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特·寇特莱特的《超个人心理学》是安通模式师资课程班的第二本必读书。师资班的学员在朱彩方博士的指导下共读此书,并线上累计讨论了4次共10个小时。以下是朱博士和部分学员的读后感,与您分享。
《超个人心理学》:其人其书印象
朱彩方
继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后,安通师资班在2020年4-5月份一起阅读并研讨了《超个人心理学》。此书英文原版题为:Psychotherapy and Spiri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作者布莱特·寇特莱特 (Brant Cortright)博士是加州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CIIS)整合咨询心理学(Integral Counseling Psychology)系的创始系主任和教授。除了教学和研究外,寇特莱特教授是独立执业的心理治疗师,提供超个人和整合心理治疗。2015年他首次来华讲学开工作坊,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做主题报告。当时我作为加州整合学院中国项目主任全程协助他并为他做翻译,我们也自然地建立了私人友谊。
直到退休他在加州整合学院整合咨询心理系教授的课程中,超个人和整合心理治疗一直是招牌课。有意思的是在他的私人网站上www.brantcortright.com ,寇特莱特没有或不再声称自己是超个人(transpersonal)心理治疗取向。他用整合(integral、 holistic)取向来定位自己,还说自己主要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人本-存在心理学、躯体导向疗法等。
寇特莱特共出版四本书。第一本就是1997年出版的Psychotherapy and Spirit。此书至今可谓是超个人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治疗界的简明百科全书,影响深远。2011年此书的第二版问世。易之新的汉译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是根据2011年的英文版翻译。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理念(框架)、简史;第二部分介绍了8种超个人心理学的模式、代表人物及其得失。第三部分探讨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十多年前我读过英文版,最近读了根据修订版译出的汉语版。回想起来如下一些印象依然清晰:
超个人心理学是灵性取向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学+灵性。只要是在超个人理论框架下,所有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方法和技术都可用。只要是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心理治疗即使没有灵性维度呈现,也还是属于超个人心理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同样遵守普通心理治疗的伦理规则。关于超人心理学和整合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的归纳是:超个人心理学是整合心理学的简装版;整合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丰满版。当代西方业内常常把超个人与整合心理学放在一起说。
跟大多以佛教或东方灵修为主导的超个人心理学相比,本书在灵性方面相对偏向西方尤其基督教传统。但作者对佛教、禅修、吠檀多哲学之不二理论和实践也相当熟悉。
由于作者三位一体的身份(学者教授、心理治疗师、灵修者),他对超个人心理学和疗法框架内的各个流派都能提出专业、中肯的评论。例如,在作者在肯定威尔伯和格罗夫各自的巨大贡献时,指出两人对精神分析发展的了解都明显过时了。
作者指出大约从1990年代开始,西方超个人心理学从之前热衷超越的灵修开始转向注重日常生活的灵修,也就是灵修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落地、接地气)。
在同意佛教禅修丰富了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作者认为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也弥补了禅佛灵修传统的不足。本书第三部分的第五章专门起名为“禅修与心理治疗”。作者描述了禅修与心理治疗的异同与交集,如下图。
作者对超个人心理治疗充满期待,认为它比普通心理治疗具有更宽广的潜力和前景,但他对超个人心理治疗面临的诸多临床(如前世回溯)和伦理难题(迷魂药应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考。对于这些问题很多时候他也没有答案,只是提出开放性、建设性的问题,供同行一同探索。
繁盛之门
——《超个人心理学》读后感
任娜 河南
《超个人心理学》这本书,我买回来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完整的阅读过。这对自认为是超个人心理取向的咨询师的我来说,有些说不过去和难为情。这次借着跟随朱老师安通师资的学习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认真研读和分享这本书。
读完全书,合上书,我的脑海中出现一个图景:《超个人心理学》这本书,似乎是进入一个辽阔的花园之门。透过这个门,我看到满园的繁盛花开,盛花之下,也还有着许许多多的蕴含着盛放生机的各自花蕾。各种呈现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想要更多的走近和了解,甚至期望着有某个花蕾的绽放过程中有自己的一份能量的注入和浇灌。
一、理论花圃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理论花圃。寇特莱特先生从灵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两个角度,探讨和揭示出超个人心理学的架构为心理+灵性,也即超个人心理学研究人的所有的意识领域,既涵纳传统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时又把这些研究放在灵性的背景之中。同时指出,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是一幅可以随着进步不断重新评估和矫正的“理论地图”。这幅地图的基本经纬有:1、人的本质是灵性。2、意识是多维的。3、人类有寻求灵性的强烈欲望。4、接触内在智慧与指导的深层来源,有助于成长。5、将意识中的意志和抱负与灵性的渴望结合起来,具有更高层次的健康价值。6、超常意识状态是取得超个人经验的一种方法,对疗愈和成长都有帮助。7、我们的生活和活动都是有意义的。8、超个人的上下文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和来访者。
在超个人心理治疗中,治疗的最终目标定在扩大意识和整个人类经验的范畴。咨询的技术、技巧就是无限的,咨询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咨询师言行背后无声的架构,也即咨询师的意识扩展状态。咨询师的意识作用创造一种细微的能量场,在这个背景场域中,咨询师可以融入任何创新和传统的技巧。
超个人心理学具有心理+灵性的架构。在灵性层面有一神论和非二元论两种表现。这两种灵性表现都认同人有身、心、魂、灵四个层面。灵性体系的转换模式,就是净化和摆脱条件作用,唤醒人们看见实相。在心理学层面,俯瞰式分别介绍了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治疗转换的模式,同时也指出一些历史的偏见,比如系统理论的被忽视,自体心理学拉近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距离和界限等。
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意识的研究,超个人心理治疗则是运用这种研究,探讨意识成长、疗愈、展现、扩展的助力和阻力。从超个人的观点来看,意识能使人疗愈,意识等于成长、自由、行动和健康。所以,超个人心理治疗师的意识状态对治疗过程的影响就非常重要和关键,可以说超个人治疗师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意识和觉知。治疗师活在当下是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关键要素。
二、治疗取向花圃
在这部分中,作者首先花较多的篇幅介绍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模式,同时总结和肯定了这个模式的5个优点,但又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指出这个模式的缺点,逐条的对其进行质疑和批判,批判肯.威尔伯带有佛教的偏见,忽略重要差异、夸大相似之处,并批评肯不是临床工作者,其理论不符合临床工作经验,并指出有些假设是错误的假设。读完这部分我感到很震惊,因为我刚刚读完肯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内心还沉浸在对肯威尔伯模式的宏大架构和视野的高度广度的强烈震撼中,再看到寇特来特从另一个高度和视角来评价时,我一方面感觉寇特来特有他的道理和他的观点,另一方面内心也有些质疑,寇特来特是否带有他自己的偏见。他批判的这些方面有多大程度上的客观真实性?因为自己对很多理论书籍和灵性的实修体验都还没有触及到,也还提不出自己的疑问点,但是我是第一次开始有了一种带着质疑的态度去读书了。这对于我以前总是很容易崇拜和信任认同大咖级人物的观点不同。我开始有些不再轻易的全盘接受别人的东西了,这可能是我参加朱老师的课程收获的第一个宝贝吧。
接着,书中介绍了荣格和迈克尔.瓦许本的分析心理学模式、哈米德.阿里的钻石途径模式、罗伯特.阿萨鸠利的心理综合学模式、格罗夫的全息呼吸模式、超个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模式、超个人精神分析模式、以身体为中心的超个人取向模式等多种模式,同时提出对着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的看法和评判。有种被导游带着浏览花园的感觉,这对理论和阅读量不够的我来说,是一个快速浏览和了解各家各派的一个快捷方式,就是不知道作者的这些评判对我以后再去读这些大咖的作品的时候,是否会有影响?是否也会带着这些批判的角度去看?
三、临床课题花圃
这个部分,我感觉是本书中最精彩和迷人的部分,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
禅与心理治疗这部分,是和朱老师的安通模式连接最紧密的部分。通过这部分的阅读,我了解了禅修和心理治疗的异同和交集,也了解到自己平时接触到的一些灵修方法属于哪种修行的方式。对于刚接触禅修并且在做着心理咨询工作的我来说,这部分的内容让我从总体上清晰了很多。
灵性危机这部分,我以前有了解过部分的情况和内容,但感觉有些碎片化,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我有了较为完整的对这部分的了解和认知.我觉得这部分的学习,正是可以体现出超个人心理咨询师的过人之处,也可以帮助和挽救很多有灵性特质的人免遭粗暴对待和药物打压破坏。
超常意识状态可以说是很多像我这样处于初级层次的人向往的花园吧。通过本部分的阅读,我甚至在想,如果能有严格的伦理管控,通过一定的仪式,借用一定量的药物帮助人们进行意识的转换,体验到高峰体验,从而激发出人们迈向灵性之路的步伐,难道不算是有益处的运用吗?当然,这个是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的治疗师才可以实施,相对安全的陪护吧。在超个人心理治疗精选的出生、死亡与濒死、灵性逃避、成瘾与复原等主题上,超个人心理治疗范围显示出比传统心理治疗宽广的地方。
最后,寇特来特还提出来目前尚无答案的临床与伦理的一些难题,读后引发我等后辈思考: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对自己的灵性价值观和信仰要向来访者袒露到是什么程度?治疗师和来访者的灵性生活应该有什么关系呢?信息的给予、外在资源的分辨、肯定和支持来访者进入灵性领域,这些都是超个人取向治疗范围之内的事。那么,在治疗中,治疗师教还是不教来访者一些灵性的修习呢?治疗师的“处方”是否可以包括禅修?治疗师对当事人的治疗要介入到当事人经验的哪个层次是合适的呢?在超个人理论、研究和临床实务不够清晰、严谨的现阶段下,我们如何在研究灵性经验范畴时、既能合理的看待经验的完整性,又不将之简化成外在可测量的行为变数?.......这些问题让我感到超个人心理学有待研究和充实的地方还有很多,有种超个人心理学大有可为的感觉。最后作者总结出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六大原则,感觉有对前面第一章的八条假设呼应之感,比较集中精炼的表述出寇特来特希望在本书中传递出的观点观念。我对寇特来特提出的不要“把灵性心理学化”感到很闪耀。承认心理学不能使世界变的完整,而灵性是可以使世界变的完整,这是灵性的特质。
在第233页中作者说“治疗师本身的灵性传统可以提供一部分这种知识(灵性道路和修行方法),但绝对不能抱持狭隘的心态或过度受限于单一的道路。对形形色色的灵性和灵性发展拥有广泛含融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态度。”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朱老师曾经在以往的课程中就开设并邀请由道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派别的老师来讲授各个宗教的基本理念的课程,是对这个观念的认同,受这个观点的启发,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个人的感受是了解多种宗教的理念和方法,对自我的开放性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我也会有一些担忧或是顾虑,对于初学者,如果没有一种一门深入的一定功力,过多的了解多个学派或是宗教,是否会造成初学者的混乱或是困扰?在第233页下面作者说,“这个知识基础的另一部分包括了传统心理质量的基础训练,亦即可以从行为、心理动力和存在的观点进入来访者的经验。”在读到这句话时,让我感到很多超个人心理学著作,对传统心理学一带而过的感觉。也许是超个人心理学更着重于论述心理学和灵性的结合的问题,觉得传统心理学的论述著作和灵性的论述著作都已经有很多了,无需赘述,这样说我似乎也能理解,但是在很多的超个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中,对很多传统心理学的轻视或是排斥,却是让我感到不太理解。很多在超个人圈子里浸泡多年的咨询师,可能很少接触或是学习其他传统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甚至排斥某些指导干预性技术,蔑视行为或是资源取向的治疗技术和方法,这些现象曾让我质疑一向自诩为开放性的超个人心理咨询师的开放性。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超个人心理学明明是如此的开放的架构,为什么却发展到现在还是被认为小众呢?为什么更多的传统心理学工作者不愿意靠近超个人心理学而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疗愈范围呢?这些是我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