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博士生期末论文集7-8

时间:2024-08-27 点击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博士项目落地快两年,已有5个班级90多位学生在读。学生主要来自国内各地,也有一些在北美,新加坡和香港。我教了两门课程: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和“冥想实践与研究。征得学生的同意,内外讲习所将陆续分享一些学生们这两门课的期末论文。”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论文集 7



用超个人视角反思我的个人成长和体验


刘萍



前言


我在正式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接受了 5 年佛教慈善团体的志工训练。我发现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的佛教对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咨询有许多共通之处,一直希望用整合的视角对两者进行融合的研究和应用。 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博士学习后,我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东方的智慧被西方世界研究、应用,然后又通过这个专业回到东方。超个人心理学家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有好几十年的积累,正如寇特莱特的观点,超个人心理学将各种灵性传统和现代心理知识进行了整合(寇特莱特, 2014)。

1


修通共情


在第四周的冥想中,脑海中闪出一个 2014 年的画面。我在这个作业 中,以那个画面为线索对自己修通共情的过程进行反思。


那一年马航 MH370 失联,我随着北京的几十名志工前往丽都饭店陪伴 600 多名家属。尽管现场哭声此起彼伏,但我的内心却是轻快的,我的感受被自己头脑中的念头占据了,“也许飞机并没出事,说不定就停在一个小岛上”。我甚至觉察到自己不太接受大家的哭声。回溯自己的情感能 力,我发现自己缺乏同理心,共情力是很弱的。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冥想中产生了一个意象,“我最爱的奶奶还活着,穿着破衣烂衫”。我告诉带领老师,我奶奶去世时,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尽管我们感情很好。团体老师让我向奶奶作正式告别,我说着说着情感就爆发出来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好久。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治疗,正如威尔伯的看法,治疗就是面对曾经被忽略的体验,让它们能在越来越广阔的意识之波中超越和整合起来(威尔伯,2015,第 117 页),我的共情 能力有了变化。


有一天清晨,我突然感受到 MH370 事件中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属是极度痛苦和绝望,我觉察到自己在当时当地情感上的扭曲和疏离,深深地感到歉 意。如今,作为咨询师,我的风格偏人本主义,早已能做到“真诚或一致 性、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正确的共情”(胡佩诚 & 赵旭东,2007,第 63 页)。最近,有个 14 岁的来访者向我提出了质疑,“你对我的共情是真的吗?”我把自己真实感受描述给她,她被共情哭了。


2

灵性层面的接纳


慈济给志工的室外培训是去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庄做入户访视,亲手亲脚做关怀。第一年,我心里会升起评价,“好差”、“太脏了”。有一次,我硬着头皮亲自去做整理,某个瞬间内心变得柔软了,但很快恢复了嫌弃。在五年 中,我见证了我们工作过的村民内在发生的变化。甚至精神失常导致在床上大 小便的一位男士,后来能自主上厕所。而这些变化没有通过谈话教育。几年后,我发现自己能够完全接纳心理功能差,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内心没 有评价和嫌弃,只有全然的接纳。 


多年前,有个来访者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她是微笑型抑郁患者。该来访者遍访名医,不过,由于她总爽约,她进了医院系统的黑名单。她按最高剂量服 药已经 3 年多了,症状无明显改变。我接触后也想转介,在我放弃的那一刻, 我理解了她父母是创业者,她有长期被情感忽略的创伤,她在无意识地呈现被 母亲频繁“放鸽子”的失望。我脑海中跳出《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放下要求,无条件接纳她在我面前呈现的生命 状态。在最困难的第一年度过后,她的躯体症状开始减轻,再过一年,她基本痊愈了。我在慈济里有接纳心理功能很差的人的经验,实证他们的变化,我选择用更深度的接纳为这位来访者的生命兜底,让她有被接纳的安全感。 


学习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内容,我理解了自己的来访者很少脱落的原因, 那就是我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以及对来访者接纳的深度和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比大多数的心理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通常更进一步涉及关注文化的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它们可能涉及心灵和非一般的经验 ”(《超个人心理手册》32 章,第七周),就以这个来访者来说,如果我不熟悉中国的创业者是如何忘我前行的,我就不能理解此来访者是一个城市版的留守儿童,这在欧美文化中是罕见的。 


传统的心理和医学专家在智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在专业度的世界 之外,还有着更广阔的慈悲的世界。中国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国度,大乘佛教提倡的悲智双运精神对于心理学仍是通用的。我们不光要悟得真理,破妄证真,还要有所超越,智须属于悲、依靠悲,一个人才拥有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涵容度和接纳力。


3

高峰体验与匮乏转化


在听第九周《大悲咒》时,我的眼前浮现了一个很多年前发生的真实场景。那是某个夏日傍晚,我从贫困县访视后赋归北京,车开到北京城郊,眼前出现高楼大厦,我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无数的财富,身体的、金钱的、智力的,我的内心在那一刻得到了极大丰盛的满足,这是一种见苦知福和见苦知富的转化。我领悟到,佛法修行并非学习佛教知识,而是在灵性层面上的转化。对于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我来说,早年曾经历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成年后,生命的很多能量用于向外抓取和获得物质,这是下意识地对自己早年的补偿和保护。 


曾经经历物质匮乏的人是很难获得内在富足感的,除非这个人觉醒并转化了。这种匮乏转化对我来说是高峰体验的附产品,灵性层面的满足是最高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转化。马斯洛认为“灵性本质上是指高峰体验, 而非某个阶段”(马斯洛,2019,156 页),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从此之后, 我不太执着于物质的追求,一切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让很多能量自然地流动到内在的精神成长,让自己内外自然平衡,相互补益。


4

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与出生前的创伤



在第七周的阅读中涉及到全息呼吸法(《超个人心理学手册》,23 章,第 3 页),我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尝试。 


受当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管控,我母亲在孕中后期曾有多次被强迫打胎的风险。我小时候常梦到被人追着跳悬崖。我对特定场所和特定职业有一些特殊反应,比如我曾非常惧怕官方人士,也惧怕政府机关,这些都与我的特殊孕期体验有关。我用全息呼吸法进行自我觉察,发现自己有个瞬间退行到最早期的出生前的生命状态,也就是卡尔·荣格称之为非常神圣平和的那种状态,出生前的灵性信息、能量重新被体验到,有一种重生的状态。这种状态很温暖,我非常感动。 


虽然只有一次体验到这种全息意识状态,但这种状态对我仍有疗愈作用, 我看到了自己对即将失去生命的恐惧和惊吓,正如文献所描述,全息呼吸法对创伤的处理深度可以到达孕期,对自我探究来说是非常好的方法,能促进人格的转化,也能处理深度的情绪。 


如果没有接触超个人心理学的疗法,我很难做如此深度的自我觉察,“超个人心理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重要的区别。而将心理的图形置放在灵性的支持背景之中。”(寇特莱特,2014,第 18 页)我自己有这样的体验和实证,领悟到心理和灵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且心理健康有助于灵性发展,灵性发展也有利于心理健康,两者相辅相成。

5

结语


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佛教团体的“做中学、做中觉”的行经学习、 在生活中的体悟、自我觉察、心理咨询的实务工作、以及超个人心理学在灵性层面的研究带给我的生命成长和体验远不止这些,但限于篇幅,仅列举了以上真实的体验。 


人的一生要追求外在的生存发展,也要追求内在的提升转化,持续修习精进。佛法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到彼岸去,更待何时度此身。”正如对东方文化研究颇深的荣格所说,“利用此世的修行,在生命结束的关头做出选择,回到光的世界”(荣格,2019,第 65 页)。


参考文献:

布兰特·寇特莱特(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Friedman,H & Hartelius,G(2013).Wiley Blackwell 超个人心理学手册.Wiley.        Blackwell 出版社. 

胡佩诚 & 赵旭东(2007).心理治疗(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卡尔·荣格[瑞士](2019).东方的智慧(朱彩方 译).译林出版社. 

肯·威尔伯(2015).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聂传炎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亚伯拉罕·马斯洛(2019).灵性能够达到的境界(曾晓慧,张向军 译).世界图书出版社.






论文集 8



超个人心理学静心体验感悟


邓莹晶



这个学期的静心体验是我第一次体验禅修,也是一次特别的内心旅程。第一周我体验行禅的时候身心都处于焦虑和疲惫的状态。大脑高度紧张,身体麻木。当我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行走的时候,才突然开始感觉到身体的各种不适,首先袭来的是疼痛,背痛和腰痛,然后是困倦。疼痛和困倦感越来越强,导致我走了五分钟不得不停下来去睡了一觉。醒来感觉身体轻松了不少,于是继续行走。大脑刚开始很难完全专注,常常走神,每次我 都得把自己的思绪抓回来。重新专注到行走上。渐渐地大脑和身体放松了,似乎以前缠绕我的各种情绪都轻盈了。我试着开始让脚步和呼吸配合起来,但想着呼吸,就会忘了行走。想着行走,就会忘了呼吸。感觉要把这两件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需要长时间地修炼。如寇特莱特(2014)所说,呼吸被视为意识和潜意识的重要联结。行禅时均匀稳定地减慢呼吸,使大脑和心得到平静,强化寂静感和深入的内在意识。这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之前焦虑的时候也喜欢走来走去,但那时只能感受到大脑里的思绪和情绪,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现在行禅的时候走来走去,感受的却是自己的身体。这似乎才是真正的行走。那种脚踏实地的行在当下的感觉。 


到了第三周,我开始在坐垫上练习静坐数息。当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的时候,首先又感到背疼。之前久坐专注于工作时不觉得,但一放松下来就感到背部疼痛。花了很长时间让注意力从疼痛回到呼吸上。刚开始很难做到双眼微闭,眼睛不是全睁开,就是全闭上。但随着数息深入,身体进一步放松。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佛脸。终于明白佛脸为什么是双眼微闭,因为那才是身体最放松时的状态。数息结束之后感到神清气爽。仿佛之前沸腾的情绪都被断电了,冷却了。数息就像一个给情绪拔掉插销的过程,让我又能心如止水地重新出发了。如荣格(2019)所说的清空心中的念头和意向。人必须自由,无念,没有任何的执着,清空一切造物。外在的东西不再能够影响自我的意识;一种空旷的意识产生(第 88 页)。我开始每天都抽点时间静坐,就像刷牙洗脸一样,抽点时间让心灵褪去尘土。 


第四周的随息练习时好时坏。有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数息数到三就走神了, 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然后重新从一开始数。另外我在静坐时总是感到背痛。那种疼痛在身体放松时非常明显, 需要很费力地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和腹部运动上。读到卡巴金(2018)所写的使用正念和身体扫描的方法治疗慢性疼痛,才开始意识到我的慢性背痛可能和某种没有意识到的童年的创伤有关。我想象着像卡巴金(2018)描述的那样,把出息作为一个渠道,通过呼吸把疼痛慢慢释放出去(第 8 页)。试图寻找那种整个身体都好像散落了,或者变得透明了,身体的实质仿佛以某种方式被抹去了。感觉好像除了呼吸跨越了身体所有的界限、在自由流淌之外,别无他物的感觉(第 5 页)。但显然还不 得法,所以有些不耐烦和急躁。 


这学期的灵性音乐和舞蹈体验也很有意思。加长版太极音乐《太极》让我感觉自己在一片绿色的竹林中,随着以为白衣仙女翩翩起舞,能听到鸟鸣和高山流水。特别幽静,舒畅而自由。那种意境特别美好。身体的舞动更让意识放松。仿佛身体跟着灵魂在舞动。渐渐对自己的动作和身体的直觉模糊了,更多是沉浸在那种美好的意向里。让我想起在印度瑜伽营地里经历。所有人都要穿着白色袍子,傍晚时分随着音乐在一个大厅里自由地起舞。渐渐是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意识模式的状态。好像迷醉了一般。让我感觉身体学派真的是在运用身体经验来疗愈情绪,正如寇特莱特(2014)所说, 它的目标是在身体中实现灵性。 


让我最震撼的是萨满巫术音乐。我第一次听到这种变幻莫测,简单粗旷而又充满野性和魔力的音乐。音乐带有动物,鸟类和深沉的自然人声。仿佛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深处的对神灵的呼唤。听了一遍以后让我产生了某种处于神界或是冥界的幻觉, 就是灵魂出窍的感觉。我在和神灵对话么?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感觉这种幻觉挺可怕的,不知道是否是产生了意识转换,不敢再听那个巫术音乐但又想再听。我十分好奇萨满摄魂到底是如何让人产生意识转换,甚至产生灵性高峰体验的。读到朱老师(朱彩方,2018)描写创造生物能量超越疗愈法的拉图达, 被萨满整出了神秘体验,看一切都是美好的,大同世界,男男女女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下一家,万物一体。更加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萨满的实践者萨满巫师专注于自愿地进入意识状态改变,他们经验自身或其灵魂与其他实体互动。而萨满仪式有很多不同的变化,但音乐,舞蹈和服用致幻剂是常用的手段 (Garcia-Romeu, A. P & Tart, C. T.,2013) 。 


这种方法和格罗夫的全方位模式有些相似。即利用快而深的呼吸和大声的音乐引发超常意识状态,达到类似迷幻剂的效果。这种方法和灵性传统的调整呼吸模式是相反的。瑜伽和坐禅讲究缓慢的呼吸,慢慢放空,身体治疗则尝尝加快呼吸的速度,以唤起深埋的感受和冲动,使之浮出表面,并觉察潜意识的感受,以辅助治疗(寇特莱特,2014)。寇特莱特(2014)认为人的意识是多维的。一般日常意识只是整体意识的冰山一角。意识的其他维度显示出智慧传统的真理,所有生命的宇宙性联结,各种外在差异下的内在合一,微细的意识范畴和更清晰的层次,物理现象背后的和平,光,爱,智慧和力量(第 12 页)。而超常意识状态可开启全新的经验范围,具有强大的力量(第 15 页)。所以意识转换是一种开启人全新能量和实现自愈的途径。 


另外,我在听东西方不同的灵性音乐时有非常不同的感受。第九周听《大悲咒》的时候,那种不断重复地纯净地吟唱,让我闭上眼睛,彷佛进入了金光闪闪的祥和美好的佛光普照的世界。听到最后,感觉可以像佛一样,透过佛的眼睛,俯视这个人世间的生死轮回,悲欢离合,仿佛某一个瞬间能体会到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谓我就是佛 的感觉。指环王的主题曲《May it be》则是带有强烈基督教色彩的非常空灵和神圣的一首 歌,让我想到天使和神的救赎,感觉自己正在无尽的黑暗的宇宙中,一道圣光引领我前行。这两首歌让我深刻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正如寇特莱特(2014)所说,西方的 灵性是个别灵魂寻求与神建立关系。寻找灵性的自由,完整和救赎。而东方的灵性则强调自我的虚幻,最终我就是成为了佛。荣格(2019)也讲到东西方文化里高祭坛和低祭坛的不同。即西方人总是追求上升,而东方则是追求下沉。我在听《大悲咒》的时候,就感 觉无限下沉,听《May it be》的时候就感觉无限上升。但这两种音乐是殊途同归。最终都 是让我感到内心的宁静,获得那种灵性的自由。 


我之前活得比较麻木。更多只是关注物质和现实层面的东西。活在威尔伯 (2000/2015)描述的所谓现代性的灾难里。即物质能够详尽无疑地解释所有的现实。心智,灵魂,和灵性都消失了。这样的现实是毫无生机的,仅仅是物质的快速运动,永久而毫无意义(第 75 页)。但这个学期的修行体验,让我对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以及什么是灵性有个不一样的认识。不管是静坐,数息这些自主让内心平静地方法,还是行禅,舞蹈等身体的经验,或是通过灵性音乐等外界刺激的辅助,都让我开始重新面对自己的身体和真实的内心,特别是曾经被自己忽略的内心深处的创伤和痛苦。而如寇特莱特 (2014)所说, 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常常是内在旅程的动力,在心灵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可能会发现救赎之光,安慰的来源,疗愈和崭新的成长(第 16 页)。而疗愈和自我开拓是没有止境的。被否定的旧我会以新的面貌浮现,整合到不断演进的自我之中(第 40 页)。这会是一段漫长的自我修行和疗愈的旅程,这十个星期的体验是我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布莱特·寇特莱特.(1997/2014).超个人心理学(易之新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Garcia-Romeu, A. P., & Tart, C. T. (2013).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 H. L. Friedman & G. Hartelius (Eds.),   
The Wi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p. 121–        140). Wiley Blackwell. https://doi.org/10.1002/9781118591277.ch6 

卡巴金.(2018).多舛的生命 第二版(童慧琦、高旭滨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荣格.(1958/2019).东方的智慧(朱彩方 译).译林出版社 

威尔伯.(2000/2015).整合心理学(聂传炎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朱彩方.(2018 年 2 月 12 日).国际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前沿:布拉格超个人大会荟萃.《十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