,一直到最后息气。琼瑶认为这种无用功以及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做法,是非常的不人道,非常的不尊重当事人。她说她目睹过这种情形,所以她决定主动采取她这个方式,在自己还没进入失去理智和自理能力的情况之前就结束生命。我当时觉得这个想法还是比较先进,比不分青红皂白的抢救、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做法,我觉得还是比较进步一点。

6日早上我在阳台晒衣服时忽然有一个想法:还有更似善终的方法,那就是修行修道者的坐化、虹化、圆寂、仙逝。有些修行者在临终之前自己有预感,什么时候会大限来临,然后不再寻求什么医治,无疾而终;有些接受一定的医疗但预感大限临近后就出院做准备,睡觉的时候或端坐入定而安然离世。佛家称此为圆寂,道家称此仙逝。藏传佛教有虹化之说,道教则有羽化之说。坐化大概是佛道公用的修行者善终的术语。修行者在端坐的时候入定,其神识就离开了身体,安然的离去了,没有显示出痛苦来。古今修道者传记如《列仙传》、《五灯会元》中不乏这类记载。中国当代的净慧法师是我熟识的。2013年4月,他在医院里边住了一段时间,他就觉得大限可能快到了。于是他就回到寺院里。对此《柏林禅寺》有如下记载:

公历4月18日,师在医院与门人黄明尧居士通电话,询及“后天是什么日子”,明尧居士答“谷雨”。师云:“那我明天要出院,回寺里。”19日向晚六时,师回到四祖寺,对身边的弟子道:“回来就是好。”次日晨,师起身如厕,之后回到卧室,坐在床边,对侍者说:“我要走了。”旋即作吉祥卧,清晰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安详舍报。

师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0分。享年80岁,僧腊66载,戒腊62年。(明海,2015,第190页)

这大概可谓是一种真正的善终,一个我敬仰和努力善终的方向。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这太难太高,非一般百姓和普通心理学从业者所能及。确实,专业精神修行者的定力和信念不是普通人能比拟的,因为这是她们的专业。我们普通人的大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学习、家庭和社交上。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拿出一点时间训练专注、安住当下的能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应对身心困扰乃至在大限来临时有足够定力的善终。

疫情期间我有缘被邀请加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安宁疗护分会会员,并于2020年9月在北京建国饭店出席专家研讨会。研讨会明确接纳国际安宁疗护提出的四大要素:身、心、社、灵。根据安宁疗护的四个要素和前文《美国老年精神科期刊》2016年归纳出的11个善终要素,善终不一定要像圣者那样超凡脱俗,到达彼岸。善终应该是我们普罗大众所向往、也蛮有可能实现的,至少可以心生向往。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更有希望,因为超个人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与世界智慧传统(宗教、灵性、哲学)的整合。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s)在超个人心理学理和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已有至少60-70年的科学研究和积累 (格雷森,2021;Fracasso,et al.,2013)。善终是否能步其后尘成为超个人心理学和超心理学领域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领域?作为一个超个人心理学从业者,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者去思考(遐思)和研究。善生加上善终约等于人生圆满。



参考文献

彭凯平。2024年12月5日。纪念琼瑶女士。彭凯平 (微信公众号)

简单心理。2024年12月5日。知名作家琼瑶于家中轻声,享年86/善终的11含义。简单心理Uni (微信公众号)

明海主编。(2015)。柏林禅寺志。大象出版社。

布鲁斯·格雷森 Bruce Greyson .(2021).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研究报告。杨清波,姜丽译。中信出版社。

Fracasso,C., Greyson, B.& Friedman, H.L.(2013). 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Focusing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rs. In H.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Wiley-Black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iley-Blackwell. pp.275-285.



修改于2025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