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2019欧洲秋游(上)

时间:2019-09-19 点击率:


2019年9月6-8日我参加了荷兰禅修心理治疗大会并在会议中分享了东西方整合/安住与沟通之理念和实践。随后我在荷兰和比利时继续游学、访友。以下是我在朋友圈的随笔记录。集结成文,在这个平台与您分享。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1. 2019年9月6-8日 国际禅修心理治疗大会

 

国际禅修心理治疗研究院(International Zen Therapy Institute)组织的第三届会议9月6-8日在荷兰小镇Soesterberg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No Pearl without Grit: The Psychology of Suffering and Awakening (没有沙子就没有珍珠:苦难与觉醒心理学)。跟两年前在比利时召开的第二届会议一样,本次会议的地点(Kantakt Der Kontinenten)原先也是一个修道院, 不知何时改成了会议宾馆。



由修道院改建而成的Kantakt Der Kontinenten酒店外观 

研究院院长, 会议主席David Brazier 博士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他几十年来一直质疑西方许多同行把佛教西方化、世俗化的做法。他提倡佛教本真的智慧和教育。David是英国人,心理学博士,青年时期学习日本禅宗,后来修持日本的净土宗,成立弥陀修会。自从2013年春我在比利时参加他的小型团体静修以来我一直期待看到他现场做佛教心理的咨询。

本次会议最后一天结束分享时经我的急将他终于慨然演示了一下。来访者呈现了生活中许多的无奈无力感,有许多她想做但完成不了的事,又觉得自己虽然得到许多爱但依然孤单,渴望自己飞翔。听着来访者诉说,David关注地说,“你听起来挺悲伤”。于是来访者潸然泪下。咨访沉默之时,David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坐在地上偏向一遍。后来他解释说那是给来访者腾出飞翔的空间,治疗师坐在地上放低自己的身段,仰视来访者以增强来访者的被支持感和自信感。我问David如何区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和他的佛教取向的心理咨询,他说他不指导来访者目的是让她呈现真实真相。有意思的是他所谓的佛陀本真教导难免已经是受了不少西方观念的影响。

 

与他不同,我坦诚自己安通模式是整合。我的整合是基于一个基本理念:禅佛和心理学以及各自所在的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The Evolving Psychology of Chan (禅宗心理学演化) 的主题发言中我提到禅宗心理学面临的当代挑战:禅佛心理学如何整合基于依恋关系的EFT(情绪聚焦夫妻疗法)? 传统禅宗对活在当下的强调如何能不影响或少影响当代国民对未来规划的行为?



朱彩方博士在会议中分享安住与沟通的整合模式

David修习佛教40-50年,已出版10本佛教心理学的书,最具代表性的或许是 1995年出版的 Zen Therapy 《禅宗疗法》。同年美国心理治疗师Mark Epstein 在美国出版了 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Psychotherapy 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前者主要是从人本主义视角来谈禅宗和佛教心理学,后者主要从精神分析来谈与佛教的整合。据David Brazier 说,两本书的编辑还是同一个人,两位作者因此也相识。Epstein 还给Brazier的Zen Therapy 写了推荐语。遗憾的是这两本里程碑似的书国内好像都没有汉译版。



 

由于多种原因,本次会议只有20多人参加,比上次少了一半还多。参会者来自十多个国家。按参会人数多少的排列顺序是比利时、英国、中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国内一位法师和一个心理咨询师跟我一起参会。我顺势建议David Brazier走出自己的研究院,下次多做一些国际联络,争取成立一个国际佛教心理治疗协会,把这样以体验、实操、互动为主的会议开得更有影响。当然这样小规模的专业+实修的国际会议是彼此有更多的机会表达、体验和沟通,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连接也特别深入,因此会议期间也经常传出欢声笑语。美国的日莲宗法师Myokei还特地在念诵和诗歌的工作坊中加入了舞动。德国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Ortwin Luers 修炼了几十年气功、武术和藏传佛教,开发了独特的heart awareness 疗法。他在工作坊中的演示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好奇、令人存疑,由于是小规模会议,我们有许多机会进行建设性的探讨。



禅修心理治疗大会合影 

 

 

2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2019年9月9日的行程是上午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dam,简称 VU)访友并应邀列席例会,下午坐游船游览阿姆斯特丹。2013年春我应邀在自由大学的神学和宗教学部 (faculty of Theology and Religion)做访问研究学者,应邀者是当时的副校长兼神学与宗教学部部长 Wim Janse教授。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10:30在主楼大厅迎接我时Wim说我脸变圆了他差点认不出来了。Wim依然精神矍铄,温暖敦厚。我与他和 佛教教授Andre van der Braak 交谈了一小时,我各给了他们一个稻香村月饼和一个论语书签(竹签)。Wim 很喜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也悦乎?”的书签。11:30我应邀列席了部里的每月教师例会,大约40人出席。主持人一开始还正式地介绍了我这个临时访问者,Wim又念了一遍竹签所言孔子之言,让我感到大家浓浓的善意和人情。接下来一个半小时安排了满满的议程,从新建的国际访学公寓、本科2年级学生的教学、学术评估、到正在进行的名为EARS的大型研究课题。EARS是欧洲宗教与社会研究院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其功能是把宗教研究和实践的信息分享给社会各界和政府决策。

 

EARS, the European Academy on Religion and Society, is a European network of Departments and/or Faculties of Theology and/or Religious Studies. Its goal is to make academic knowledge in the domain of religion available to the society at large, being aware and convinced of the importance of such knowledge in our modern society.

更多信息可登陆这个链接

https://europeanacademyofreligionandsociety.com/what-is-ears/

 

当年成为VU访问学者的缘起是这样的:2012年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我参加了中国-荷兰英文论坛, 主题是“Religion and Social Cohesion 宗教与社会和谐” 。会议期间 Janse 教授在听了我“山西小院”的演讲后想邀请我去VU做访问学者。我跟他说在场有那么多比我资深的北大、人大、社科院教授学者,你请他们更好。他说他就欣赏我。看他坚定,我就又说我不是人大在编师资。他说也不在乎这个。这就感动了。昨天我们又谈到了体制内学者和独立学者各自的长短利弊。一个成熟、多元的社会应该有更多的独立学者。



更多游记请您关注2019欧洲秋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