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夏季学期开始前,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硕博士生聚集在一起,举办了题为“冥想与决策”的主题研讨会。6位教授发表了演讲,120位左右学生出席。经作者同意,下面我们分享两位博士生参会后写的报告。
--朱彩方 |
研讨会报告 1
2024 年夏季课程研讨会的方向是《冥想与决策》,本期研讨会内容对我个人和工作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朱彩方教授和段博士的内容尤其印象深刻,反复听了好几遍,记录如下:
第一位讲者是朱彩方教授,朱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冥想如何影响决策》,他把“冥想”相关的概念梳理了一遍,我整理如下:
禅修最多的两个方法是止禅和观禅。
止禅指的是把注意力安住在意识对象上,无论是外在物体(例如蜡烛-我自己理解的)还是内在意象、念头等。最多的是用观呼吸,将注意力安住在呼吸上,注意力游离了再带回来。
观禅,指的是内观,不是向外看,要向内观,看着内部对象来来往往,无论是念头还是情绪,将它们视为注意力安住的对象,来不迎去不送。
止和观经常是双运的,止一会儿止不住了就观一会儿,观一会儿止一会儿,不想观了就止一会儿,一会儿止一会儿观。止和观是禅宗最根本通用的两个技术。正念主要是内观或者观禅,要有一定安住的能力,心要能安定下来。很难有纯粹的止禅没有一点观禅的。
朱老师之前认为冥想是有很多引导的,止禅和观禅几乎不做任何引导,作为工作定义,又把冥想的概念宽泛了,包括正念、禅修、静心、参禅、打坐、静默、沉思,这些都包含在冥想的工作定义之内。
然后分享了冥想的定义:
冥想是达成开悟目的的一个手段。是学习灵性心理学的一种工具,是扩展意识的一个技术。
冥想的本质是使用一种定义好的技术,逻辑的放松,一种自我引导的状态。
朱彩方教授给出的定义“冥想是注意力安住当下,觉察身心内外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觉察身心灵所呈现的不同程度和谐的状态。”
朱老师提到了冥想的种类,包括止禅与观禅、气功、禅宗参禅、正念冥想、持咒冥想、自我关怀冥想、太极、 苏菲旋舞、各种瑜伽冥想、观想冥想、道家的服气/引导/内观、基督教的默观和祷告这些都是冥想。
朱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冥想运用到决策的方法,这是需要练习和实践的:
* 说出或写下悬而不决的具体问题(不能笼统)
* 随息冥想
* 2-3 次题起问题(参禅)
* 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不说) “我身心安住,自在自信,对所有答案开放 ”
* 觉察可能的洞见,伴随的感受或意象
* 如果没有出现洞见,这也是一种当前的选择。可以等待未来的冥想。
老师提示说冥想作为古老的静心手段, 15 分钟起步才更容易静下来,静下 来才能全面觉察,心生欢喜,茅塞顿开。
朱老师一节课讲清楚了我、我的同事们和我们众多学员的疑惑。我们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医院,业务内容是通过正念睡眠、正念认知、正念自我关怀、正念减压等八周课程帮助学员改善睡眠、抑郁和焦虑症状, Mindfulness 是我们的核心理论技术和方法,正念老师们都是国际认证的正念师资。不过我们对禅修冥想和正念的关系不是太清晰, 也经常被学员问到或者提到 “ 正念是不是冥想? ”、“正念是不是打坐?”等问题。我之前会强调禅修、打坐、冥想和正念的不同(网上简单查的信息),但也非常模糊不清晰。
止、观、止观双运被朱老师非常清晰和直接地讲明白了。我之前也听其他老师提到过,还不是太清楚,可能跟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累积也有关系。
以前完全没想到太极和气功也属于冥想的范畴,我们公司也有太极课,开始有想跟老师学习的兴趣。
我打算参考朱老师讲的内容做出一节课分享给同事和学员们。 朱老师分享的冥想运用到决策的方法我练习后的体验 :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我去得了美国读书吗?”,观呼吸,安静下来之后,又问了几遍,头脑中弹出的不是能不能去,而是我内心的恐惧不安,到那边的陌生感、对外国人的畏惧、对个人生活能力的不自信,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阻碍。
第二位演讲者是谢天老师
谢天老师讲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是 ”,即如其所是,遇了渴汉,给 ;遇了饿汉,施;遇了受苦的,上帮助,没有审查,只是去做。谢老师提到“只是去做的生活”理念。我想到常引用的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想到爱因斯坦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念修习中知道不能活在头脑中,想法只是想法,不一定是事实。正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实践出来的科学。借助五感联结当下,投入到行动中。
第三位演讲者是段博士。
段博士讲的主题是《冥想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决策》。他从宇宙观的角度讲到了“高我 ”,这个“高我”是真正的决策者。他还用玩游戏打比方:游戏是计算机设置好的程序,游戏没有玩家操控的情况下可以自主运行,是在执行设置好的程序。有玩家参与的游戏中, 玩家才是决策者。老师提到贪嗔痴慢疑是设定好的程序,它们会自动运行,趋利避害也是设定好的程序。“高我 ”这个决策者参与进来才能够拥有自由意志。老师还提到说禅修和冥想是显化高我的途径。冥想的过程是卸载“贪嗔痴慢疑 ”这些“程序 ”的过程,或者注意力不再聚焦于它们,“高我”就会显现。
听到这里, 我想到了人们在压力之下本能的战斗逃跑反应,前额叶被抑制,杏仁核被劫持,这些都是我们设定好的程序。正念练习提示我们在压力之下先暂停,给大脑一点时间让“高我”显现,自己会有本能反应之外的智慧的回应。例如家长总是看到孩子玩手机还晚睡,说了好几遍让放下手机去睡觉,孩子就是不听,于是家长越来越愤怒然后情绪爆发,一边吼一遍去跟孩子抢手机。每天都上演此斗剧,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更麻烦的情况,孩子不去上学了、把手机摔了、自己跳楼了等等悲惨结果。如果家长可以每天正念练习,觉知自己在什么场合容易有压力反应(强烈的情绪和身体感觉、灾难化的思维、冲动的行为或者行为倾向),就可以唤醒“高我”,有更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帮助自己观呼吸或其他的练习,先让身心稳定下来,然后就会生起智慧,用更善巧的方式给孩子设定界限,并协助孩子执行,亲子关系会正向循环,孩子也更容易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位讲者是李思坤老师。
思坤老师讲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句“冥想是回归心的旅程”。我们的学员多数是吃药也不管用了,把正念当成最后一根稻草,希望正念帮助自己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以及减药停药,因为这种用力追求反而着急焦虑。我希望给学员传递出卡巴金老爷子的思想“你的心变了, 整个世界就变了。 ”我们还要做更多转化认知的工作,转化认知也是从体验入手,让学员体验到正念是修心的过程,当心慢慢沉静下来的时候,抑郁焦虑失眠的改善是水到渠成的。
第五位讲者是姚达老师。
他课件中的两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
“冥想方法可以应用于投资决策中,帮助投资者提高专注力、情绪管理和洞察力等关键技能。投资者可以通过体验,实践,觉知将冥想与其他投资决策工具和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和有效的投资决策能力。 ”
“尽管冥想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效率,但它并不能直接替代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分析能力。因此,在考虑将冥想作为提高投资决策能力的一个工具时,我们应当将其视为传统金融分析和风险管理策略的补充”
我不懂投资,不过我觉得这两段话适用于很多行为,冥想可以提高我们做事情时的专注力,帮助我们管理情绪,提升洞察力等。想要成功,不能求神拜佛的把希望都寄托在虚无缥缈上而自己不去努力,冥想只是在良好行为实践基础上的助力。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付出和行动。
最后一位讲者是高鸽教授
我印象深刻的是课件中“动中觉察的关键是感知微小的不同 ”,以及高老师课堂带领我们进行的动态冥想, 说 “动作细微到别人看不见 ” ,我尝试这样做,看到自己的心急,然后刻意让自己放慢并接触每一个当下。我想把这句话分享给我睡眠班的学员们,他们都太心急了,这样的动作方式可以培育耐心。
索菲亚安排的每一次研讨会都让我耳目一新,与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密切相关。 感谢各位老师们!
研讨会报告 2
董亚婷
要不要转学去美国读完博士目?
当下房市低迷还要不要买房?
感情破裂还要不要维系家庭?
最近穿什么风格的衣服?
中午去哪里吃饭?
……
生活总是需要做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人们因此常常陷入到要做某个决策的 纠结,或是对曾经做过某个决策的后悔中。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聚焦于 “冥想与 决策 ” , 无疑为我们做决策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策略——冥想。
研讨会概要
本次研讨会旨在论证为什么冥想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加满意和明智的决策。 共有 6 位不同领域的讲者,或引经据典,或通过学术综述与批判,或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 给出了极具启发的论证。
朱彩方老师首先做了主题演讲,他结合自身的修习经验,给出了冥想的界定: 冥想是注意力安住当下,觉察身心内外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觉察身心灵所呈现的不同程度和谐的状态(朱彩方,2017,2024)。朱老师在对文献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冥想能够应用于决策的解释。他认为冥想能够带来注意力集中和身心放松,这将调动意义感和无意识,整合身心灵,以帮助我们作出更符合整体场域的决策。他总结了两种冥想运用决策的模式:(1)选择冥想的方法——说出问题——描述两个可能的答案——细心感受两者——做出决定或推迟决定;(2)呼吸 3 次,各数到 4,调息静心——把问题带入头脑——想象你已经做了决定——分别对每一个决定进行观想(你实施这个决定在生活,工作,觉察头脑,身体对此有什么反馈,包括正向和负向,如果走神,回到观想生活,觉察身心反馈)——回到呼吸,静心,结束。朱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决策模式:说出或写下悬而未决的具体问题——随息冥想;2-3 次提起问题(参禅)——“我身心安住,自在自信,对所有答案开放——觉察可能的洞见,伴随的感受或意象——如果没有出现洞见,这也是一种当前的选择,可以等待未来的冥想。
谢天教授主要列举了冥想影响决策的心理机制的系列研究,提出冥想是一种通过训练,改变大脑甚至神经,最终让注意力为我所用,作出更好的决策,终极目标是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谢天教授同时也质疑了是否活着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列举了不同类别的禅来说明冥想可以达到的不同境界,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外道禅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心态或感觉;凡夫禅旨在提高在某些活动中的成绩;小乘禅则鼓励达到完全的静止和熄灭,或涅槃;大乘禅则追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最上乘禅以证得本性、回到思维之前的心、如其所是。而慧门禅师说,参禅贵在起疑,如参公案,参话头。目标就是要性空缘起,回到思维之前的心,如其所是,过“只是去做的生活”。
段晓明教授则直接提出了当下最新的宇宙观来说明为什么冥想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明智的决策?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宇宙的命题:命题 1,造化是由多层级嵌套的平行宇宙组成,各个层级对应不同层级的意识(我); 命题 2,真正的决策者是我们的高我,是玩家,而不是游戏角色; 命题 3,冥想和禅修是显化高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能够借由冥想,就能够让人们从幻中造幻的世界中,彰显高我,心死神活。
另外三位讲者分别分享了冥想作为心理调节技巧,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投资中的压力,管理情绪,减少认知偏差以及提升执行功能;长期冥想能够有效给大脑降噪,修复神经元,减少身心不适;冥想不只是更好地获得知识,也能够通向智慧,达成合一, 走出二元对立的世界。
个人与职业转化
我有 14 年的满心冥想修行的经验。 在过往的修习中, 很典型地, 我处在谢天老师提到的凡夫禅当中,即,使用冥想帮助自己获得一种更加身心放松的感觉,以达到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的目标,我坚信是冥想帮我度过了迷茫复杂 人生阶段,学业压力,人际压力,身份认同,婚姻冲突,养育压力等等,如今我的工作处于稳定且自由的状态,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够轻松胜任,不再过度担心物质匮乏和外部压力。也正因为此,我没有了以往那样明确的外部诉求后,就不再能够规律地冥想修习,时时能够感受到某种更深层的广泛的不安与焦虑,却一直缺一个契机,让自己走上修通的道路。
正如朱彩方教授对于冥想的定义中特别强调,冥想是需要自我引导的,除了安住当下(这次我此前借由冥想取得的最稳定最有效的结果),还需要觉察身心内外的环境,觉察身心灵不同程度的和谐状态。这是一种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走向平安和合一状态的有意识修习。而我以往的冥想更多地是任其自然,身心会体验到自由,但是一旦停止冥想状态,很快就会被外部环境所中断,似乎处在一种内外隔离的状态中。我开始意识到,这是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放在环境中,以及将环境放在自我中去观想的, 而不是只是跟随和感受。
当前阶段,我有意识到当下社会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度的媾合,使得人们如果顺应社会而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甚至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就是无尽的倦怠和破碎,人们似乎追求无限的金钱,权力,却总不能感受到真正长久的满足,反而将贪婪的,破坏性的人性,隐藏在貌似公平合理的机制下,肆意地任其膨胀。其结果就是社会普遍出现 “躺平 ” ,精神科爆满等现象。
在社会中,一个社会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在参与社会的同时,保持觉知,优先参与社会,获得人所需的社会关系和物资,但是也要发展出段晓明教授所提到的 “高我 ”,只有高我可以帮我们轻松地保持不被社会过度卷入,不只是社会的电池, 而是有更多主体意识的真正的人。
使用朱彩方老师所提供的决策模型,我对本文最初提出的那几个问题,进行了冥想决策, 发现很多答案显而易见, 也能开放地接受有些答案现在还未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再等等。或许在生活中我也总是这样做决策的,只是中间会出现 诸多激烈的情绪漩涡,而使用冥想决策的方法,如果拥有了关于冥想决策的信念,那么决策似乎变得相当容易, 且具有神圣性。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尤其是谈话治疗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我尤其确认了己很多时候的困惑,那些看似非常有道理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不能帮助来访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咨访双方似乎都会陷入到某个决策的冲突中,如抑郁的高三学生到底要不要坚持完高考,婚姻破裂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婚姻等 … …
实际上,一些有效的咨询干预,起到的作用似乎就是冥想的作用,如看见来访者的情绪,提醒他们接纳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想法, 意识化自己的想法,想象自己这样做了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感受……如果有必要,我会在咨询中直接尝试使用冥想, 来帮助来访者更加直接的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