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6月15日至16日,2024年第二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国)在上海举行。
本届会议围绕“心本浩然:心理学的全观视野与整合实践”主题,来自中、美、韩、德的30余位专家学者、行业翘楚开展了11场主题演讲、4场圆桌论坛、27场并行工作坊,跨越学科壁垒,汇聚实践经验,打造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增进全球多元文化理解、资源共享与科研成果互鉴。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记者宋宇齐全程主持,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孙时进领衔主持圆桌论坛。
大会由索菲亚大学倡议发起,汇聚了全球心理学界的目光。第二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还在美国加州、英国伦敦、韩国首尔分别设立会场。大会邀请了来自16个国家的百余位顶尖专家教授,围绕心理健康主题,通过上百场演讲、圆桌对话和工作坊,重新定义传统观念,探索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的交汇点,探讨支持全球心理健康进步的教育方法,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促全球心理健康发展。
为期2天48小时的大会,进行了“嬗变之端:AI时代心理学应用的新趋势”、“全人之道:心灵疗愈方式的东西方共鸣”、“气韵生动:自发性与创造力的艺术表达”、“感而遂通:交融的东西方心理咨询实践”四大专题研讨,特别策划举办了“遇见超个人心理学”促膝畅谈、生命电影之夜、知行夜谈沙龙、学术投稿展示、品牌集市、沉浸式可视化音浴冥想体验、BYMB晨间瑜伽冥想练习、索菲亚大学校友之夜等心理学整合实践项目。
精妙内容成就心灵超越之旅
接下来三场关于AI时代心理学应用的主题演讲开启了从时代切入的跨学科探索及讨论。作为一个文科生,我长了不少见识,了解到大模型心理测评研究,以及数据科学在当代的进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在最后总结时说道:为机器立心!我从庞大的科学理论和数据的讯息中,窥见了科学家们内在的人性和生而为人的血肉部分。我想,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才更具可能性。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核心教授Doroto Lucci演讲时,语速缓慢且柔和坚定,整个场域似乎也因此变得正念且平和,接下来的演讲者们虽然并非心理从业者,似乎也被感染,都在各自的呼吸里回归本身的节奏和韵律,不疾不徐,正念表达 。
针对主题演讲的圆桌论坛进行之时,我去“逛了”三个并行工作坊,由于对几个主题都有兴趣,我有点走马观花般的欣赏了不同分享者们的内容,却也有所收获,感受到此次会议不仅领域涵盖广阔、主题丰富多彩,而且内容横跨古今,整合中西,分享者们的背景更是多元,多是跨文化跨领域人士。索菲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项目主席Mary Kay Chess的意识领导力带领我们探索个体的主体性,以及每个人内在本有的领导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史占彪研发多年的教练技术立足于后现代心理学、人性心理学、 教练学、阳明心学、对话理论,很好地整合了东方文化中的道与现代西方的教练技术,他说“从人心到道心是:小我小一点,大我大一点,无我有一点”,也说Coach是“陪伴重要的人物去到他想去的地方”;而北京润泽园教育青年讲师、哈佛大学校友刘卓昀专门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我想,很多西方的技术引入中国后,我们都应具备整合的意识以及本土化的创造性,而其基础在于,我们既对本土文化足够深入了解,并切身实修心之道,也积极涉猎现代的不同门类技术。
15日下午跟上午的编排类似,先是主题演讲,再是圆桌研讨和并行工作坊,而内容主题则转变为“全人之道:心灵疗愈方式的东西方共鸣”,这也正是对上午体验的一种深入延展。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钟年的分享补充了我上午的思考 -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行动,而后去超越个体、领域及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儒释道医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成亚通过探讨《金花的秘密》中道家修炼者心理的研究,阐述了东西方在心理学层面目的、表达思维和干预方法的相异,但也揭示了两者的共通之处。我想起朱彩方教授之前也在内外讲习所分享过自己曾发表过的文章译版分析心理学与道家内丹术:回应荣格对《金花的秘密》的评论,是十分细致严谨的文本来源研究及批判性对比,很值得一读。有趣的是,接着就轮到朱彩方教授登台了,他的演讲和工作坊小记内容较长,所以下文会特别分享。
演讲结束后的并行工作坊主题每个我都非常感兴趣,但为了全身心沉浸式体验,还是艰难的选定了其中一个。在上戏副教授高鸽老师的《身心学角度的东西方表演训练之心灵疗愈》中,我受益匪浅。我想正是因为老师具备多年“身心合一”的角色创作实践,在西方的表演训练中融合了东方的精微的动,以及合一的静止,才能游刃有余的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参与者放松、自在、轻盈、放空,在最日常的抛球和走路练习之中,我相信每个人都体验到了如何在随时随地的行住坐中感受精微的整体、圆满和美好,在动静、快慢的身心之中内外合一。这种感受跟在竹林禅院里练习慢行禅的感受有点类似,但禅宗的方法是更细微精致更究竟入髓的。而高鸽老师的方法也许比较适合静不下来的现代人,尤其是不善夸张肢体和舞蹈动作的东方人。我在这一次体验型的工作坊中,再一次深切体会到东西方疗愈之道整合的大益处,以及东方智慧在其中深入内里的扎根、托举,似乎这份底色、这个底盘有如定海神针,在无形无声之中,处处尽显神功。
至此,第一天白天的内容结束,到了晚上,还有超个人心理学的促膝畅谈、生命电影之夜,以及其他好玩的体验沙龙,无奈不能分身。而更遗憾的是,第二天由于临时受命去做学生采访的工作,我错过了一整天的内容,所以在回看演讲视频之前,我也无法分享第二天的感想。不过,从与好友们、参与者们及索菲亚学生们的交流中,我看见了光,眼睛里的由内而外的光。我想,他们作为心灵从业者、教育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意识先驱,也将会带着这份光去到工作和生活中,并将善种子播撒各处,绽放漫天星光。
感谢索菲亚大学,通过整合东方古老的哲学、艺术理念,正在创建一个真正的、全球的、超个人的心理学社区,把超个人理念和哲学带到世界各地,进而将心理学和跨学科的整合往前推一步,促进全球心理健康发展。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次会议全程用一种三维立体方式无时不刻地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超个人”,从组织编排到内容设计,从分享者到参与者,无一不在超越个人、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等等的局限,引导心灵踏上整合的智慧与灵性的探索之旅。如有对超个人心理学深造感兴趣的伙伴,不妨查阅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最新硕博士热招中(奖学金+线上下+学校直招)。
朱彩方教授的演讲及工作坊
朱彩方教授在其演讲《东西方智慧与超个人心理学》中,由简入繁,见微知著,一开始就示范运用比较的方法论,从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例以及《Nature》杂志的两次有趣的实验中,带观众一步一步探索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契约及诚信习惯背后隐藏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深入到东西方哲学智慧和宗教意义的相异。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让作为听众的我们体悟到现象背后的层层推导,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智慧,而非轻易的评判和结论。可见彩方教授作为学者型的修炼者,对日常的表象有着很深的看见、思索,以及对本质的寻求。而且教授在追根溯源的同时,也不忘提醒大家:这些在终极层面只是东西方的不同,没有任何好坏、对错的评判。但如果再仔细地探讨,他认为在社会伦理和价值层面,遵守约定还是比即兴打岔更值得推广。
随后,他引用梁漱溟先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著名论断:“印度文化向后看、西方文化向前看,中国的文化则持中。”,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是向外看的,因此是向前看的。印度古典文明高度向内看。《中庸》的“过犹不及”是持中的最好表达。中国儒释道文化中推崇的“向内看”、“修心性”哲学智慧精致细微,但没有像印度古典哲学和宗教那样一味向内,忽视外在世界。彩方教授自创的安通疗法中讲的“安住当下心无碍”也是在响应并实践这一中国智慧。但在“沟通有方福自来”中的沟通,他认为我们要学习当代西方人本心理学中坦诚、平等的沟通理念和实践。
通过简介肯·威尔伯及其全层次全象限理论,彩方教授最后引出了超个人整合心理学,由螺旋发展理论讲到意识的发展层次,全象限全层次理论模式。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是整合东西、互鉴有无的。那它是否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提供资粮和模型呢?彩方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他也在生活和工作中踏踏实实践行着超个人心理学与禅宗智慧的有机整合与修行,从这个演讲中可见一斑,教授旁征博引,兼容并包,有着深厚的东西方学术及心灵实修功底。
而且演讲承上启下,自然接引到圆桌论坛结束后他的工作坊《超个人倾向的心理咨询方法和实践》,即教授耕耘了15年的安通疗法。理论的熏陶过后,随即就可以进入到实战的练习。由此可以窥见本次会议的魅力之一:理论和实修的并行。参与者能够全身心的浸入,从认知和身心多层次去感受、体悟,并运用、验证。
由于我对此次工作坊的内容已经很熟悉,就没有再去体验。但奇妙的是,我的好朋友林钰莹在午饭时听我聊了安通疗法带给我的转化之后,她决定要去感受感受。她目前是组织蜕变教练和自由创作者,亦广泛涉猎于表达性艺术、正念与瑜伽、占星与神秘学等。以下文字是她当时记录后来整理发给我的,并乐于在此分享给大家:
END
而后半部分的体验中,朱老师先是带领了我们进行五分钟的静坐——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关注在呼吸上,在最后一分钟时让自己轻轻微笑再感受自己。结束后和同伴分享刚刚静坐的感受,同时用手机录下自己说的话。
静坐观呼吸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我在一天密集地接受各种讯息中可以这样安静坐一会儿,真是太需要了。感觉自己的节奏慢了几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有些疲惫的身体上。而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时,就明显感觉到自己今天穿得裤子一直是比较紧(没有很舒服)的状态,浮现自己的身体在中部被拧紧而无法流动的画面,同时也会注意到其他一些更细微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比如中途嗓子痒想要咳嗽一下,但又害怕发出声音打扰到大家,所以有点驱使自己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呼吸上、想要把嗓子痒的注意力转移出去等。总之,整个过程很短,体验又很丰富。不禁想到,自己之后也许可以再不时有这样小剂量的正念练习,和自己的身体呆一会儿。
后面和同伴分享因为有录音,在回听的过程中也蛮有意思的——听到自己说话的节奏时快时慢,时而会有明显的停顿,也许是在思考、感受。反正和自己想象中的说话差异蛮大。
这样的简单练习中,朱老师也说到是想让大家来听下自己的表达是怎样的?也许我们经常在说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地同时在听自己说了什么,更难意识到自己的语气、语调,还有一些更隐蔽的情感变化,也很多时候会脱离自己的身体感受,或被某种情绪席卷而一顿述说,也不顾对方是否能够“接收”。
最后一部分则是朱老师和一个现场同学示范了倾听与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也很有感触。沟通作为双方的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空间让彼此述说、聆听、有共同理解。而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听仔细、全面,容易左耳进右耳出,或者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着急为对方解决问题。在朱老师的倾听示范中,他只是简单听、偶尔会重复对方的表达,或有哪些地方有疑问而向对方更多厘清,感受到他不着急解决这位同学的问题,而是给她提供一个可以表达的空间,并共情地听。
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简单”的艺术,也许是朱老师的修习状态和领悟带来的,没有特别复杂的技巧,但抓住了一些本质脉络——比如安住在当下的身体情绪感受、好奇开放的品质等,让简单普通的行为也可以成为有力量的觉知练习。很期待之后如有缘分可以了解体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