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朱彩方教授“安通师资班”(安通疗法/模式师资培养)学习期间,我们共读了12本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份巨大的赋能,为我们安住与沟通的探索与实践保驾护航。 |
一切本如常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这本书来得恰到好处。在去竹林禅院静修之前,我们开始读它,它阐释了禅修的内核,及其与精神分析的异同所在,也分辨了禅修的不同方式和状态,这让我更加了解禅修。而在禅院的几日,我们正好进行了实地体验,在与师父、师兄们的同行同修的过程中,对书本中的理论也更有切身体会。结束之后,回归最日常的生活时,我有些被“打回原形”,但也有所自我觉察,同时我读完了本书最后六章,所有的认知、讨论和交流都回向到觉察之中,最后我发现自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首先,我想分享一次印象深刻的反思。在第七章“避世心灵的神话”中,我重新认知“慈悲”的真意 —— “ 如道元所说的, ‘让自己努力前行,认识到所有的事情皆是虚妄;万物呈现,得以觉察自体心性’。佛教徒所称的慈悲(compassion), 简单地说就是由这种觉察所引出的行为与反应。并非所有的慈悲行为看起来都是友善的或是好的,或是想象中的与“精神”有关的” 。读完,我惊觉自己常常以为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也反思了在冥想中所谓的“慈悲练习”,其实如果稍有不觉察,就很容易演变成对消极情绪的远离和对积极情绪的追寻。我突然想起自己在练习正念之初,确实有过很长时间的高敏感期,对负面的东西越来越逃避,对感受到的不舒服越来越抗拒,甚至因为这些而坚决不去做很多事情,或者对很多人避而不见。通过这本书,我重新看到了自己以往对于很多情绪和感受的防御性处理方式,也试着通过静坐的觉察,引导自己去探索真正的慈悲。
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市面上的导师或工作坊似乎一直在强化“看起来友善、美好”的“假慈悲”幻象,这让学员们习惯依赖逃避之所,以至于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更加无所适从。这分明就是越修越自恋、我执、有分别心了,其实是现代世界推崇的“一味地去除阻碍以追求幸福”的一种隐藏版本之一,跟市场上的成功学或广告里的幸福家庭模板想要宣扬的并无差别,甚至从心理层面上,前者更能加强人的防御机制。
其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竹林禅院的实践和这本书的理论相结合,给我在目前的生活中带来了一些真实的改变:任何时候我的不舒服和细微的抗拒 – 无论是来自躯体上的,还是心念上的,我更加能够坦然以对,更能够视其为最普通的最正常不过的“访客”,安静的,迎纳它来,也悦纳它走。例如我在做琐碎事时很容易产生无聊感,想听音乐或抓取某种补偿,跟人沟通后常常出现自我评判,看到某个人的‘好’状态后升出嫉妒心,虽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仍是抵触这些升起来的不愉快,但现在正念来得更快了:这些感受都太自然不过了,它不就是最普通的生而为人的表层现象吗?静下来之后,只是全身心地允许它们和体验它们,有时会观到它们底层那巨大的幻象和空性。对快乐的事物也是一样,少了贪恋,比如说当假期或休息后要转去做事,我会清楚地看见自己对舒适慵懒依依不舍,同时也可以很自然地流动到下一个此刻当下。简单来说,很多曾经执着的喜怒哀乐和在意的东西都变得平常了起来,它们就只是当下这一刻呈现出的表象。更准确的说,不是它们变了,而是我真实的看见:它们本就平常,本就只是它们而已。此外,在进行日常生活的活动时,我更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当下这一刻,也更根植于仅仅是此刻的真实,不过度依附抗拒,亦不妄图超越。很多时候杂念和心绪依旧层出不穷,我就会简单地只是静观;有时我会感受到臣服的力量,有时什么都没有,就只是什么都没有。
“自体的‘真性’既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内在的;它既不是内在的人生规划,也不是伟大而超凡之存在的集合。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越’当下存在... ...开悟正是彻底放弃所有开悟的念头... ... 不要认为你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开悟。我们所意识到的经验都已经被具体化了; 它与我们自身分离, 可以被我们定义,拥有甚至是为之骄傲。” 书中第七章后半段的这些文字和最后一章“平常心是道”的公案一样,让我醍醐灌顶,也是促成我改变的助力之一。我从认知层面改变了对“修行”二字的理解。我想,我不会再只是简单地把它当作某种学习和任务,刻意去留出某一段时间做功课、下功夫,去视它为特殊的、不同寻常的、有异于其他任何日常活动的某一项经验。我知道,它就是日常的一部分,发生在每时每刻,我仅仅只是在当下观心念、观无常,去有意识地担当起生命的一切发生。修行就是生活和生命本身,它是一切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日常的每一个此刻当下,它就在脚下的道路中。
总之,这本书像之前共读的所有书一样,让我受益匪浅。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线下禅院的同修实践和书本理论的联结,让意识的转化和生活中的改变发生的更直接有力,也更快。当然,这种变化仍然有待时间的验证,而我也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穿过抑郁及负面情绪的正念之路
《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这本书讲述了抑郁症复发的原因、正念认知疗法的演变,以及正念认知疗法的详细课程内容、评估和传播。通过自主阅读、团队分享和以书为参照的实战练习,我收获颇丰。
本书关于“穷思竭虑反应风格”和“行动模式-存在模式”的阐述和例证,对我的认知和觉察产生了非常实际的帮助。我本人遇事倾向于分析、解读和反刍,要想尽办法缩小现实和头脑中理想的差距。而阅读本书后,从科学和灵性层面上,我彻底了解到穷思竭虑或过度的行动不仅不会帮助解决问题,而且会重复或加深抑郁情绪。这种认知的转变既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能辨别出自己处于何种模式,也促使我更多地去坚持安住和正念的练习,以便回归存在模式。不过,知易行难。有时候由于种种主客观借口,练习很容易就中断。虽然明显感受到正念状态和存在模式更有益,但每当后知后觉让习惯性情绪化模式主导时,我就会抗拒去练习。通常那种时候,有个声音告诉我身心安住下来,内在就清晰了,但另一个魔鬼般的我偏不想这样,而是任由情绪化的叛逆、惰性,以及无意义感吞噬头脑和灵魂。幸运的是,在阅读和练习本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适合自身的行动策略。
“给自己一个练习的理由”这一节启发了我,我认真罗列了从灵魂信仰到价值体系再到实用益处等方面的多层次坚持理由。首先,正念安住是一种非外在的内求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是需要去体会去感受去修养去保有的光明洞澈、澄莹中立的内在状态,而非课堂学习或目标。其次,每次坚持练习都让我切身体会到,内在有些东西长出来了,很多属于过去的虚幻的、闭上眼睛就会纷至沓来的痛苦、情绪和恐惧,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内在长出来的那些,是稳定的、坚韧的、谁也拿不走的、什么都阻挡不了的。
最后,也是最需要付诸行动的,就是像第十六章里建议的,要重视自身情绪的预警信号。我开始先知先觉地建立用于关爱自我的改变行动和扩展清单,这一点,书中课程七给予了我很大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在负面情绪和抑郁状态出现的档口,给予自己三分钟的呼吸空间,然后去做点什么以重回掌控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靠自己很难行动的话,可以跟家人朋友提前打好招呼,让他们参与进来。课程八也是认知和实践的一次赋能:心理加工日常情绪/念头/状态/问题的方式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都可以尝试使用更不同的、温和的方式,用创造性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困惑。在这个课程的练习过程中,我更真实的感受到,永远敞开地去跟自身各种状态相处,是多么地自在呀!
感谢正念认知疗法,也感恩朱老师的点拨及团体的分享 - 在关爱自己的这条道路上,予我信任和陪伴;在存有的正念中,同在于此时此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