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整合心理学》读后感分享集锦

时间:2020-04-16 点击率:

                      


pic from Molly Hahn 

肯·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是安通模式师资课程班的第一本必读书。师资班的学员在朱彩方博士的指导下共读此书,并在zoom线上累计讨论了4次8个小时。以下是部分学员的读后感,得许可后集结在此与您分享。

 


1

整合心理学框架下心理治疗图景

徐丽静


整合心理学接纳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的不朽智慧,是全层次和全象限的: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的层次;我(个体-意向)、我们(团体-文化)它(个体-科学)和它们(集体-社会、环境)四象限。 

 

整合心理学提供的这个系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各个心理学流派的使用阶段和如何在不同支点上工作。心理学里典型的疗法,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超个人疗法,所有这些层次的疗法中存在着共同的主线:觉知本身就是治疗。每个治疗流派都试图采用自己的方式、让意识面对(或重新面对)以前被异化的、变形的、扭曲的、忽略的体验。一是通过充分地感受这些体验,自我能真正地接纳它们,从而不再执着于它们。二是将它们视为客体,从而与它们区分开来,实现超越,然后以更包容、慈悲的态度将它们整合起来。 心理治疗的催化剂就是让自我觉知、关注那个正在被否定、扭曲的、忽略的体验领域。当那个领域进入(或重新进入)意识中,它就能汇入不断前进的发展之流。而不是仍然落在后面,陷入被扭曲或异化的死结之中,并呈现出痛苦的症状,再次表明它的被囚。被异化的体验仍然是意识中的胶着点和病灶,是分裂和缺失的。病变的类型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裂发生时所处的层次。 整合式实践总体观念,在自我、文化和自然中锻炼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即尽力锻炼“我”、“我们”、“它”“它们”领域的所有方面。从每个类别中挑选一个基本练习方式,然后加以练习,练习的类别越多,就越有效(因为它们作为你生命的不同侧面,彼此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要勤奋地练习,并协调整体的努力,以便展现出身心灵的各种潜能。 回观自己,局限于左上象限,本着“独善其身”,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以后要更多地“有为”,与左下象限(我们),和右侧的象限(它、它们)更多的沟通和协作。练习安住,与自我充分地沟通之后,并把自己沟通进文化、科学与社会。


  pic from Molly Hahn 

 

 

 

2

 

意义建构与自我整合

余倩

 

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欣喜若狂,第二次读似乎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豁然之感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已经将书中的思想吸纳进来了自己的思维构架中,而再遇旧相识,微微一笑便可表尽情意。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感在第二次读的过程中已随笔写了下来,当我打算将其附录于文后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传达新想法的空间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依旧是它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反省,因为我亲身经历着肯威尔伯所批判的一切,同时也在努力践行他所指的出路。只是,我没能幸运地得其指点,现实教导且引领着我。若真要指出一位领路人的话,也许是讲解《红楼梦》的欧丽娟老师,她的话语“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刻提点警醒着我。而真正走出校园后,现实确实成为一面最诚实的镜子,它将我身上掩藏在深处或者被过往自己视而不见的缺点映照出来,如那些大发脾气展露自己无能的时刻,或者缩在被窝里痛哭流涕的夜晚。

 

我不知道“成为更好的自己”最终能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也不知道怎样算是“更好”,究竟尽头与标准可在哪里寻到,又何以证明它们是可以信赖的?这句如此没有标准如此模棱的话依托着怎样的力量成为一个人的最终依托呢?我真的不知道。可是现实的经历或者脑海中的某个我总会告诉我说“你错了,你不够好,你有点糟糕”。这些话语不断赋予着我前行的动力。我也许可以深究这些话语背后的正当性,然后将它们解构为所谓的社会建构、文化建构,再将自己放置于思考的顶峰洋洋得意而又瑟瑟发抖。可是,再之后呢?

 

这条成为更好自己的道路也许便是传统长青哲学所发现的灵性成长之路,也许只是一条世俗成就之路,但我很清楚的是这是我挣扎过后的选择,而对于所有的选择我没有后悔的资格,因为我还记得我曾经那样心动于古代文人的浩然之气,也曾如此感动着佛陀的精深觉知与宏伟心愿。

 

附录:(一边读书一边摘录时所记)

第三章的思考笔记:以生物学的视野观照人类的文化演变史,同时也可以此为标尺来度量个人的发展史。依照此种理论,中国整体的意识发展状态处于人本主义-进取的(理性的-自我的)。反观自我的成长历史,在大学的时候,由书本的引领,我的意识层次进入到相对主义的(早期统观逻辑的)阶段,并对灵性阶段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渴求,因而,以主动或貌似被动的方式参与了一些宗教的活动,例如基督教的团契活动,佛教的参学活动,但是自己在“个人主义的-进取”阶段的发展是不充分的,是有欠缺的,因而当我步入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时,我遭遇到了现实残酷的考验。也许是出于应对现实危机的本能,我的意识变得很是实际,不再迷茫于相对主义的无所依傍中,也不再纠结于宗教真理孰是孰非的艰难抉择中,就只是考虑如何更好地界定好自我的边界,如何谋划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涉及生存或说更好生存的问题。这些阶段是否是必经的,是否可以跳过呢?朱老师对此问题做了回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暂时的跳过是假性的超越,时机成熟时还得回头补缺。就我自身的成长经历而言,我很是认同这一观点。

 

  第十三章的思考笔记:肯威尔伯在此隐隐指出了后现代在纠正现代性平地谬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纠枉过正的问题。现代性在分化的基础上走向分裂,并且用科学来衡量统辖一切,将一切的维度(象限)化为唯一的“它”维度(象限),使得世界的整个深度被挤压为平地。而后现代将诠释引入其中,以诠释的方式重新赋予了其他维度正当而合法的权益,将被压缩的扁平重新拉伸拓展,将彼时的一面重构为此时的多面,并且赋予了每个面不被压缩与划归的地位。但是,在重构多重面向的同时,重构的原则---诠释成为了最大的面向,于是诠释本身作为后现代的逻辑在释放宇宙深度的同时,也消解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客观性原则。整合的无视角(integral aperspectival)变成了无视角的疯狂(perspectival madness)。

 

语言在现代与前现代的语境中大多被认定是一个客观的工具。我们可用它来描述衡量评定这个世界。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语言本身受到了最集中最严苛的关注与审视。原来,语言在描述衡量的过程中,绝对不是毫不偏袒,全无私心的。它作为一个工具,因使用者的差异呈现出迥异的形象。因而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直接参与我们构建外在宇宙,并在与外在宇宙的互动中呈现出多彩纷呈的样态。

 


 

 pic from Molly Hahn 


3

 

整合的心灵探险地图

Jane


读完肯·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掩卷之际,深深为能读到这本书而感恩。如作者所言,“其中大约讨论了东西方古往今来的200名理论家,……本书的图表大约概括了其中的100个系统。”(p.8)我感叹作者的治学之严谨、修习之精进。


阅读本书,跟随肯·威尔伯先生进行了一次纵览古今、横贯东西的人类意识进化探索之旅,一副宏大的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作者引领着我们在人类意识进化历史长河中采撷璀璨的宝石,宇宙中永远流动着的爱或“创造中的灵性”也在我心底流过。


本书整理归纳了科学心理学、意识、心理治疗、灵性和哲学领域的精粹,勾勒出整合心理学的轮廓,整合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那些不朽的智慧,尝试绘制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在作者开放性的探讨中,我第一次从宏观角度理解了科学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和灵修等的研究发展。此前,我一直对现代心理治疗心怀疑问,肯·威尔伯先生指出“在众多异常丰富的、多侧面的意识现象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往往只了解了其中某个方面……当我们接触到意识系列的较高领域之时,正统的西方心理学研究便开始毫无用武之地了,我们必须越来越多地向世界各地的伟大贤哲和冥修者们汲取智慧。”(p.1)——从作者的阐释中明白了自己的疑问来源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通过整合和超个人疗法全面关注前额自我、灵魂和灵性,我们的身心灵才可能通向真正的自在和圆满。


作者指出“如果治疗师不密切关注并激发前额自我线的发展,而仅仅激发变异状态,就会导致被治疗者无法持久地将更高和更低领域整合成全面的现实。……当灵性在粗重、精微和自性世界中闪耀出光芒的时候,所有这些发展阶段都是它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有这三个领域都能够同时存在,而最高的发展仅仅是将它们完美地整合起来,同等重视灵性的每个声音,让它们成为灵性在世界上的大合唱。”(pp.153-154)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通灵”、“灵性”、“高峰体验”等等的概念不再是此前的混沌和神秘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关于灵性,作者根据前人研究,列出了5种截然不同的定义,让我更加开放地看待“灵性”并保持好奇继续探索。同时,作者也探讨了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与灵性相关的问题:1、是否存在童年灵性?2、是否必须完成心理学发展,才能开始灵性发展?3、过往时代是否显得更有“灵性”?


关于过往时代对否显得更有灵性,作者提出如下观点:一是尽管某些过往时代似乎显得“很有灵性”,但它们最常见的模式其实是前形式的,而非后形式的,只有极为罕见的萨满巫师、圣人和智者实际上净化到了通灵、精微或自性等更高阶段。二是任何个体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任何阶段,都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发展到更高领域。三是这些深具灵性的阶段(通灵、精微或自性的)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未来,而非过去。那些先驱者揭示了我们真实自性的最深层次,他们建立了未来的目标,人类的主流正在缓慢地向这一目标迈进。而且这一目标也非僵化的,而是个体内在的潜能。这些论述,让我看见了个人整合修行实践乃至人类整体意识进化的曙光。


·威尔伯先生关于“灵性实践的重要性”的探讨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于冥修实践的信心。在西方社会里,肯·威尔伯先生被认为是身兼传统学问僧与实修僧双重身份的精英。他认为,真正的灵性必须加以实践,直接体验到鲜活的实相,让这种实相在个体的心灵和意识中直接地、密切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勤奋的、真诚的、持久的灵性实践中加以强化。他的建议是进行各种类型的“整合式转变实践”,在他的另一本著述《生活就像练习》中详细阐述了整合实践练习的方式。他认为认知发展(例如统观逻辑、网络思维)是道德发展、自我发展、灵性发展等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系统理论和生命网络理论等等通常没有转变意识,因为在微妙还原论的束缚之下,它们没有充分地关注意识发展的内在阶段,而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内在实践,只有通过持久的内在实践,才能实现更高的、更完整的意识阶段。


作者在强调灵性实践重要性时还提到“生态危机”的例子。作为环保工作者,在这点上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和共鸣。他指出,盖亚(地球)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污染、有毒物质排放、臭氧消耗等等,而是没有很多人发展到后习俗的、世界中心的、全球的意识层次,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自觉地关注全球公共领域。面对生态危机,首要的矫正方法不是了解到盖亚是个生命网络(不管这有多么正确),而是找到方法来促进个体内在成长的众多艰难转变。这也是我在从事多年环保工作后对内在成长产生浓厚兴趣并坚持学习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如作者多次在文中提及的“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人们着手进行讨论,而不是结束讨论,是抛砖引玉,而不是盖棺定论。”(p.231)——希望自己带着对先哲们的致敬,开放、好奇地投入个人内在实践探索之旅。

 

 

 pic from Molly Hahn 

 


4

 

整合心理学的核心

kaylin 

 

整合心理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两个模型。一是存有巨巢,还有就是全象限全层次。这两个十分简洁的模型高度概括,将从古到今的心理学理论一网打尽。 

 

存有巨巢作为一个前现代的模型,完美地解释了人从出生到心理成熟到灵性的发展层次。但作为前现代的产物,它没有能将道德、艺术、科学分开。全象限全层次则吸纳了前现代及现代各自的优点,既体现了各类学科的发展与层次,又体现了各类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 

 

从全象限全层次的视角里,个体的外在与内在,整体的外在与内在都是一一对应相互关联的。他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和整体的状态与发展。 

 

建立全象限全层次的视角有助于从一个统观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个体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由来,并很好地整合不同的疗法去针对性地解决由不同象限不同层次造成的问题。 

 

灵性考古学中利用全象限全层次这个整合模型去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受阻所引起的可能的心理问题,并对应了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样的视角没有让各个心理学流派和治疗方法孤立存在,而让每一种流派和疗法都在一个宏观的模型中找到了各自合理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合心理学为心理学本身创造了一种共存、接纳、和谐的状态。 

 

整合心理学里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一点,就是它始终相信人类灵性的光辉是每个人内在存在的。灵性的光辉能够指引每个人接触到光明。 

 

心理咨询实际上都在唤醒咨询者内在的灵性。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全象限全层次,人类问题的终极答案在于我们是否具备视宇宙为一体,接纳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并心怀慈悲。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是造成个体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原因,也是造成社会和全人类各种问题的原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个体和人类的问题,实际上需要推动人类看见发展的终极层次——灵性——具备宇宙观。

 

撰文:徐丽静, 余倩,Jane,Kaylin

图文编辑: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