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分享集锦.2

时间:2020-12-01 点击率:


 

卡尔·罗杰斯的《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与专家点评》是安通模式师资课程班的第五本必读书。师资班的学员在朱彩方博士的指导下共读此书,并在zoom线上累计讨论了4次共8个小时。以下是部分学员的读后感,与您分享。

 

 

1

 

从技术到艺术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

房芬芬

 

《罗杰斯心理治疗》集结了罗杰斯的十个经典案例,时间跨度从1940年代直到罗杰斯去世的1980年代。这部案例集先是简述了罗杰斯临床治疗的主要技术,接下来则依次呈现了十个真实案例的逐字记录,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其他著名治疗师的点评。这些参与评论的治疗师,来自不同流派,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评论部分非常精彩,有赞叹亦有批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多重视角的碰撞,带给我不少启发。


这十个案例,有学界公认的成功个案,也有连罗杰斯自己都不甚满意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及点评,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罗杰斯的治疗艺术。技艺总是要通过人来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治疗师,先要成为一个人,罗杰斯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头顶着大师光环的罗杰斯,并不完美。罗杰斯的好友及同事,也是书中西尔维亚个案的点评者奥哈拉(Maureen O’Hara)指出,罗杰斯属于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所属社会阶层的偏见,这种偏见,也体现在与西尔维亚的治疗中。西尔维亚是罗杰斯在1976年的一次讲习班上的观摩个案。她是一名三十几岁的女性,因对黑人男性的迷恋引发了内心冲突。奥哈拉表达了对罗杰斯的欣赏和尊敬,肯定了治疗的有效性;但同时,她也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指出,西尔维亚的困境,植根于她所内化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她的真实需要之间的冲突,而不仅仅是她的个人经历造成的。罗杰斯忽略了这一点,这阻碍了西尔维亚进一步获得心灵自由。当时的北美社会,依然盛行着男性中心主义和种族偏见,来访者中心疗法,也主要是由北美中产阶级白人男性所创立。奥哈拉在评论中这样叙述:“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无论以人为中心疗法给来访者心灵的解放带来多么大的希望,这种疗法在一些方面起着另一种作用,即维护、维持和保护欧洲中心主义的、父权制的、信奉犹太教-基督教共有教义的社会的作用。”(P.325)这一点让我初感遗憾,随后又感到宽慰。即便是在这样的局限中,罗杰斯也把人本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正如奥哈拉所言:“罗杰斯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人,与他同时代、同一阶层大多数男性相比,他的思维方式非常灵活。假如他不是这样一个非凡的人,人们也许会更早、更清楚地看到他的偏见所在。假如罗杰斯不是这样一位出色的治疗师,人们也许会更加清楚地看到来访者中心疗法在结构上和理论上的局限性。”(P.340)
光环消散,随之呈现的,是一个更加丰满、充满人性的罗杰斯。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具体对话,不难挑出罗杰斯某些回应中的可商榷之处,但放眼整个治疗过程,又很容易感受到罗杰斯始终如一的,对来访者深深的接纳、尊重和关怀。罗杰斯并非一成不变地严格遵守人本主义当事人中心非指导的技术准则,他的治疗开放灵活而充满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回应,罗杰斯作为一个人,总是“在那里”。由此看来,并不存在某种对所有来访,在所有情境中都适用的治疗技术。所有的技术,都只是工具,工具用的好不好,还要看治疗师个人的修为和造化。心理治疗是技术,更是艺术,治疗师需要像手艺人那样,日复一日,刻意练习,精雕细琢。只有如此,手中的工具才能越用越灵活,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帮助来访。正如庖丁解牛,不拘泥于技术,而尊于道,出神入化,游刃有余。

 

罗杰斯的真诚,也体现在这本案例集里。在他之前,没有人曾这样坦诚地把自己的治疗过程公开,接受所有学派的评论。罗杰斯的真诚,是对来访,更是对自己。或许,他也深知自己是有局限的,敞开则是超越局限的一种方式。即便会遭遇很多批判,罗杰斯仍选择开放,这需要对自己深深地接纳,这也需要非凡的勇气。

 

 

 

 

 

2

品读经典,伴我成长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读后感

 

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回来放在我书柜中的,我都忘记啦。这本书应该是我以前有读过,因为我发现一直到最后一个案例评论中,都偶尔有我以前用黑色笔或红色笔勾画的痕迹。黑色笔迹相对还保留比较清晰,红色水笔的痕迹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化的若有若无啦。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的印象中也变得若无痕迹了。只记得早期刚学习心理学时,读过罗杰斯的几本作品,罗杰斯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高达完美遥不可及的:他的真诚和内外一致的人格让我钦佩和追随;他在咨询中温暖关怀、专注临在是我想要不断靠近的境界;他对当事人深度的共情、灵动的反应是我向往和想要拥有的功力。


正是我对罗杰斯的崇拜,在这次安通师资班有机会一起读这本书时,我甚感欣喜。我希望能够放空自己,用一种全新而无知的状态来读。在刚开始时,在读第一个个案《洛蕾塔个案》时,我很流畅的一口气读下来,对罗杰斯在咨询中安稳的、温暖的陪伴,全身心的倾听,真诚的共情和澄清,以及对洛蕾塔异常感受的尊重,都让我感到感动和敬佩。这让我对案例后面其他专家的点评有抵触之心,我感到一个整体的咨询被肢解的支离破碎,被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挑剔着,这让我不舒服。有种只想读个案记录,不想读点评的感觉。当我把自己的这种感觉在读书会共同分享时表达出来后,其他同学和朱老师的分享,让我逐渐看到自己一种不成部分,我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越来越少的干扰到我对书中各家各派点评的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罗杰斯的敬佩又多了一层:能够把自己的咨询过程拿出来接受各家各派的点评,这又体现出罗杰斯是多么真诚、开放、勇敢、自信、虚怀若谷、敬业┈┈这种敬佩不再是那种对完美无缺的的崇拜,而是更多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专业上的欣赏赞叹。我想,这可能算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个成长吧。


因为自己持续的在参加着网络小组的咨询练习,每次的咨询练习也类似罗杰斯个案中的公开咨询情景。所以对罗杰斯那些在培训班中公开咨询的案例会有更多点的理解,比如在场的其他人对咨询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受特定咨询时间的限制。在一次面询中当事人可能展露出来可待深入探讨的点比较多,在有限的咨询时间内,咨询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关注和展开。点评中就呈现出不同流派的专家关注的点不同,这让我产生一个疑问:当事人问题深入的点或者方向,如何确定呢?谁说了算呢?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回答显然是当事人说了算,顺当事人关注点的流动而下。但同时我也发现,在实际的咨询中,咨询师的理论取向、咨询技术的熟练顺手、咨询师的咨询经验、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经验及成长中的盲点。。。。。也即,咨询师的个人场域对咨询中深入的部分选择是又影响的。书中九个个案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从1946年到1986年,时间跨度40年。从这几个个案的一管之窥中,我感受到罗杰斯一以贯之的对来访者的真诚和尊重倾听、临在共情,也感受到了罗杰斯由早期秉承非指导,到后期咨询中体现出的灵动和不拘一格、得心应手的运用多种技术,解开了我多年对当事人中心就要非指导的拧巴认知。现在我认为,咨询师在咨询中一切技术的运用,都以在当下咨询中觉察到对当事人身心灵成长最有助益为出发点。


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各个精彩的个案也提不出新鲜的评论,就浅浅的谈这些自己的感受吧。当然,这些个案记录是宝藏,可品可点的地方非常多,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品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也相信自己再成长一段时间后,再读此书,一定又会有新的感受和感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撰文:房芬芬 任娜

图文编辑: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