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方博士“安住与沟通”群分享
2018-1-27
语音转录:朱士兰
各位群友,北京时间下午好。刚才我在静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浮现一些最近两天我们在实施微笑实证这个研究的一些情况。这个实证研究今天正式进入第三天,很令人鼓舞。大家都很踊跃,绝大部分群友都在自我观察、体验微笑这个现象,然后到群里去分享。非常有意思,也耐人寻味,令人鼓舞。我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感想,似乎对以前有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了答案。我想在这里分享,因为微笑实证体验就是从“安住与沟通”这个比较大的前提之下来开展的, 但我不会去涉及实证的具体细节。
开展出这么一个更加容易下手、容易操作的实证研究,大的理念还是在“安住与沟通”,没有跳出这个范围,所以回到这个大群来讨论是合情合理的。
你们可能已经听到了前几天我讲了这个实证研究的主要做法。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每位自愿报名的群友 (我们现在有37个人,32个是在国内的,5个是在美国的) 要求大家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钟,面对镜子微笑。微笑可以一次性连贯,也可以分三次,中间可以有间断休息一下。微笑的时候要看着自己,然后要感受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反应。身体的反应无非就是说哪个地方紧,哪个地方不太舒服,哪个地方有热、麻,我们将气机或能量的感受、心理感受、情绪感受和想法分享出来。看到自己的面部表情、自己的这张脸,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都分享出来。
很多人说自己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面对自己这么做过,都觉得这个是我自己吗?不太敢确认了,有的时候很欢喜,有的时候对自己的微笑觉得不到位,有点虚假。再修正一下,改正一下,感受一下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同时感受身体情绪以及有什么念头出来,这些是要练习的。所以不是一般的只是笑一笑就完事了。我们这个研究是有套路的,所以分这些观察的目标,然后到群里去分享,每天两次。
下一周(第二周)我们要用这个微笑的方式,跟社会上认识不认识的人在互相目光接触的霎那,主动微笑,然后看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是微笑、目光迅速转移挪开(回避),还是呆滞没有表情,还是其他的。这就是我们这个实证研究所做的简单的内容。这个微笑就是要慢慢地体验到自己安住在当下,在当下微笑。这也是跟自己沟通。
先跟自己沟通,安住在当下看着自己微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自己内在有什么样的身体心理反应。先跟自己沟通,然后再跟人家沟通,善意地沟通,微笑善意地沟通。所以,昨天我在那个实证小群里说,昨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感悟到,这个活动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安住与沟通,了解自己,与他人沟通,不仅仅是愉悦自己疗愈自己,将来与别人沟通,还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说,微笑的时候,是我们在训练善和美,来体会和表达善和美,来觉察自己的身心感受。具体什么地方的能量,舒服感和不舒服感,愉悦不愉悦,有什么念头。对微笑时候自己身体心理的现象如实地观察,就是求真,所以我说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训练真善美。从微笑开始,培养我们的真善美意识。这是一个小小的感悟,很有操作性,从自己做起。
我们很多人都在说,现在这个社会,当代社会,别太难为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要爱自己,要自我慈悲,要面对自己,不要逃避。而且,用心理学上的话,要跟自己连接。说了一大堆话,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真正的照着镜子,然后面对自己的相貌,自己的情绪活动、身体变化、念头的出现,有过这样的面对吗?有过这样的连接吗?从我们实验小群来说,很多人都说,从来没有干过这个事情。所谓的面对自己,以前都是在认知层面、在思想层面、情绪层面,但在形体直观的层面,很少有人去做。即使天天照镜子,尤其是女士们,天天照镜子,涂口红,敷面膜求美丽等等,从来没有过感觉自己微笑起来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受。所以我们把面对自己、连接自己与关爱自己落实到了更加直观的层面,我想这又是一个细化。
最后我讲一讲我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两天半,群里面大部分可能是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有一部分是对宗教灵修感兴趣,也有一部分是交叉的,两个都感兴趣,或者还有些人两个都不是太在行。因为大部分人我都认识,比较了解,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其实早就观察到了,但今天我在去食堂的路上,突然又有一个新的解读。有些宗教人士,尤其是比较虔诚的宗教人士,尤其是对心理学没有过多的了解或者不太愿意去深入了解的人,他们在观察、表达自己微笑时候的身体心理感受、念头的时候,是很苍白的。他们的表达很少,说的话是比较笼统的,对自己身心的具体感受是极少的,大家也可以注意看。这是我目前的观察,还没有足够的样本来证实这一点。这个现象假如得到印证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它:传统的宗教或灵修人士,对心理学不感兴趣的宗教人士,实际上他们对自己身心的关爱是缺少的,他们关爱的更多的是超越的东西,无论是哪个宗教。用佛教来说,是只关注出世间法,超越六道轮回这种完全灵性的东西讲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对自己身体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念头,能量怎么走,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什么愉悦,关注的很少乃至空白。虽然佛教的“四念处经”里有观身受、观感受、观意识、观法,但这是南传佛教。在中国的大乘佛教里边,据我所知,这样的练习极少。在我们微笑实证群里,几个宗教徒在谈自己在微笑时候有什么感受,她们谈的挺空洞,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的观察照顾的不周。当时我在去食堂里买菜的路上,突然想起来基督教神学里边把耶稣基督描写成一句话,叫做“Jesus Christ is fully human and fully divine”。说耶稣基督是全人全神(全然的人性、全然的神性),两者圆满皆容。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假如耶稣基督是全然的人性加上全然的神性,那么对于现在的基督徒或者现在的佛教徒,假如既要讲出世间法,也要讲世间法,要兼顾的话。她们如果对自己微笑没什么感触,显得很空洞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她们在对自己人性方面的关怀是缺乏的,但是他们对神性对佛性的关注是过多的,或者说是唯一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值得去探讨?这种现象也可能被超个人心理学家叫做灵性的回避,spiritual bypass,即把灵性的东西,神性佛性的东西,看作是生命的唯一的指南,甚至是全部。对于自己属世的,或者世间法包括自己个体的关怀、情感甚至是身体的关怀,淡化、缺乏甚至是完全淡忘了。那么这个标准谁来拿捏评判呢?谁有资格说这个人是灵性回避,借着灵修和宗教而疏忽淡化、没有去处理自己个体情绪、生理上的基本需求?谁来评判呢?谁有资格评判他是否是灵性逃避呢?普通心理学界的人恐怕没有资格去说,因为他们不懂出世间的属灵的这种体验。但是,宗教、灵修界的人士,或者最好是超个人心理学界的人士可以评估:你是不是太过度地追求灵性而疏忽了世间的人性?
我们鼓励大家两个都修,灵修、宗教和心理学所重视的个体层面的人性的需求,两个方面都兼顾,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我今天正好找到这个词,fully human,fully divine,世间需求和出世间需求都要照顾,或者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二、圆融。那么到底做的怎么样,我们通过微笑的体验和分享,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道道来,他究竟整合的怎么样,还是没怎么整合。
最后我回应一下这个问题:微笑体验是什么疗法?前天有人在群里说,好像是行为疗法吧。我现在觉得这个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疗法,目前是个“偏方”,但是将来或许有可能演变成一个疗法。具体来讲,微笑体验跟好几个疗法是相挂钩的。我前面讲过,从微笑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表情、念头、甚至有什么意向,所以我觉得它跟很多疗法有关系。比如讲那个躯体导向疗法Somatic Psychotherapy,或者是Peter Levine所讲的Somatic Experiencing躯体体验;微笑体验也跟聚焦疗法应该大有关系,大家要了解聚焦的话,focusing,简德林(Eugent T. Gendlin)讲的。我想微笑体验跟正念减压也有关系,我们专注在自己微笑的时候就是一个正念。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当下的感受,情绪的感受;我想也跟哈科米(Hakomi)有关系,哈科米也是跟正念、躯体导向整合起来的一个疗法,对当下的感受、念头。还有我去年秋到欧洲参加研讨会,学了一个在欧洲流行的叫Faxia Therapy,我还真头一次听说。据说在法国,在欧洲还挺流行的。这个疗法就是让你静下来之后感觉身体哪里又不舒服,哪里又堵塞,然后慢慢去柔和地通过肢体的运动,包括冥想,慢慢把它纾解开,也可以有人帮助按摩,这就是Faxia Therapy。我想微笑的时候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紧张的时候,也可以动一动,我们群里已经有学员讲,她就自己把手胳膊举起来,肩膀好像就松下来一些,活动几次,这就可以。通过微笑察觉自己身体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不通畅,然后做适当地调整,静下心来,安住下来调整。我还可以说微笑体验跟积极心理学也有关系,通过自己的微笑来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调整自己的身心。在过程中出现些情绪、哀伤、悲伤,也可以让它流露,然后,慢慢地建立起正向的情感来、接受自己。当然跟行为疗法也有关系,这是一种身心意的行为。
我就讲这些,也许等我们这个实验彻底做完后,可以跟大家做更多的总结。大家听完之后有什么想法,还是自己想练一练,可以回家去练。是有益而无害的简单容易操作的一个偏方吧。谢谢大家收听。希望你能够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去体验看看。利己也利他,甚至可以利益社会、改变风气,使我们传统的沟通方式、行为模式,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一些友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