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博士项目落地快两年,已有5个班级90多位学生在读。学生主要来自国内各地,也有一些在北美,新加坡和香港。我教了两门课程:超个人心理学基础 和 冥想实践与研究。征得学生的同意,内外讲习所将陆续分享一些学生们这两门课的期末论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
论文集 9
摘要
冥想作为一种关注于人们意识和精神改善的传统实践方法,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人们对其兴趣却持续增加,普及率或者渗透度逐年增长。但是随着 ChatGPT(一种 大型语言模型)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时代近在我们眼前,人们的工作、学习、互动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AI 正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探讨冥想发展 及定义,以及冥想的作用及不同的实践方法的阐述,来探索 AI 时代给冥想实践带来的 新的机遇,包括促进因素有哪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为冥想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冥想 禅修 正念 瑜伽 AI 时代
AI 时代冥想的发展的新机遇
李海华
ChatGPT 是 OpenAI 公司开发的一款机器人,它是基于大语言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提示来执行各种语言性质的任务,它的出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人工智能产品 也相应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AI 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在工业、医疗,教育、服务、咨询等各 个领域都看到 AI 的应用,我们学习方式、工作的内容、运动方式等等都在发生变化, AI 正在改变甚至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1
AI 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AI)的起源可以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根据McCarthy et al.,( 1955),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一个宏大的愿景是: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或任何智能的特征原则上都可以精确地描述,以至于可以用一台机器来模拟它(如 Müller& Bostrom,2016中所引用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在当初可能听起来像是 科幻小说一样的描述,目前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实现。而且人工智能己经成为当下重要技术之一,我们身边己经离不开智能系统,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的家电设施,从自 动检测、自动支付系统、自动导航系统、自动驾驶汽车,到数字人运营服务,AI 己经与 我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
AI 具有强大的功能,它通过各种接口和传感器来进行数据检测和收集,强大的 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和方案制定、超容量的知识与数据存储等方面都表现出比人强大的优势。尤其是基于 AI 技术、视觉化技术的元宇宙或者是镜像现实,更是将人类带入一 个虚拟现实的空间,人类可以通过特殊的设备可以在世界各地在现实中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步入全方位商业化阶段,并对传统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改变所有行业生态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参与运营管理流程与生产流程,通 过各类技术手段从多维度对用户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和利用,并向用户或是消费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定制化产品与服务,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总结,提出创意性的解决方 法和思路。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它势不可挡地大踏步进 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Müller& Bostrom(2016)通过对500 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 对 AI 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数据统计 90%以上的专家认为 AI 会在未来成为超级人类, 它们具有超越人类的智能,而且大部分人相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超级智能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收集,它将给 我们的传统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新的机遇,这其中也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冥想实践。
2
冥想的发展与作用
冥想实践传承于古老的宗教传统,现已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它不再是宗教系统内独有的一套修行,实践群体从宗教人士扩展到普遍人,它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Farias 等人(2020)对东西方冥想传统进行梳理,各宗教体系内的冥想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冥想的发展历经几千年,而且呈献多元性、跨文化、跨世界观、多样化 等特点,每种冥想体系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方法。
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从多个角度来确定冥想对练习者的身体、精神、情感、自我发展与成长、健康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现在己经有令人信服的研究证据证明, 冥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时具有积极和负性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影响因素也被识别出来并加以分析,这些研究的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冥想在 AI 时代的安全普及。
冥想的发展历程
冥想的最早的记载来自印度教,早在公元前就己经诞生,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它 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是一种宗教体系中意识修行的方法。在传统的东西方宗教体系中都可以找到冥想的实践技术,如西方犹太教、基督教和分斯兰教,东方的印度教、佛 教、中国道教中都不同的冥想练习技术。
很多传统的冥想方法一直延续至今,这些冥想方法作为支持宗教信仰而进行的精 神修炼而存在。Douglas 等(2013)认为“传统的冥想几乎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 而是一个更大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第 434 页)。比如密宗流派所发展的技术,它们强调使用详细的观想和念诵咒语;在许多冥想传统中发现的另一种观想技术,不仅公对物体的关注,观想对像可以是一幅画像或一尊雕像,也可以是 自己的内在,也可能是更为特殊的形象进行观想,如佛教中的"观想秽物"等;在东方基 督教中,纯粹的祈祷和耶稣祈祷等也是使自我精神向上帝的升华,放下思想,放下观念,无意象的祈祷过程。
但是,冥想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近代随着冥想技术的治疗研究,冥想己经从宗教系统走向普通大众的生活。一种侧重于呼吸、身体放松、意识流动,培养注意力,舒缓情绪的新式冥想方式或是正念开始流行。比如古典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种冥想方法,它是通往解脱的认识论或者觉醒的一条途径和方法,根据杨一心 (2022)对《瑜伽经》的解读,瑜伽是停止思维,达到心灵的平静,活在当下,不再想过去也不再计划将来,内在建立起静观的境界。古代瑜伽修行者通过瑜伽八支的练习,包括呼吸技巧、身体姿势、瑜伽印记及冥想等方法可以控制感官,呼吸,身体和思想,并通过冥想体验三摩地最高意识状态,从而获得意识转化的体验。而现代瑜伽 5 注重体位法练习,结合了动作和呼吸,并引入了各种流派和风格,现代瑜伽更加注重身体意识、健康及情绪管理。
冥想实践的方法己经成为普遍大众的一种可选的生活方式,它开始出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它成为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提升员工满意度,增长效率的一种激励方法和手段;同时,冥想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减压、缓解焦虑和伤痛、促进健康关系、健康发展、自我成长与转化的一种途径。
冥想实践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脑科学、生物神经科学、临床医疗,信息技术,研究方法等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研究和实证冥想影响产生的促进作用。
Anderson 等人(2019)从生理学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临床研究发现及干预几个维度来统计并阐述冥想的影响:冥想的效果可以改善压力反应,各种身体系统(例如呼吸、激素、血液和循环系统)中表现出更多的平静和放松的状态,在神经学上,大脑结构激活的整合和协调得到改善,对认知资源的控制能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加强, 感知过程增强,大脑的神经结构会发生变化;冥想实践者的认智能力、自我得到发展, 同时可以改善各种疾病,特别是那些压力相关的疾病。这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等,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冥想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正念冥想可作为辅助干预治疗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可以缓解多种慢性疼痛、改善 6项生理机能,改变大脑结构,提高专注力与记忆力,预防抑郁,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普通人群的幸福感等(Brown et al., 2007).
冥想是一个主观的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向、身体出现不同的感觉但是,情绪变化。因为,除了看到冥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之外,同时 我们也应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冥想可能带来负性作用,冥想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而且这些负性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对自我的健康发展具有伤害性。
Farias 等人(2020)对 83 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冥想不良反应率总体为 8.3%, 将冥想不良反应分为认知神经类、精神病性与躯体化表现 3 大类;具体可能会出现为自杀行为、胃肠问题、人格解离、恐惧与惊恐、创伤体验复现、疼痛、妄想、幻觉、压力 或紧张、认知异常、抑郁、焦虑等问题。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 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内容的不适或改变,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 冥想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自身条件、练习方法、练习者与指导者的关系及 健康行为等个方面(如孙莎莎&李小兵. 2022 引用的)。Anderson 等人(2019)证实约有 20%的练习者表示在冥想过程中或冥想的直接结果是经历过特别糟糕或可怕的事情,包 括心理逆境、负面健康结果、令人紧张的个人变化。
冥想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化,而且是错中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可以有效提升冥想过程的安全性。孙莎莎&李小兵(2022)将主要的影响因素归类四大类:练习者自身的影响因素、练习相关影响因素、冥想指导者因素与关系相关影响因素、健康行为相关的因素。练习者自身的因素包括精神状况、性别、人格特征、宗教信仰等;与练习相关的包括练习时间与强度,练习的时机,周围的环境,练习方法;指导者的胜任力问题,相互的信任关系;健康的行为包括是饮食、睡眠及运动的规律性等。
尽管有很多关于冥想不良反应的报告,但是相比较于积极方向的影响,不良反应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Lindahl 等人(2021)认为针对冥想过程中产生的挑战性的不良 体验这一观点一直被淡化或忽视研究者对冥想的规范和可能的出现的体验,如何评估、 解释或评价不同类型的冥想体验取,可能的应对措施等缺乏共识。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涉及到商业推广和市场因素的限制。
3
冥想实践方法
冥想起源于宗教,每种冥想有它自己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因此冥想技术具有多元性特点。首先是冥想的称呼千差万别,比喻如瑜伽(Yoga)、禅修(Chan)、内丹、行禅、 止禅(Samatha)和观禅(Vipassana)、持咒冥想(Mantra Meditation)、超觉冥想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慈心禅(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正念 (mindfulness)等都属于冥想的类别。看起来繁杂的冥想方式和名称但冥想的方向大致是相同的,都是集中在精神发展、与神联接、空性、觉醒、超脱,或是成为神、自我认知与提升,健康发展等。
Farias 等人(2021)整理了各冥想传统的不同的方式:在印度教中,有我们熟知的瑜伽我们有众所周知的瑜伽和 Kula 等修炼方法,从本质上讲,瑜伽是一种专注于一点的技巧,通常涉及呼吸控制和身体姿势,以揭示自我的神性本质,而与此相反,印度教的密宗流派则强调使用详细的观想和念诵咒语及生命能量的流动(脉轮,起始于脊柱 根部,止于头顶);而中国本土宗教,则是一种整合型的冥想方式,通过观想、诵经和吞咽唾液将气(能量)带入体内。内丹术是道教后来发展的内丹术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转化气力,直至与道结合,或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佛教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观想的练习方法,包括对物体、概念、问题、特殊形式的观想,可以是一幅画像、一尊雕像、 神的形象,也可以是更特别的形式,比如光,或是如佛教中的"观想秽物"等;基督教中 耶稣祷文,通过简单的祈祷与神接近;伊斯兰传统中,一种基本的冥想练习"诵经"(dhikr) 来与神联接是冥想练习的目标,诵经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诵经,也可以是精神诵经,还可以通过增加呼吸模式或特定的身体姿势来达到不同的复杂程度;止禅与观禅则是佛教中的二种常用的修行方法,止禅其重点是通过专注于一个对象(如呼吸、物体、 图像等)来实现专一的心境,而观禅则强调是透过深入的内在观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各个宗教的冥想的实践方法各不同,这些方法通常与呼吸练习或姿势、语音、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是无声也可以有声地练习。身体姿式的调整,通常通过找一个 安静舒适的地方,坐在舒适的姿势,保持身体放松,呼吸的通畅;调整呼吸:呼吸是头 脑意识状态的体现,呼吸停止时,头脑亦有片刻停止(杨一心,2022)。专注冥想:这 种冥想方式是通过集中注意力于特定的对象或感觉,例如呼吸、燃烧的蜡烛火焰、触觉等,来培养专注力和意识。
了解这些练习方法的不同与差异片,有助于帮助冥想实践者选择适合自己的练 习方式,设定练习的环境与指导的方式,甚至是干预的方式。
4
AI 进代冥想发展新的机遇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心理学、社会学、生物神经学及脑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冥想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行和放松方式,有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为冥想的安全普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虚拟的冥想教室,定制化的冥想训练计划与指导,跨文化的交流 与沟通社区,安全措施专业指导师,定期的提醒与反馈,新的冥想方式,新的冥想研究方法等都可能出现。
AI 及元宇宙技术支持虚拟的冥想环境
元宇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虚拟现实,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对元宇宙的解释: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 整个现实社会的模拟环境,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如胡喆等人 ,2021年所引用的)。
元宇宙可以实现虚拟现实冥想环境,包括冥想体验、教育培训指导等,在线冥想社区:线线交流的冥想社区等。通过 VR 技术与 AI 结合,用户可以进入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中进行冥想或者是交流互协。这个环境可以是大自然场景、宁静的寺庙或其他有助于放松的场所,用户可以通过声音或是其它设备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环境的场景,使冥想体验更加深入和个性化。目前微软公司在医疗、教育培训、工业场所等大力推广和应用 元宇宙,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也会展伸到其它的领域。
虚拟环境也为多元冥想的发展创造了交流和整合的机会,AI 的存储和分析功能以及多语言的即时翻译功能,让跨语言、跨区域以及跨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AI 时代即可以存储和分析以及传播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冥想实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也能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冥想知识共享,尊重和维护每种冥想传统的独特性,更有可能为冥想及研究方法创新发展提供了机会。
AI 支持个人化的冥想计划与指导
通过特殊的检测设备,可以监测和收集冥想过程的状态监测和数据,并进行实时的分析为练习者提供了现状报告及未来指导方向,提供建设性的练习自我管理,甚至是心理的干预计划。
Lindsay&Creswell(2017)钍对冥想训练的机制:监控和接纳理论(MAT),MAT 的出发点是认为注意力监控和接纳是正念和训练效果的二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注意力监测是指对当下感官和知觉体验的持续意识,注意力和情感的反应会引发相关大脑区域的活动;而接纳被广泛地定义为一种不判断、开放和接受的,这二点因素的波动都会引起 大脑相关区域的活动变化。Ferrarelli 等人研究发现,长期冥想者在顶叶-枕部区域的 NREM 伽马功率高于冥想新手,研究表明冥想练习在自发的大脑活动中产生了可测量的变化,并且表明睡眠期间的脑电图伽马活动代表了冥想训练对大脑功能的持久、可塑影响的敏感测量。
因此通过监测大脑的活动对冥想时间、注意力专注、情绪波动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特别的监测及数据采集的设备,特别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智能手表和健康监测器可以实时监测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这些设备可以与 AI 系统结合,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冥想指导,帮助他们达到放松或专注的状态。
人工智能可以将个人的特质数据,如行为模式、情绪波动水平、认知水平、疾病历史、精神状态等与生理实时监测数据、练习者的主观反馈等进行整合数据分析,形成定制化的个体冥想练习和指导计划、给予实时的提醒和反馈,提供初步的指导建议,帮助冥想练习者以及指导者了解冥想的历史进展情况,用户可以根据反馈进行练习,为练习者自我管理和专家指导提供原始数据支持。
AI 可以提供冥想教育训练的平台
AI 可以帮助开发冥想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修行,也可以用于提升团体的训练。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在线资源,包括具体的冥想方式、指导老师,虚拟教室等资源。评估自身的条件,阐述自己对训练和指导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和时间,进行交相式的体验学习。
除了学习与实践,训练平台同时也可以自动提示冥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Anderson 等人(2019)提倡冥想作为治疗的一种方法,其教学也是一种可销售的服务,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在冥想的学习过程中,冥想者也应被告之冥想的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AI 可以支持让冥想过程中的信息分享更全面和透明。
AI 可以促进冥想的研究进展
AI 可以促进未来冥想研究的进展。AI 整合了人类强大的跨学科数据库,包括心理学,脑科学、神经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等,结合冥想实践的数据,AI 可以对冥想期间进行交叉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冥想技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的新的研究机会。
进行冥想状态识别与判,以提升冥想的规范性和标准。AI 可以通过分析多种生理信号(如心率、呼吸等)和行为特征(如面部微表情变化,身体语言、肌肉紧张程度、眼动速度等),来识别人们处于冥想的不同状态,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冥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个体冥想状态的监测和反馈,同时也助于冥想的规范化操作及训练和干预指导。
5
AI 时代冥想发展的限制
综上所述,AI 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推进冥想实践的普及和研究发展,但是在理解和增强深层次的个人冥想体验方面存在限制,真正的冥想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实践,更是一种深入探索个人内心世界的过程,它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技术只是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数据基础。
同时,由于 AI 的互联技术,也应考虑以下因素的潜在挑战:
隐私数据的保护。Narain(2020)认为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它的伦理和社会影响,例如隐私、就业和算法偏见问题。使用 AI 进行冥想可能涉及个人数据的收集,比如生理和心理状态信息,用户的冥想数据可能涉及到他们的情绪状态、压力水平等敏感信息,如何保护这些个人数据不被滥用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信息爆炸与压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不断推送通知和消息。AI 增加了这种信息干扰的强度,也可能会增加人们的情绪压力。
自我反思和觉察机会:依赖 AI 进行冥想可能减少了人们探索自我和自我指导的机会,形成对 AI 的过度依赖,减少深层的自我反思和内在意识探索的机会。
语言和限制。AI 目前还是基于语言的模型,但是我们知道意识、自我体验、情感、精神、灵性等很多是超越语言,这部分 AI 无法进行识别和处理。
危险性。虽然 AI 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被要求将生命的安全最优级 “AI开发人员都有责任确保他们的产品在所有情况下都优先考虑生命安全”(Narain,2020,第 1 页)。但是我们目前仍需要考虑数据病毒或是超级智体的影响。
6
结论
冥想作为传统的意识与精神练习方式,在 AI 时代,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冥想实践者、指导者、AI 技术开发者需要共同工作,确保冥想的核心价值得以保留,促进冥想 13 的积极作用和降低安全风险,提供冥想的指导。既需要利用 AI 的优势来促进冥想实践的发展,也需要考虑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应对挑战。
虽然上述的机遇与挑战是针对 AI 的未来发展,但是可以提示我们从现在开始思考与策划。
参考文献:
Anderson, T., Suresh, M., & Farb, N. A. (2019).Meditation benefits and drawbacks:empirical codebook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Enhancement, 3(2), 207−220.
Brown, K. W., Ryan, R. M., & Creswell, J. D.(2007).Mindfulnes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idence for its salutary effects.PsychologicalInquiry,18(4), 211−237.
Caifang Zhu. (2021). Chapter 11: Chan Buddhism and Medita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First Edition, edited by Miguel Farias, David Brazier, and Mansur Lalljee, Published 2021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7-262.
Dahl, C. J., Lutz, A., & Davidson, R. J. (2015). Reconstruct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self: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meditation practi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 515−523.
Douglas A. MacDonald, Roger Walsh, and Shauna L. Shapiro (2013). Chapter 24: Medit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Wil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First Edition, edited by Harris L. Friedman & Glenn Hartelius, Published 2013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pp.433-458.
Ferrarelli, F., Smith, R., Dentico, D., Riedner, B. A., Zennig, C., Benca, R. M., Tononi, G. (2013). Experienced mindfulness meditators exhibit higher parietal-occipital EEG Gamma activity during NREM sleep. PLoS ONE, 8(8), e73417.
Lindsay, E. K., & Creswell, J. D. (2017).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Monitor and Acceptance Theory (MAT).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51, 48−59.
Lindahl,Jared r. Britton,Willoughby B., Cooper, David j., Kirmayer, Laurence J. (2021). Chapter 38: Challenging and Adverse Meditation Experiences: Toward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1st Edition. Edited by Miguel Farias, David Brazier, and Mansur Lalljee. Published in 2021 b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41-864.
Farias,M.,Brazier,D,.Lalljee,M.(2021).Chapter 1: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Medita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First Edition, edited by Miguel Farias, David Brazier, and Mansur Lalljee, Published 2021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17.
Müller, V. C., & Bostrom, N. (2016). ‘Future progres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poll among experts’, AI Matters, 1 (1), 9-11.http://orcid.org/0000-0002-4144-495
Narain, K. (2020). Deep Artificial Networks for Evolving the Superman of Tomorrow Using Deep Meditation Techniques.
孙莎莎、李小兵. (2022). 冥想的安全性. 心理科学进展,30(11), 2570–2585. DOI https://doi.org/10.37244/SP.J.1042.2022.02570
胡喆、温竟华. (2021 年,11 月, 19 日). 新华全媒+|什么是元宇宙?为何要关注 它?——解码元宇宙.新华网. http://www.news.cn/2021-11/19/c_1128081263
杨一心. (2022 年,3 月, 30 日). 瑜伽经 – 中英文对照. weibo.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52719456895351
论文集 10
“一味禅”与“五味禅”
——浅谈不同宗教与文化中冥想的异同比较
魏艳
摘要
1
引言
2
道家文化中的冥想
根据 Harold D. Roth 和 Louis Komjathy 的文章,他们主要介绍了多种道教冥想方法,其中包括空寂冥想(Apophatic Meditation)、观想(Visualization)、服气法(Ingestion)、内观(Inner Observation)和内丹术(Internal Alchemy)等(Roth, 2019;Komjathy, 2019)。空寂冥想是一种通过放空心灵、排除杂念,达到一种无思无想的静心状态,包含守一(shoyi)、心斋(xinzhai)、坐忘(zuowang)和静坐(jingzuo)。这种方法通过专注于“无”或空无的概念,眯眼下视鼻梁,眼睛微张不能完全闭上,否则神气昏暗,也不可完全张开,这样使得注意力分散,舌头顶住上颚,调节鼻息,鼻息调匀后,使人身心两忘,帮助修行者进入一种深度的内在平静和觉知状态。而观想则是通过心灵的视觉化过程,以具体的图像或场景作为冥想的焦点。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道家的观想冥想使用丰富的象征性图像,如山川、云海或神话中的场景,来引导内心的平静和深层的自我反思。这种冥想有助于连接内在和外在世界,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深层的洞察;服气法强调通过呼吸和饮食来调节和优化生命能量。这种冥想实践关注于调整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以达到长寿和身心健康;内观强调对内在自我和生命力的深入觉察。通过这种冥想,实践者学会观察和理解内在情绪、思想和身体感觉,以此来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认识和精神清明;而内丹术是道家冥想中最复杂的一种,涉及精、气、神三宝的转化。这种冥想旨在通过精细的能量工作,实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转化和升华。这些实践反映了道家对宇宙、自然、人生及其内在本质的深刻理解。
《太乙金华宗旨》是唐代道士陈抟撰写的重要道教典籍,该作品以“太乙”和“金华”为核心观念,其中“太乙”象征着宇宙的根本原理和力量,而“金华”代表至高无上的智慧或光明,指向实现道的最高境界。书中介绍了内丹术、冥想、呼吸技巧和精神集中等修炼道的方法和技巧,还旨在帮助修行者实现身心的净化和升华,这些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提倡顺应自然法则,并通过内在的修炼和自我完善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而荣格受《太乙金华宗旨》的启发,他在 Commentary on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中提到“the meditative state in Eastern spiritual practice is nebulous” (Zhu, 2009)以及“higher psychic states in Eastern spiritual practice are just another name for the unconscious in the Western sense”(Zhu, 2009),对此,朱彩方给出了不同意见,他指出在融合了大量佛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的《太乙金华宗旨》内在炼金术冥想中的意识状态,“Eastern higher psychic states are subtle states of mind that are highly aware, alert, and ready to respond, and they are often claimed to be bright”(Zhu, 2009),因此道家的冥想体现的高级精神状态,是一种微妙、高度觉醒、敏锐并随时准备响应的心智状态,这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更高的)意识和无意识。
与其他宗教文化冥想中的最高意识状态相比,这些“Eastern higher psychic states” 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它们通常体现在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深刻洞察、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个人精神实践的深入体验。这些状态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日常心理体验的觉醒状态,其中包含了对宇宙和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
但同时,“Eastern higher psychic states”与其他宗教冥想同样包括对更高层次的真理和存在的探求,以及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实现个人的精神提升和内在和谐。这些高级心理状态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更高层次的意识,反映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洞悉和对外部世界的敏锐反应能力。
3
佛教及印度教中的冥想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冥想实践,深受《阿含经》和《清净道论》的影响,涵盖了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围绕着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定(专注、觉察、喜悦、平等)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修习。冥想被视为一种通过专注和觉察来培养内心平静和清净的过程,其中四念处是对身体、感受、心态和法的深入觉察,而四正定和四无量心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觉察的深度和广度。
《四念处经》和《安般守意经》都强调了觉知和觉察能力的培养,但在对象和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四念处经》着重于身、受、心、法四个领域的觉察,而《安般守意经》则侧重于通过呼吸的观察来培养深度的觉知。两者在调整方式和目的上也有所不同,《四念处经》通过觉察来平息妄念,培养专注和觉知,以达到解脱和觉醒的境界;《安般守意经》则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循环,来认知身心的无常性和解脱的本质。这些冥想方法和技术共同构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冥想的独特风格,旨在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引导修行者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南传上座部佛教冥想实践旨在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同时解脱身心苦难。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冥想方法与其他宗教冥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对“空性”和解脱的追求。这种冥想强调对身体、感受、心和心法的觉察,以及对呼吸和身心现象的深入观察。与其他宗教冥想共有的本质特征包括对内在平静的追求和通过自我觉察实现的精神提升。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冥想技术通过细致的内观和对心理状态的深度了解,使修行者能够洞察生命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觉醒。
印度教中的冥想实践,尤其是在其密宗传统中,深深植根于多种复杂的精神技巧和哲学思想。密宗,作为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冥想实践主要聚焦于内在的觉知和自我转化。这些实践不仅限于纯粹的心理活动,还包括了身体和精神的协调运作,如通过视觉默观和咒语的重复来增强冥想效果。
在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冥想实践比较中,印度教冥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通常通过观想、声音(如咒语)和身体动作(如瑜伽姿势)来实现。印度教冥想的核心目标是达到精神上的解脱(moksa),摆脱轮回的束缚,同时也追求在现世和更高的世界中获得妙成就(siddhi)和快乐(bhoga)(Flood,2019)。
4
儒家文化中的冥想
儒家冥想强调“知止而后有定”,意味着在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和道德规范之后,才能达到心灵的安定。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每日三次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冥想实践,即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来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心灵的平和。
在儒家文化中,修身被视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冥想作为修身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实现个人道德完善的关键途径。儒家冥想不仅关注个人内心的平静和道德自省,也强调将这种内心的平和和道德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儒家还提倡静坐思考,这是一种通过沉静心灵、深入思考来达到心智清明、洞察事物本质的冥想方式。在静坐中,思考人生哲理、道德法则和社会义务,以此来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
儒家冥想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进而影响个人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王阳明心学中作为儒家冥想实践的代表之一,尤其体现在其著作《传习录》中,主要围绕"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核心思想展开。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实践来体现其真义。在这一过程中,冥想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反省和心灵的修炼。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冥想是一种内在的觉醒过程,目的是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智慧提升。这种冥想强调对内心的观察和审视,通过自我反省来识别和克服心灵中的偏见和错误。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他通过冥想来达到“致良知”的境界,这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致良知"的概念是指发掘和实践内在的良知,即天赋的道德知觉和直觉智慧。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这种良知,而通过冥想和内省,人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并实践这种良知。
王阳明的学生欧阳德对王阳明所说的冥想中的寂静意识的理解是,诸念悉泯,虔敬而专注,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其意识不被外在感官所感知,也不被概念所思考的寂静意识,是在一切意象行为之前,寂静的、纯粹的心之本体中的清晰觉醒的意识(陈永革, 2007)。
在冥想实践中,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他认为认识和行动不可分割,只有将内在的良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认知。因此,冥想不仅是一种静坐思考,更是一种深入的自我反省和道德实践。
具体来说,王阳明提倡在冥想中深入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这种观察,人们能够识别出与内在良知不符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进行自我纠正和提升。冥想成为了一种自我完善的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不断地接近道德的理想状态。
王阳明还提倡将冥想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他认为每时每刻都应保持对良知的觉察和实践。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冥想实践,使得"致良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追求,而是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与其他宗教的冥想相比,儒家心学的冥想更注重道德和理性的修养。它不仅是一种静坐或冥想的实践,而是一种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这与例如佛教或道教中强调达到某种神秘或超验状态的冥想有所不同。王阳明心学的冥想着重于实现心灵的平和与智慧,通过内在的修养来影响外在行为。
儒家冥想的实践,虽然不像佛教和道教中的冥想那样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或神秘主义,但它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心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冥想实践,儒家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即“内圣外王”。这种冥想方式强调理性思考与情感养成的平衡,旨在培养出既有道德智慧又有实践能力的完整人格。
5
基督教及天主教中的冥想
基督教冥想的主要思想与实践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在基督教中,冥想被视为一种精神修行,旨在通过沉默和静止来培养对上帝存在的简单而深刻的意识。这种实践在不同的基督教传统中有所体现,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基督教冥想与其他宗教冥想的一个独特特点是其对默观祷告语言的强调,这种语言表现出流动性和有机整体性。基督教冥想并不仅仅是寻找上帝的方式,更是一种安息于上帝的方式,这反映了基督教冥想的核心特质——寻求与上帝的亲密联系和内在的平静(牟敦, 1969)。
与其他宗教冥想相比,基督教冥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个人与神圣的关系的强调。基督教冥想不仅仅是自我反省或寻求内在平静,而是一种与上帝建立更深层次关系的实践。这种冥想通常与祷告、诵读圣经和静思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灵性实践。与其他宗教冥想共有的本质特征是对更高层次的真理和存在的探求,以及通过静心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精神提升和内在和谐。
天主教中的冥想,通常称为“祈祷冥想”或“默想”,是一种深入的精神实践,它涉及思考、反省、默想上帝的存在、圣经的教义,以及个人与神的关系。这种冥想形式在天主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精神成长和更深层次信仰体验的关键途径。
在《圣经》和许多圣人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天主教冥想的根源和实践指南。例如,圣依纳爵的《神操》,就是一种经典的冥想指南,它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反思,引导信徒深入理解自身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这些实践包括对圣经经文的深入思考、对基督生平的冥想、对个人生活的反省,以及在默想中与上帝对话。
与佛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冥想相比,天主教冥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与上帝的个人关系。天主教冥想不仅仅是一种内省或心灵净化的手段,而是一种与上帝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过程。
6
伊斯兰教中的冥想
在伊斯兰教中,冥想的实践通常被称为“Dhikr”(忆念),这是一种通过重复诵念上帝(安拉)的名字或其他宗教词汇来实现精神集中和内省的过程。Dhikr 旨在培养对安拉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净化的手段,帮助信徒摆脱世俗欲望和烦恼。Dhikr 作为一种冥想形式,不仅仅是对上帝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内省,信徒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他们的信仰。这种重复和内省的结合,使得伊斯兰教的冥想不仅仅是对神的深刻感悟,也是对个人信仰的深化。
伊斯兰教中的冥想与其他宗教的冥想实践相比,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首先,伊斯兰冥想强调口头诵念和心灵的反思。信徒在诵念中反复提到上帝的名字,如“安拉” 或其他伊斯兰教特有的词汇,以此来保持对神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的个人联系。其次, Dhikr 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践,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习惯,它渗透在信徒的日常活动中,如祷告、禁食和朝圣。
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的冥想是一种深入的灵性实践,旨在实现个体与真主的亲近和合一。这种冥想方式的核心是 Zikrullah,即记忆真主,通过反复重复神的名字、属性或短语来帮助冥想者深入内在体验。然而,苏菲派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重复,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理解。冥想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些重复的含义,认识到上帝、宇宙和人类内在本质的深刻联系。苏菲派的冥想强调一体性的概念,即真主是唯一的存在,通过重复“la ilahe ilallah”,冥想者否定了众多的神祇和幻想,强调真主是唯一的真理和现实。这种深度的内在体验有助于个体超越分离感,感受到与宇宙的合一性。
与此同时,苏菲派冥想还强调超越概念和言语的重要性。通过重复“Hu”这个属性,冥想者试图超越一切属性和界限,直接体验到真主的本质。这种冥想有助于破除对神的有限理解,进一步接近神的无法命名的本质。这个过程也促使个体提升灵性意识,认识到自己的本质与神的本质相通,意识到生命的神性本质。这种灵性意识可以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更高层次的体验和目标。苏菲派的冥想因其特有的特征,如内在理解、一体性、深度体验和超越概念的实践,而在众多宗教和灵性传统中独具特色,为灵魂的提升和内在的觉醒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7
世俗文化中的冥想
世俗文化中的冥想,作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心理和生活实践,正在改变人们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觉察的理解方式。这种形式的冥想并不依赖于特定的宗教信仰或神秘主义,而是以世俗的方式,注重当下的体验,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专注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世俗冥想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焦虑和生活挑战。
而世俗冥想中最为主流的方法就是正念冥想,正念冥想运动的领军人物 Jon Kabat-Zinn 提到(2011)“对正念和它在健康与幸福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的专业兴趣,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此领域的研究呈现指数级的增长”(KabatZinn, & Jon.,2011)。
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作为一种源自佛教哲学的冥想形式,强调通过观察、意识和接纳当前的身体感觉、情感和思维,以培养自我觉察和内在平静。其主要思想根植于佛陀的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正念、接纳、呼吸观察和非執著等核心概念。正念冥想鼓励个体不加评判地观察这些体验,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然而,与其他宗教冥想相比,正念冥想具有独特之处,尤其是在其无宗教背景方面。
正念冥想不依赖于特定的宗教信仰,使得它更容易被各种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个体接受和实践。这一开放性质使得正念冥想可以适用于各种文化和信仰背景,而无需改变个体的宗教信仰或生活方式。此外,正念冥想特别注重当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来世的拯救,因此更加与世俗生活相契合。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实用的心灵实践,可以轻松地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提高生活质量。
正念冥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科学基础和生活应用。它已经在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证实,不仅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还强调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益处。这一科学基础使得正念冥想更容易被广泛接受,并在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应用。因此,正念冥想具有独特的特质,不仅是一种深化宗教修行的方式,也是一种可适用于各种生活背景的有益工具,有助于提升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当今世俗社会中,随着过度功利化的追求,以至于忽略了其伦理影响,如:鄙视冥思苦想者及贬低或者回避人类的痛苦和脆弱,这也就催生了“当今更加根本的正念冥想动机的培育,不仅使人的生活更加整合、满意、更加健康,可能还更加幸福和智慧,还可能包括去有效的、慈悲的面临和应对我们自身和他人的苦难,及我们生活中的压力、疼痛和疾病,并且去成为全然整合的深具情商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是我们本具的,但有时我们会与之失去接触,并脱离它”(KabatZinn, & Jon.,2011)。
8
结论
虽然这些不同宗教及文化中的冥想有分歧,但有非常重要的共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意味着人类意识发展及转化中的灵性精神模式有着深刻的相似性。肯威尔伯列举了所有伟大宗教传统共有的灵性特征相似之处,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宗教及文化中冥想的共同特征,也就是我们所比喻的“一味禅”。灵性,无论人们如何称呼它,都是真、善、美和爱的化身,同时存在于内外、开放的内心和心灵之中。然而,由于许多人生活在腐蚀、分离和对立的状态下,他们往往陷入幻觉、沉沦和破碎的境地,无法意识到内在的灵性存在。然而,有途径帮助人们脱离这种隔绝状态,实现自由。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人们可以体验到觉醒、重生、救赎、觉悟,以及内外灵性的融合或两者都消融的直接体验,这便是最高自由。最高自由代表着超越幻觉、罪恶和痛苦,对宇宙中的所有有情众生都表现出慈悲、怜悯和关爱,并付诸行动以提供鼓励和公益援助。这种最高自由标志着解脱,将人们从幻觉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更有意义和有益的存在(Wilber, Patten, Leonard, 2008)。
传统宗教冥想中也许用“神”、“上帝”、“真主”、“意识”、“本质”、 “实象”、“真我”或者“永恒”这些词,来指代冥想中的意识体验,它意味着所有事物的终极特性、存在的源头、合一,有时候也指慈悲与恩典、爱与智慧、顿悟与狂喜,但它也可能体现在世俗生活中的当下的临在冥想,这就如同 Manu Bazzano 所说“通过冥想练习来拥抱内在灵性,这种练习不是将目光从世界上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极致的美好中移开,而是在超越的境界中寻求灵感,从而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Bazzano,2019)。
不同宗教与文化冥想中共有的本质特征都有,如对内在平静的追求和通过自我觉察实现精神提升,并且冥想都被视为一种提升个人精神层次、实现内心平和的重要实践,强调了觉知和精神集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实践,修行者旨在洞察生命的真相,达到精神上的平静和清明。
虽然冥想是不同宗教与文化修行的基本途径之一,但冥想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或每个时刻,国内外的研究者均在关注冥想的安全性,根据 Lambert 等人(2021)的研究,他们对 19 项观察性研究、9 项实验研究和 11 项个案研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冥想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包括抑郁、焦虑、自我感的扭曲、不真实感、幻觉、妄想以及错误记忆等问题。这表明,尽管冥想在各个宗教传统中被普遍实践,但其副作用需要被认真对待。在冥想练习中,如何保证安全性以及对练习者可能的内在动机的考量,避免基于对痛苦的妄想逃避,或对超越幻象的追求,而更多地引导练习者走向觉悟和真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Lustyk 等人(2009)将冥想的不良反应分类为身体、心理和灵性三个方面,并指出即便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治疗师或指导者,也可能无法完全应对练习者在灵性方面的问题。Schlosser 等人(2019)建议,解决冥想实践中出现的深层灵性问题,以及整个冥想安全性领域的相关问题,需要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学和佛学等多学科间的跨学科合作。
参考文献:
Bazzano M (2019). Meditation and Post-secular Condition. M. Farias, D. Brazier, & M. Lallje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ood, G. (2019). Hinduism and Meditation. M. Farias, D. Brazier, & M. Lallje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mjathy,L (2019). DAOIST MEDITATION From 100 CE to the Present. M. Farias, D. Brazier, & M. Lallje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pp. 310-33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ssak, M. (2009). Expressive arts in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nline article]. Retrieved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Lambert, D., van den Berg, N. H., & Mendrek, A. (2021). Adverse effects of meditation: A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al and case studies. Current Psychology. https: //doi.org/10.1007/s12144-021-01503-2
Lustyk, M. K., Chawla, N., Nolan, R. S., & Marlatt, G. A. (2009).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search: Issues of participant screening, safety procedures, and researcher training. Advances in Mind-Body Medicine, 24(1), 20−30.
Roth, H. D. (2019). Classical Daoist Meditation, 400-100 BCE. M. Farias, D. Brazier, & M. Lallje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tation (pp. 288-30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losser, M., Sparby, T., Vörös, S., Jones, R., & Marchant, N. L. (2019). Unpleasant meditation-related experiences in regular meditators: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PLoS One, 14(5), e0216643.
Zhu, C.F. (2009).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Daoist Inner Alchemy: a Response to C.G. Jung’s ‘Commentary on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4, 493–511.
南宋 法应. (2001).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线装书局.
悟明. (2010). 联灯会要. 海南出版社.
陈永革. (2007). 欧阳德集(精). 凤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