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罗杰斯心理治疗》《身体从未忘记》阅读心得

时间:2024-11-01 点击率:

前言:在朱彩方教授“安通师资班”(安通疗法/模式师资培养)学习期间,我们共读了12本书。今天分享学员邓竹箐博士的两篇阅读心得。



先成人,再成佛

《罗杰斯心理治疗》阅读心得



一、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精选了罗杰斯临床实践的10个代表案例,包括案例记录稿和名家点评,呈现了罗杰斯人本疗法的科学理论、人生信念和价值坚守,以及疗法跨越40年的演变成熟过程。

罗杰斯是真理的探求者,他一方面坚守其理论原则,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另一方面接纳各流派专家批评,真实、完整地公之于众。从而为后学提供了原初素材和丰富视角。


二、共鸣及对我的影响

我重点谈“布朗案例”(第7章)和“愤怒与受伤害个案”(第9章)共同使用的一个技术:“推动式”情感释放。


1.非指导中的指导。坚守“非指导性”原则的罗杰斯不仅对布朗有所指导:“你就哭吧,哭吧,哭出来吧……感到太难过了”(P213),也多次指导愤怒与受伤个案表达愤怒。两个个案的点评专家都指出了这个矛盾。在我看来,罗杰斯是用非指导方式有效指导来访者的个人形成,他不是居高临下地植入给来访者信念,而是和对方共同探索并沿着对方的生命发展轨迹助一臂之力,表象是指导,实质还是非指导。辩证统一,不可僵化。

2.共情的灵活度。无论是罗杰斯对布朗长时间沉默的共情性猜测核查,还是他对愤怒与受伤个案所言:“你就是想大骂一声‘他妈的’!”,在我看来,罗杰斯都在自身为通道,对来访者的即时体验充分地感受、延展和常理推测,旨在帮助对方澄清、理解自身体验并推动情感释放。“共情性猜测”的“治疗师自我”必须配合“反馈检验”的“治疗师无我”使用,如同“鸟之双翼”。罗杰斯利用他一致整合的“自我”,坦然清爽地示范从来访者角度如何表达愤怒;罗杰斯使用他的“无我”,在推动来访者情感释放时始终敏锐觉察、进退有度、体谅尊重。在我看来,这就是共情的灵活度,不求一次到位,但求次次到位,推动情感释放和个人形成。

3.情感释放的灵性价值。无论是布朗的哭泣,还是愤怒与受伤个案对愤怒的日益亲近,罗杰斯为什么要推动情感释放?还是在创造疗愈的条件。首先是意识整合,接纳被压抑的分化部分进入意识,不再滑向分裂;其次是身体疗愈,卡在创伤中的情感在神经系统印刻的紧张、麻木和病态,需要通过情感释放得到重置;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情感释放是灵性的彰显,没有哪一种情感作为人类情感必须遭到“囚禁”,需要将其纳入整合框架,为个体发展所用,顺道疗愈疾病。“悲伤”和“愤怒”的释放,宇宙之爱对人类情感的承托,咨访的人本关系的联结,这些是最具有疗愈的力量。。罗杰斯“屡次违反”非指导原则,“十分反常”地推动来访者的情感释放,或许是他在直觉地回应灵性的召唤。毕竟,一个不能成为自己的“人”,无法成“佛”。自性即佛,终极疗愈。


————————————————————


此时此身,深察生命,熔炼悲智!

——读《身体从未忘记》


图片

一、核心内容


《身体从未忘记》是享誉世界的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的代表性杰作,这一版是2017年9月在国内出版,第二版今年(2023)将出,据说有很多新内容,我很期待。同时,我这次精读第一版也是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全书从介绍越战老兵的创伤反应现象开始,引入神经科学视角来理解创伤,着重探讨“身体被创伤改变”的神经机制,特别从依恋和关系的视角探索创伤的形成和复杂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创伤性记忆的研究成果,最后概述从情绪、叙事、瑜伽、眼动、部分心理学、戏剧等多重视角治疗创伤的思路方法。

全书如同一份索引地图,引领我们从对创伤的头脑“思考”深入对创伤的身体“体验”,和身体的工作正是创伤复原的密钥,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也联手破解并丰富了古老心灵传统中的创伤“解药”,有助我们从个体、家庭到社会文化层面建立“创伤知情意识”,共通有效地处理和预防创伤。

我个人觉得,在复杂性创伤相当普遍的人类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创伤知情”,阅读本书,取其精华,利益生活;在安通模式中,我们安住在饱受创痛的身体中,身体会说话,和身体沟通,这是洞察彼此生命并且修习慈悲智慧的绝佳场域。或许,这也是创伤的价值,脆弱让我们彼此联结,超越创痛正是今生的意义!


图片

二、我的收获


我现在能从这本书中“拿点啥”?总结如下要点: 

1.直面创伤,共通人性


生而为人,伤痕累累。就此而言,你我无异。我回忆起两三岁时亲眼见闻举家打架、挥刀相向的场面;我回忆起四五岁时因站在妈妈一边而拒绝爷爷奶奶过年让我留宿,而被爸爸惩罚,他在骑车带我回家的路上把我扔到夜晚的路边;我回忆起小学时合唱演出因为我的活泼好动而被老师当众批判;我回忆起我在市重点中学理科实验班读高三时坐在我后面的同学因为压力大火烧学校多媒体教室而被警察带走;以及之后我在求学、出国、失恋、辞职、跨界、家庭变故所经历的一幕又一幕生活的或大或小的“创伤”……而我相信,不仅是我自己“一身的伤”,芸芸众生概莫能外,创伤是普遍的,亦是“共通人性”。

“创伤”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本质,是进化中有功能的自保机制;我不是我的那些“症状”,而是我的“经历”,创伤是我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验在身心灵层面的烙印,是身体常常和我讲起那“过去的故事”。阅读前,我的创伤如同鬼魅魍魉,挥之不去;阅读后,我感觉充满希望和信心。随时随地,每当陷入创伤性闪回,我就能当即觉察,联结身体,悲智双运,有效回应,于是,原本萦绕和吞噬我生命活力的种种梦魇,如今转变成为我投身生命实验的养料,这岂不是很有趣?这种掌控感本身就能带来疗愈!


2.联结当下,深察生命


创伤“闪回”时,大脑的边缘系统活跃,杏仁核报警,引发压力反应和神经冲动;视觉皮层活跃,往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负责语言的脑区失活,有苦难诉,眼神空洞,神色有异;右脑活跃、左脑受损,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长期的创伤反应,导致身体的高压力激素水平,神经系统会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外界轻微刺激都可能再次引爆创伤反应,所谓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反复的创伤性压力反应也是很多慢性心身疾病的根源。

因此,接下来我们在面临自己和他人创伤反应时,就能调取对创伤体验的神经基础的理解,我们很清楚全局和细节,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完全不必恐慌,“山人自有妙计”!


3.有效回应,熔炼悲智


我妈妈早年在和我奶奶家的关系中连续深受重创,她如今七十多岁,还是经常闪回,依然生动鲜活,如“祥林嫂”附体一般;而我作为女儿的回应方式,已经从孩提时代本能地用懂事听话、争气优秀来安抚她,到二三十时岁无数次苦口婆心、竭力满足的劝慰她,直至今天能真正运用本书的理念技术有效处理她的创伤发作,接纳她的闪回反应,帮助她回归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我还能“兼职”处理创伤代际传递对我身心的“摧残”,深陷其中数十年,我百思不得其解,而今回到身体,当下可得解脱。

因此,对人对己,我们每一次都可以带着觉察来有效回应当下出现的创伤反应,在急性发作时可以:


(1)觉察和感受身体变化。知道自己即将或正在进入创伤反应,升起觉察,沉入身体,与感受同在,哪儿也不去。

(2)抛锚、稳定化。用缓慢的呼吸,特定部位的感受(安全岛)、身体的动作(蝴蝶拍、指压法等)或是外物作为锚点,协助自己不致被创伤引发的情绪风暴裹挟而去,而是静待风浪自行消退平息。

(3)“有话说话,有仇报仇”。在深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空椅技术,返回创伤情境,通常多是人际情境:将心中壁垒一吐为快,咱说话不怕带脏字儿;将堵塞情绪开闸放水,咱想干什么干什么,想象中的“为所欲为”不犯罪!……就这样一次次地让自己具身体验本自具足的“快意恩仇”的能力,在心灵世界实现“最理想”的结果,这是在利用物理现实(或是通过想象)来重塑神经现实,再用神经现实重塑生活现实。当我们现在感觉很有力量,状态很稳定时,就可以再次回望创伤,形成新的叙事,逐渐让创伤真正成为过去,不再卡住现在。

(4)自我慈悲,慈悲为怀。启用部分心理学(IFS)的真我来协调内在因创伤而分裂的部分;用正念的爱意觉知陪伴自己将竭力回避的身体感受整合进入意识;用观想菩萨神灵或至爱亲朋的影像来自我护佑;全然接纳自己此刻的一切创伤反应,以勇敢、清澈、开放、好奇、灵活、慈爱、悲悯、支持的态度来陪伴自己,真正触及身心痛苦的“内核”(越往心灵深处走,这个“内核”越是空虚、不实和无常),那些反应很多时候的确如同“核反应”一般强烈喷涌,难以自抑,而我们要做的恰恰不是再回避和抑制它们,而是能够看着这些“老朋友”喧闹一番、来而复去,“这一波”终会耗竭,而你将再次亲证自己的能力,你若能够胜任做自己的菩萨,那“下一波”又何足惧?(重要提示,创伤处理属高危操作,需谨慎,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4. 每天练习,修复心智


除了在创伤急性发作时要有效应对,其实在创伤的缓解期,我们更需要清楚自己的“创伤体质”,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来修复自己的创伤性“心智”。参考本书,平时的“功夫”包括:

(1)觉察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创伤反应。每一次被“狠狠戳中”,都需要回看自己的自动反应模式,回观身心反应,当下有效处理,立刻自我提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这一刻很安全,资源充足”。

(2)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我人到中年的生活为例,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把各种关系搞成“压力源”,而是要善巧化为“好资源”,我们和父母、伴侣及子女的关系,要在每一天、每个当下发力,践行安通模式,为这些重要的人际关系浇水施肥,令其日益坚实可靠。毕竟,没有药物可以代替爱。今日我滋养亲友、人际和谐,就在疗愈旧伤;他日我落难受到亲友扶持、群策群力,就在预防新伤。

(3)练习掌握创伤治疗的心理方法。用瑜伽栖息于饱受摧残的身体;用IFS培育内在生态的鸟语花香,帮助那些受伤的部分;用虚拟记忆处理创伤记忆,实现深层记忆改写;尝试戏剧治疗、艺术治疗,通过画画、唱歌、舞动、演戏等方式“不提创伤而治疗创伤”……总之,平日里就要常常练习,这样在创伤反应突然发作时,我们的心智系统就已经具备了更好的耐受力。

总体而言,通过阅读本书,我现在将创伤视为人类进步发展的源动力,我们正是在对抗创伤的生命历程中彻悟人生,熔炼慈悲和智慧。接下来,我想继续在生活体验中阅读本书,解脱创伤的枷锁,享受创伤的礼遇,成就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人生意义!喊口号,因为有底气。(完:)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