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修习安住之道——公益“禅坐共修”讲话之一

时间:2016-01-19 点击率:

   

主讲:朱彩方

初期整理:胡亦筠

共修地点:北京畅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2015920日上午

 

    修习安住之道有赖于禅修的实践,锤炼沟通之术主要是心理学的技巧。

禅修侧重向内、当下的觉知和用功。禅宗更高超以至于现在的人很少能接上招儿。禅宗的公案,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它非常高超,已经不是三级跳了,有可能是“十级跳”,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门”,没有铺垫,跳过了很多环节。所以我们也许会认为它是接不上地气的。它是心法,你要是理解的了说明你悟性高,你要是理解不了当然还有很多的“方便”。学禅是有很多“方便”的,但如果师父跟你慢条斯理的讲,Ta或许被说成是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禅,尤其是宗门禅不会跟你讲理性的东西。禅宗的特色是体会临在,活在当下,安住当下,随遇而安。如果说禅在心灵深层直觉沟通方面独具一格、灵光闪耀,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如临济四料简、四宾主等),那么,它在以理性为主的当代社会沟通中大有“方便”调整的空间。因此,把现代心理学的沟通艺术整合到禅修的生活中去或许是个让禅在当代中国社会更容易落地的一个途径。

当然,有些人说Ta不需要心理学,禅修、佛教或其他任何一个宗教就足够Ta应对生活的磨难。这没问题,只要ta自己觉得生活的还挺好,自己感觉挺好,跟家庭关系挺好,工作上跟同事、职员的关系都挺好,那为什么还要学心理学?甚至为什么要学禅学?都不需要学。你要是觉得还真的有一些问题,个人也好,人际交往也好,职场也好,那我们可以讨论。

 我余生的工作就着力落实这两句话: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修禅是道,沟通是术。沟通之“术”,既是“艺术”,又是“技术”。

今天的基本流程是我先讲一下具体的坐禅的方法,基本的方法,即止观,然后再静坐一会儿,最后分享、互动、反馈。

我们不像寺庙那样坐禅一次至少坐4050分钟,那个对初学者太长了,所以我们今天只坐20分钟,以后再慢慢加长。因为有些人坐不住,那我不能把他按在那里坐着时间太长。

讲坐禅方法之前简单讲两句禅修的意义。坐禅有什么意义呢?有些禅人可能会说“没意义”或者无话可讲。因为你要是求意义,或者说“有意义”,你就“分别”了。Ta是从那种最高境界(不二、无分别心)来讲的。禅修是修禅,即练习静虑、觉知和安住。如果说禅修是技术的训练,那么禅宗则把这些训练扩到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成为生活的本身。禅沿用佛教的“未分别智”或“根本智”一说,即没有分别的智慧,那是圆满的、合一的境界。超个人心理学也探索这种神秘的、合一的境界,万物与我同体,“天地人合一”的状态。这个词大家不陌生,但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很多人没有品尝到过,有些人感受过,有些人窥探过,有些人经常有。那个境界里面是不能讲的,你一讲就错,所谓“说似一物即不中”,一讲就局限犹如盲人摸象。但你要是见了性,体会了根本智,便可以广长舌,说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现象而不离心体。

所以,你有那种合一、无分别的体验很好,恭喜你,也许你还觉得很神秘不知道怎么用。“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从合一、无分别境界出来了之后你还是可以进行大量的“分别”,没有问题。你没有到那种合一境界,那你理所当然的在分别,这是世俗教育的基本功能。世俗教育从1-2岁开始就教我们分别,所以我们许多人一辈子只知道分别,不知道合一。经历了无分别的境界之后,你照样可以自由的,更加自如的来分别,这个时候的分别叫做“后得智”。一个叫“根本智”或“未分别智”,一个叫“厚德智”。“未分别智”就是“合一”的境界,没有“分别”,完全是一种极其精明、浑然的精神状态,但是你“出定”了,你就要“分别”了。这时你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修开始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常人常态的意识情况。然后你坐禅坐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见山非山,见水非水”,你身心一体,与天地万物合一了,没有分别了,哪还知道这是什么,更谈不上是山还是水了,连说出“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这样的话就太分别、太啰嗦了。然后经过这个“高峰”体验之后,出定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只不过你知道,你走过来了,为了方便,你还要运用这个世间的常态,这个路子,跟大家去交流。你可以更顺畅的去“分别”,你可以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技术来“分别”,你分别得越细,那你的助人工具越多。比如,你的职业是做正骨,你的技术越精致,那么你的职业工作就会做的越好。当你不需要分别的时候你就不分别了,戛然而止,浑然一体;或者说我在分别的同时,我还可以察觉或守着我不分别的本体。

所以坐禅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或者说没有。都对。就看你怎么看了。从世俗谛方便的角度来说意义有很多。首先,禅修可使我们焦虑的程度降低。为什么可以使我焦虑的程度降低呢?因为坐禅时我们关注当下的呼吸,不关注明天客户来会跟我谈什么话;不关注明天病情会不会恶化,不关注明天那个图书的老板、读者来会挑什么刺。这些我都不关心了。只关注当下,呼吸、觉知。当下世间只有呼吸这事,哪里还会有这么多焦虑呢?今天上午这两小时,假如你真正的放下了其他的事情,手机关掉了,跟家里人说好了,没有人打扰你,你就可以安心,你就可以安住了。这还不够。安住坐在蒲团上?这还不够。听朱彩方讲?不够。当然那也是一种安住了,只不过心向外的身体安住,你的注意力跑到外面去了,还不够。真的安住一定是要安住在你自己的身心上面。究竟安住在哪里最好?留着慢慢讲这个。

什么是禅?禅是“思维修”,坐禅就是“坐着修思维”。禅这个词是印度梵文“Dhyāna”的音译(禅是禅那的略称),汉语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安静的过虑自己的思绪,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如果你安住在自己的身心上面,你随时就可能合一,你的身心就俱在了,不分离了。这是最好、最和谐了,是你最大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你经常安住在身心,守着自己,你可能就会活得更加从容一点,踏实一点,你才有更好的注意力,更好的智慧来应对人际交往、职场压力等等世间的纷纭以及终极的关怀。这就是坐禅的意义。

坐禅有还有很多意义或功能。坐禅还能让你的腰椎挺直起来,这个各位可以自己观察。等你坐的很静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腰椎真的能挺起了,就像你看那些佛、菩萨的雕塑那样,坐的那么端详。人体内有自己的能量,当你坐得正、心静的时候,脊椎自己就会被流动的能量充直起来。你现在直不起来,没关系,能直多少就直多少,等你心静、能量流动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直起来了。

现在西方对禅修的研究非常多,最流行的一种叫叫“正念”禅修。去年2月份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时代》周刊杂志都刊登了介绍正念禅修的封面文章。近10-20年间正念禅念在西方的流行可谓如日中天,用到企业里面去,用到领导力里面去,当然最先是用到身心的疗愈上面。这些都是禅修的意义或功能。让你觉知,觉知自己也觉知人家,有这样一个气场,希望影响自己也影响其他人,但首先要自己体验。“自觉觉他”,先要自觉自利。你自利了,对自己有了一点点用处和帮助。有用处,然后你自己有了觉悟,还可以“自渡渡他”。

前面简要讲了禅修的意义,我们再来讲一讲禅修的方法。方法我现在就聚焦两个最基本的方法。一个叫“止”,一个叫“观”,巴利语叫“samatha”和“vipassanà”。止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停止在一个点上,停止在一个对象上面,比如停止在你的呼吸上面。有人用英文“stopping”来翻译“止”,我喜欢用“stabilizing”,稳定,或“concentrating”,集中、安止。“观”是“观看”的“观”。你去观看一个对象或意向或思绪,它来来往往,穿梭。你就好比搬个小马扎,坐在马路边上,看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是䏻观的你光看不参与。有的时候你止却止不住,那你就观。如果心太乱,那你就止。止不住,那你就观,止观经常交替使用。

等一会我们体验的时候你也许就会发现你脑子里的东西真的止不住,那没关系,我们就观它。观看脑子里出现什么念头、什么情绪、身体会有什么反应。你要非常“清淡”地观看,非常温和的观看,非常中性不评判地来观看。不跟它分析、不跟它参与、不跟它讨论,就如实的看着。看它怎么来,怎么走,来来往往。因为我们经历的很多东西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压抑了,或者以前很多未完成的、未尽的事业,都会潜伏在那里,从潜意识里面冒出来,从地底下一个很大的仓库(阿赖耶识,藏室)里冒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仓库,就像地下室,地下车库存几千辆车一样。它总会冒出来,你静下来之后,没有人管它了,没有理性管它了,没有道德谴责它了,没有约束它的警察了,它就会跑出来。好的、坏的、喜的、乐的都会跑出来。它需要出来溜溜弯儿,你就让它出来,然后看着它就行了。这是一个宣泄、释放的过程。也许你的情绪也出来了,没关系,只要你还能坐得下来,你就接着看。你实在坐不下来了,你情绪太大了,或者是看到自己的东西太强烈了,你就睁开眼睛,不要做了,歇会儿再说。

所以“止”和“观”是所有禅修的基本方法。我们现在就来做。大家能盘腿就盘腿,单盘、双盘都可以,实在盘不了腿就散盘。总的来说你要坐平,坐得舒服、稳当就行。“安住”首先要身体稳当、平衡。实在不行我们那边还有小马扎,最好膝盖和臀部在一个平面上,左右晃晃稳当就行。用小毯子裹起来,也是增加稳定性,这叫“调身”。当然调身还包括饮食和睡眠等,不能吃太多也不能饿着,太困时也不宜坐禅。把灯光避掉一些,有一点光线,但也不要太强、也不要太黑暗,这样最好。所以有些人在阳光明媚的大庭广众之下坐禅并不是很合适的。“调身”后还有“调息”,“调心”。

调息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止观”呼吸的过程上面,止---观。你也许在不断的止观交替之中,停一会儿,一会儿念头又跑掉了。你就来来往往的看着它。我们今天练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关注呼吸时候小腹的感受。不要直不拉挺的像钉钉子一样关注,要若有若无的关注呼吸。三分之一左右的注意力,关注在呼吸,呼吸时的小腹感受。尽量安下心来体会,你呼吸的时候小腹有什么感受。

用鼻子呼吸、肺呼吸都比较浅,只有你用小腹呼吸、腹式呼吸了,你的呼吸才比较深。你才有可能让焦虑程度降低。因为你的气往下沉了。有些人你一听ta说话就知道ta的呼吸很浅,因为他没有打通那个脉轮或气道。而有些歌唱家或者修行很好的人说话你听起来好像有共振,声如洪钟、浑然一体,那就知道了ta是有功夫的或者是与生俱来,或者是有修炼。因为ta一说话的时候不是用嗓子说话,呼吸的时候也不是用鼻子呼吸,ta是用全身。这一下子做不到那先从丹田开始,也就是先用腹式呼吸,慢慢的你就养成了“意守丹田”。只不过我们不需要太关注,呼吸时主要的注意力关注它。剩下的注意力你可以去关注你全身心有什么感受,你关注它就可以了,不要去跟他搭碴儿。等我们出定的时候再去搭碴儿、做咨询和探索。还有的那些注意力可以用来听外面周围的声音。但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比较温柔、清淡的关注在小腹的起伏、感受上,做这个观察。总之,静下心来、放松、自然呼吸就可以了。

我们先深呼吸三次,然后就开始关注呼吸的时候小腹的感受。戴眼镜的可以摘下来,减少一点压力。

20分钟后。

缓缓睁开眼睛,缓缓把腿搬下来。因为这是从一种非常态的意识状态回到常态的意识。你可以搓搓手、擦擦脸或者给自己按摩一下,回到常态意识要有一个过渡,不要马上去打电话、去跑步。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

每人一张纸、几支你喜欢颜色的笔,用5分钟的时间,把你刚才坐禅的20分钟里面印象深刻的东西表达一下。可以写,也可以画,不需要写的有逻辑,那些感受、念头、意像都可以表达。

10分钟后。

因为时间有限,不能深入的沟通讨论了,待下次再续。我们有一个12/12周的禅修与心理整合成长小组,在那里可以深入的讨论这些。坐禅安住很好,但是沟通恐怕还得适当学心理学这一套。禅师会跟你讲一些坐姿,腿为什么疼,也许跟你讲“小参”和“业报”。但我认为禅修在沟通方面还是有很多改善空间的。通过沟通来改善潜意识的、深度的、未解决的名奇妙问题。也许禅师也有很好的方法,但也许心理学会有很多更新鲜的、更符合现代人的方法和技术。我们既要非理性又要理性的、感情的、躯体的感受、又要灵性层面的东西。心理学的方法能也许能提供更多的工具来提高沟通的效果。就此话题,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