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寺院坐禅小记

时间:2023-11-24 点击率:


寺院坐禅小记


汪子君


(一)


立冬前一日,杭州的最气温降到了10度以下,空气已然有了水凉凉的触感。一个节气15天,总感觉是一眨眼的事。季节转换间,五感似乎打得开些,微妙的无比清晰地知觉到世间万物。这种知觉,是十分当下的。今日阳光喜人,每周一次照旧来到相国寺坐禅,第一轮结束后的休息间歇,禅行至大雄宝殿的后门。阳光刚好斜斜地照进殿内,经由一尊菩萨的座下,延至转角处的佛钟处。

我站在门外,注视着面前偌大的观世音菩萨。菩萨的头顶环绕着十个小小的众像,它们的表情、神态、姿势各异,似乎各自代表不同的修行阶段,而菩萨的面容平静慈悲,始终如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中升起这再熟悉不过的经文,我沐浴在佛光中,自在安然。回归佛堂开启第二轮打坐时,我倍感殊胜,内在充盈着无边无际的广阔。不一会儿,菩萨像出现了,似乎就在我眼前,就像刚刚在我的注视下那般清晰。再一次,菩萨的临在使我安住于此刻当下,定静自在,不怖不惧。这个画面一直持续到打坐结束,但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却永恒存在于心里,润泽着日常的每一个当下。

我想,菩萨总是平等地与众生同在,她不会处于高位去救助你,而是在你身边。在当下的“观”中,菩萨自然而然会现身于此处,它照见你,你也就会成为自己的观世音菩萨,随时随地,你都是自己最慈悲的救渡。

(二)


11月的第二个周三,照例来相国寺坐禅。由于前两日身心疲惫,过度耗支,我生发了不少烦恼和痛苦出来,苦集于心,“五毒”遍身。当认出它们时,我非常抗拒,想要跑却似乎哪里也逃不去,反而束缚得更深了,在内在的牢笼里,无法呼吸。

静坐时,呼吸才真正开始,它作为一个观照者,跟身体对话,刚开始,这种对话并不顺畅,某些部位非常不舒服,腹部的皮肉像被撕扯着,肩背像扛了一块大石头,同时被某种黏稠的物质裹得密不逃风,如果不是在这个高能量的场域里静坐,我不一定能坐得下去,也许会任由这些不适支配我的想法、情绪和行动。但此时此刻,我什么都没说,什么都不做,只是坐着,只是呼吸,只是随顺呼吸。任何强烈的感觉袭来,我也只是静静地去感受,用呼吸观照,和一切呆在此刻当下。在静坐中,我感受到气血的流动,流至全身的脊柱、直至每一根手指头、脚趾尖,流经骨、血、肉、皮、根、干、枝、叶。我能明确的感觉到:呼吸的气走到某些部位,是畅通的还是受阻的。我不去分析,也不去勉强,只是交给呼吸,全然的安住于当下:此刻、此地。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不舒服消散了,它们随着气血的稳定而自调自愈;当然有些不舒服仍然在那里,但我并不期待也不试图刻意去调节,只是安静地忍受、知觉,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身体内部的循环,气血经脉的运行,五脏六腑的各司其职,每当呼吸触及脆弱受损的部位或慢性累耗的区域时,我也会觉知到自己升起的担忧和恐惧,在这份精微的觉受中,我深刻地看见了自己这具肉身,也看见了每一具肉身,看见了它的大小、重量、质地、形态,它的皮、肉、血、骨、髓,以及它内里一层又一层经由一轮又一轮生老病死留下的痕迹。这具肉身年轻且苍老,谁也无法了知其中蕴藏的尘缘、背负的业力,不然为什么,它要一次又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呢?也许这些不舒服,都是来提醒我要去反复做身体的功课,直到它可以了悟身,了悟生,了悟老,了悟病,了悟死,从而放下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放下对肉身的眷恋,最后告别身边所有人的肉身,包括我自己。这是身体的病苦给我的启示,经由感官和肉身的觉受,接住生命的大礼:觉醒和智慧。肉身觉知,意识世界也愈发广阔,心也愈发包容、无碍。一切都是打开的,一切又是历历分明的无边无际。任世事欲念纷至踏来,予之一方天地,自由来去。若允许当下一切,身体自由了,气血通了,心和灵魂也就自在了。

“止观”之后,才真的看清楚了,也从“梦”中醒了过来:原来“阻碍即无碍,混沌即澄澈,烦恼即菩提”。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什么事情发生,念头一起,心绪一勾,就很容易被感官和感觉带着走,人事和念起的那些个触弄的当下,内在混浊无比。要想将一杯浊水沉淀下来,只需要静置即可。人心亦如此,止念观心,方能静心明心。可是呀,生命的“八风”可不止这么简单,某一天下午的静坐让你安然,,本以为事情已过,可是一旦第二天,甚至是下一刻,又有相同或不同的烦恼来到,或者妄念骤起,你就会立马不耐烦了,不是扫了吗?怎么就是扫也扫不完呢?就像我明明上一周还沐浴在观世音菩萨的自在恩典中,这一周似乎又被“打回了原形”。

往往这个时候,看的就是禅修的经验和功夫如何了。幸好我在朱彩方博士的安通师资班里浸润已久,了解到这是修行中必经的过程,也能够觉知发生了什么,只是坚持静坐。如果对此感到不耐烦,甚至质疑并抗拒静心的功课,那就半途而废了;如果坚持打坐,只是打坐,就能够了解到:心即使浑浊,其本性也是澄澈无一物的。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起心动念,每一个人事烦恼,只要耐得下心来,停下来观一观,都是去怔悟“烦恼即菩提”的好时机,也都是去多了解一点、多放下一点的精神性锻炼。

生命的苦与无常本如是,个人要随顺个人的缘起缘灭,无论好受还是苦受,都在那个当下安忍,停一下,观一下,呼....吸....只是随顺这个生命去经验、去了解,去在每一个当下的了了分明中,如其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