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公益活动 >>  系列讲座

马信诚《认知疗法》课堂实录

时间:2018-03-15 点击率:

 本文根据马信诚老师在 2018年3月3日晚 明向文化 “安住与沟通”微信群里的讲课录音稿编辑成文,感谢录入者颜丽云 ,感谢马信诚老师编辑校正。


马信诚 

心理学碩士,
澳洲注册心理师,
认可临床心理师,
认可教育及成长心理师,
认可督导师.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正会员,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教育及成长心理学专科学院院士,
澳洲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师協会会员

曾任职
青少年工作者
家庭暴力受害者咨询师
心理咨询电话热線服务  项目统筹及督寻
澳洲前中央联接处(现人道服务祁)心理师
澳洲悉尼大学心理系-赌博研究所  心理咨询师
澳洲悉尼大学-大脑与心灵研究所 驻特伯雷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师
澳洲专上学院  心理咨询师
奥本医院  心臟复康科 心理师
专业心理师培训学院  督导师
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悉尼內西区地方医疗机构心理学服务  服务项目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现主要从事私人执业, 
並兼职澳洲新州跨文化精神卫生中心临床顧问及照顾者支援服务统筹
面询时间24000小时以上

心理学推广工作:
2ac及2CR澳洲华人电台医疗普及节目心理学专题受访嘉宾
澳洲翡翠互动电视时事节目众坊街抑鬱症专辑受访嘉宾
澳洲翡翠互动电视心理健康系列節目Reboot Your Heart 专业题目策劃及受访嘉宾
SBS 粵语及普通话电台心理学专题受访嘉宾



      今天我希望有时间讲四个部分,就是大纲四个知识点。首先谈谈认知行为疗法是什么?谈谈他的基本架构内容如何学习?要点在哪里?如果有时间,再探讨一下它兴起的缘由。

       

     我知道有一部分的群友是修行的前辈。我想较细节的专业操作,我今天先略过,从总体的大意上去讲。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切入点。因为认知行为疗法,其实它的讯息非常非常的多。网上随便搜都可以搜到很多,一点都不缺这个细节。但是有时候反而是细节太多了,对于没有系统学习的朋友来讲,可能不一定能够总体把关这一套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第一个部分是行为的部分。

     行为疗法或者行为部分的第一层的含义吧,就是尽可能不先入为主,尽可能去看客观的事实。

 

      这个客观的事实。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的主观感受。但是不能猜,必须要有迹象看到。

譬如说皱眉头了,你给他一个榴莲,他一下就皱眉头,捂着鼻子,这些动作是可以去客观观察的。

       如果感兴趣的朋友甚至可以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去看。这个跟精神分析有点渊源,不过今天可能我就不很细的去开展讲话这个部分了。

 

       但是大家先这样去理解。行为很关键的部分就尽可能我们不用既定的理论,不先入为主,先看看客观上发生什么事。

 

     因为从心里治疗的发展史上看。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有很多理论,描述人的很多心理过程。有很多的东西理论上推出来似乎是应该有的,但这些东西也很难去证明。

 

      或者你学过,可能你觉得有,很坚信。但对一个完全没接触过这门学问的人,他可能觉得一点都没有。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要在社会上应用的学问学科,是有一定问题的,或者很容易出现某些问题的。

 

       所以行为学派,他们第一个希望做的就是,虽然探究人的心理,但是这个探究的东西是可以比较客观,可让不同的人去有一个相同的事实去对话,去研究。不然的话,就会流入各说各话,大家可能讲的都不是在同一个点上。

       第二个行为流派的观点是,行为出现都可能有原因的。人内心的想法和讲话,都可能是有原因的。在行为学派里面,有些事我们是主观上意识到某些规律的。有一些我们是不由自主的。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条件反射,大家都已经很耳熟能详了,条件反射就是行为学派当年的一个术语。有两个专业的词去(描述)。一个叫操控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左右我们的行为,主要有利与弊,或者奖赏与惩罚conditioning。这些因素可以预测,或者去调控一个人的行为,这是我们主观上比较能感知到。比如说你每次见我都揍我一顿,我就不跟你做见面做朋友了。所以这个既有我内心(主观意识)的部分,也有外部条件的部分。

     不由自主条件反射,叫经典的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最初是一个俄罗斯生物学家,他在测试一些狗狗,在狗狗吃饭喂饭的时候,他就响铃,有趣的是,他发现之后那怕他不给饭,只要响铃,狗狗都会流口水。他发现了一个不由自主,或者说是没必要的,不合时宜的一些反应,在生物上出现的。

 

     这一个观察,也被用在人身上去解释行为。如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有些连自己都不可解的一些反应,甚至是我没有动念头的时候,身体也会不由自主的做出某些反应。这是行为流派提供给我们的一个解释。

 

      我在每一页(ppt)下面,尽可能交代一些关键词,如果大家有兴趣深入的去做一些延伸阅读的话,你可以搜一下这些词。那会可能就比较容易顺藤摸瓜去再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了。

      第三个部分就是行为学派他相信通过调控一些关键的外部因素,重塑行为是可能的。哪怕我们已经形成一些行为,也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或者说有些我们没有学过的东西,我们是可以调节然后去做。

 

      其实这个东西并不复杂,我们几乎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一直在做。譬如说,我们去吃饭,一开始,比如说中国人,我们会学拿这个用筷子。其实筷子并不好使,你需要很多精细手指的协调活动,才能做到的。你每天做每天做每天做你这个。就形成惯性,能够操控的,能够协调了。

 

     去学习当然也是,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是很关键的,我们可能小时候都试过。不是那么自觉,好好学习,天天上上。这个时候可能爸爸来说了一通,瞪我们几眼。那你觉得不对劲了,甚至说可能被别人打了几下,怕了,以后可能想偷偷玩的时候,爸爸一瞪眼就不敢动了。我们的行为(去学习),被外在的因素(爸爸瞪眼),加上我们内在预判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改变了,都不敢去偷懒,好好学习了。

 

      在专业上,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这些怎么应用,搜一下行为矫正,或者说应用行为分析,你就会看到很多的讯息,怎么通过行为流派的理论,对行为的理解,然后去改变旧有的行为,促进新的行为。这原理不仅是用在临床上,也在社会上大量应用。比如有些不法分子,他可能打人,其实那个时候你跟他讲可能再多都不一定有用。然后政府惩罚他,公安抓他了,他就不敢。

 

      行为流派的分支,其实有不同的声音。有些比较极端,觉得既然思想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我们就不要理这个思想的部分,只观察行为。这对动物,年纪很小的小朋友,(及自省力弱的人)的比较简单的行为,是可以的。但是对复杂的人的心理过程,甚至成人的很多想法,如果你撇开他的思想,其实是挺难理解的。行为派有另外一支认为:人的思想就是一个内在的行为,而能通过语言去观察。别人问他的时候,他能够讲得出来,这就是一个可观察的行为。这就把思想认知也纳入行为派中来。

 

         但真正意义的认知疗法是在晚一点才出现的。真正的认知派有两个祖师,一个叫贝克Aaron Beck ,一个叫艾利斯Albert Ellis。他们两个都是受精神分析训练出来的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师。他们两位都各自对精神分析感到不足。他们在临床上遇到不同问题,自己去反思。分别独立地得出类似的想法:在某些问题的治疗上,人的思想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自己,他对事情赋与的意义,或许他自知,也或许他不自知,但(这些认知、意义)都无礙对他自身的情绪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派里面,对于思想,不同流派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具体细节,今天不细谈了。简单说就是,思想有不同的层次,我们一般所说的深度吧。

 

      如有些念头会飘过来飘过去,其实对我们的情绪不会起很大的波澜的。但是有一些的想法,画面念头一出来,甚至它没有完全浮现出来,我们觉察到它可能冒起来,我们已经身心振动,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绪感受)变化。

 

      在治疗当中,或者对修行的朋友来说,可能不一定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但是如果使用认知行为的原则上帮助自己的时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去关注那些认知、思想、画面,关注那些会牵动你的情感或者身体行为变化的。不牵动的那些就不需要太关注。

 

      贝克医生,他有一个说法说:有些认知,叫冷认知,就是没有温度,没有情绪的。有一些叫热认知,就是说有温度的,会带动我们的情绪或身心的变化的,这个就是关注的重点。

 

      深刻的认知,思想最深层次的,我们称之为意义。意义这个词,我们每天都在讲。在认知派里面,它有很具体的含义:意义就是触动到「我是谁」,即是自我形象,;或者是描述「我的世界观」,即我预测其他人会怎么对我,或者认为这个世界本身是怎么运行运作的。

 

      只要认知牵动了「我」,或者「我的世界观」(他人观),它就会产生意义,就会牵动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虽然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自知。我们可能不一定能够深刻的,精准的把握我们自己内心支配着我们行动,支配着我们自己具体需要的,这一个核心。但我们不(觉察)这些意义存在在我们的心里面,无礙它在影响着我们。

 

       认知派很多的技术,如果你去上网去看看的话,很多时候他们在谈的很多技术,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或帮助来访者,怎样从好像杂乱无章,很零碎的,浮现出来的思想里面,抓到这些核心的意义,或者「我观」的信念。

 

       后面我会用不同的临床问题案例,去让大家看到不同的自我观,世界观,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情绪还有行为的。

       认知疗法跟行为疗法,有一个共通点,或者跟其他流派可能不一样的是,是他不一定要找到最初的成因,它更看重是什么认知或者影响行为的因素,一直让我们要解决的障碍和情感反应挥之不去。

 

       认知行为派在做咨询的时候,在个人分析上面,有一些个简单的架构,会评估几个层次(方面)。其中一个层次就是个案分析。


       比如说一个人抑郁,他会不会有些与生俱来的禀赋,或者他的一些成长的经历(这是远因predisposition)然后有些导因(percipitating factor )。可能我天生我比较瘦小,体育不行,这是远因。我学校是体育学校,导因就是一次打篮球,我投篮投不进,别人笑话我了。这以后我就开始很害怕别人嘲笑我,以后我就不去打篮球了。维持(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因素是什么,就是我一直在自己的心目中觉得(认知),只要我再去篮球场,我一定就投失,别人一定会笑话我,而且我认为我承受不了别人的嘲讽,或者瞧不起。所以我就选择去逃避(安全行为)。虽然导因是我投不进球被笑,但那已经过去了,(这导因就不深究了),要深究的是,为何事过心境不迁(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

 

       (在这案例中的)我心目中,一直就有这样一个总结:我是投不进的,如果我不去篮球场挺好,但一去我去篮球场我就会出丑。我觉得篮球场的人会笑话我,所以我要回避,以后就不再去了。我就安全了。

 

       其实大家都有投不进的时候,但是因为我不让自己再去了,我觉得我给自己保存一点尊严,我以后不再去,我就失去了一个纠正我自己的认知的一个机会。其实那帮球友,可能他们自己也投不进,别人也会笑他一下,但只要他就继续玩,队友也不会再怎样。

 

      当然分析的时候,我们也要看一个人有什么优势,不要单单看他的弱点。(看到一个人的优势,与)朱老师,还有大家可能也挺熟悉的韩老师,他们教授的人本主义,重视发展一个人的潜能,关注正向发展是相通的。一个好的心理工作者,两方面都要看。

 

      在认知行为派里面,它的思路特别看重是要找到关键因素。有些流派觉得必须要找到这个导因,当初问题成因是什么。认知行为派不排斥这个,对此更多是取决於当事人,有些人需要回溯,有些人不一定需要。但是认知行为流派,觉得维持问题一直存在的因素是必须要找到的,而且必须要攻克的。这关不过,(在)其它问题(上努力)可能都很难得到结构性的,根本上的化解。

 

      当然,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况之下,他的心境,他的想法会不一样的。认知流派做了很多的工作,尝试找出一些典型来。典型不是绝对,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但是它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引。有指引,在具体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可能就能够快速一点,因为不是漫无目地回溯。各种因素都去追寻,太耗时间了。而且有些很紧急的状况,你是耗不起的,所以认知派其中一个的好处,就是有指引。

 

      我们就抑郁症来看看,抑郁症的认知治疗里面,是以认知为主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不同的症状,不同的表现,还有不同人群,它的侧重会不一样)。贝克医生,他最初创认知疗法,就是针对抑郁症的病人的。因为他觉得弗洛伊德当时的理论,对预测抑郁症的人,跟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不一致,所以他没办法。他要救他的病人,只有开创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病人。

 

        然后他观察发现,抑郁症的病人,有他叫抑郁症的三角形,我叫做是三个通道吧,就是说当人他的思想出现这三个征兆的时候,很多时候他甚至不需要这三个同时出现,只要出现其中的一点的话,就很容易进入抑郁症里面去。

 

       第一是自我感觉低落,它里面有不同的程度。轻的就是没自信心,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行,更强烈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我们现在常常看到很多的年轻朋友,有自杀自残的动作,青少年很多时候这样。

 

      我举一些例子吧,这个我挺常见的。我这些案例,我需要跟大家交代一下,我是通过更改了他的讯息,做了一些相关的保密的安排,而且我问过他们的当中的一些人愿意可以提的。比如很多年轻的孩子,他们可能非常优秀,但是有一个特点,他觉得他只要自己有瑕疵,有一点犯错,他的自我感受瞬间就会很低,甚至是他就会想到自我一点价值都没有,只要我不是完美,我就一点价值都没有。

 

      感觉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甚至到就是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的时候,直接就抑郁了。所以他有时候比如说,拿一个盘子去吃饭,然后手一滑盘子打破了。其实这个很常见的事,马上就想自杀自殡。这样的案例挺多的。而平常没什么事的时候,好像表现挺好的。

 

      这个就是很典型的,贝克观察到的自我形象(思想)对情绪的(影响)。不打破他的自我形象的时,他的运作感觉是很正常的。但一打破的时候,触动到他的自我感觉到一定程度,抑郁症的低落的情绪会出现。

 

      另一些人抑郁,并不是因为自我感觉,如我们在历史名人屈原,屈原是个大才子,是一个贵族,我估计他可能更多是觉得对这个世界或者他的国家绝望。当然我也相信,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对他匡扶他的国际)无能为力了。这些例子让我们看到,有时候不一定单单我觉得我不行才抑郁,当我觉得这个世界跟我的认知不一样的,世界不是我想要的,或者说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让我活下去的理由,觉得这个世界负了我时,或如觉得这个世界太浑浊,太道德低下时,会觉得不值得活,(不停问活著)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抑郁症不一定都会自杀,很多时候就是不开心,闷闷不乐,情绪怎么都振作不起来,这个是另外一个记录抑郁症的通道。

 

       第三个通道就是无望或绝望感。无论什么原因,怎么样的自我感觉,或对世界的看法,只要达到无望的时候,就很危险。在抑郁症和自杀的研究里面,绝望感是单一预测自杀行为风险的最重要指标。相比之下,自我观世界观其实还都次要些,达到绝望的时候,基本上就要关注自杀的风险问题了,而且应该会比较高的。当有些人在绝望中,他可能还有其他继续的活下去的理由,比如很多妇女,她觉得活得很痛苦,觉得人生没希望了,但她会为了父母双亲,为了孩子,挺住,觉得自己不能走,但是她会抑郁。(认知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评估和咨询,就会考察以上三个方面,按情况对治。)

       我有几个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流派的一些理解,但是我可能不够时间全部都讲了,就ppt放一放,下面有这个延申阅读,大家可自行跟进一下。如果感兴趣,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再来看看。

 

      现在讲讲认知行为流派的研究方法。它的一个特点,如果用简单的话去说,就是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如果可能的话,试着走他们走过的路。我用一个我以前在悉尼大学开发的,认知疗法去帮助戒赌人士的方法学,来帮助大家了解。

 

     刚才看抑郁症,(认知派)对抑郁症的理解是他的自我感还有世界观,通常是一个否定的,很概括的。但是人的思想很奇妙,有时如抑郁症,是全面慨括的思想在起作用。也可能只是某一个点需要处理,比如说问题赌博。问题赌博的人群的性格特质,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各类人群都有。

 

    对治赌博的认知行为流派里面,有几个分支。美国有一家;澳洲悉尼大学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我以前工作的赌博研究所,开发大强度针对赌博的认知疗法Intensive Cognitive Therapy for Problem GamblingGamblin。这个研究方法是,先研究到底赌博的人,跟不赌博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也可以自己想一下,想想会赌的人,跟不赌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特点呢?你可以先在心中想想。好,我现在来剧透。全世界不同的研究里面发现一个重点,有些人是绝对不赌的,不赌的人的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赌是骗人的,赌就会亏钱,就会输钱的。」只要有这个想法的人,他是绝对不赌的。而会赌的人,他有一个核心的想法是:「赌博是有机会赢钱的。」这是单一核心关键,在认知上的。

 

     至于是男是女,家里有没有赌钱史,有没有创伤,有没有惨痛经历,是不是急于要钱等等,其实都不是最关键的。这些外围因素可能会有,可能没有,只要相信可能赢錢,他还是会去赌的。

我们看到很多人非常穷,他希望靠赌去发财。有些大老板,不在乎钱,还是会去赌。很妙的是

,去赌的时候,他相信他会赢的。

 

      这是认知行为派一个特色,在帮人前,首先研究相关思想行为。在赌博上,研究赌的人跟不赌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在学这个流派时,我们研究所的心理师必须要去学赌,去赌场,去马会等,(体验赌者所处生的环境,和心路历程。)

     澳洲的赌博行为,和赌博的游戏跟很多地方不太一样。澳洲最多人受困的就是打角子老虎机,所以当时我们就全部心理师,先去参观这个老虎机的制造厂商。因为有大学的背景,我们可以进入他的工厂去,了解他怎么製定这个机器的赔率。然后我们去阅读博彩公司跟政府签订的合约。看了就会知道,赌是注定会输的,莊家一定会赢的。因为当中有一定的盈利,市政府是要抽走的,而这是事先已经製订好的了。

 

      然后我们抽时间去赌场,在澳洲因为赌博是合法的,也会去酒吧。澳洲有酒文化,酒吧里面有老虎机。很多澳人不一定跑到赌场去賭。我们中国人一般可能下班去吃饭,哥们去聊天,唱歌,澳洲本土人的风俗就是下班去酒吧里面喝两杯,喝完回家。有时候喝到无聊,就打打老虎机,这样一个形式。

 

      当中我们去观察,小赌,然后可能去做赌博的心理变化记录。一两周后,看看我在赌的前后,心态的变化。然后一种种游戏去学。老虎机,赌均里面的,如轮盘,二十一点。各种去研究玩的人的心态,和每一种游戏的赔率,都要弄通它。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当我们去见戒赌的人吋。因应对方赌的游戏,去跟他工作。对方一讲赌的细节行话,都能接得上。

 

       当中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开始会说,我赌并不是为了钱的。但是如果你问他,如果你去的那个老虎机,它是坏的,绝对不会给你中大奖,你还赌不赌,他就会说那我肯定不赌。所以你看,这个很微妙。有时候人并不完全知道自己行动背后的认知关键的。必须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后,才能发现。

 

       一旦发现以后,去帮他,就有一个指导思想了。这个赌博认识很重要的。问题赌博,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输到一定程度,没钱了,甚至负债,或者说家人说要跟他翻脸,不要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可以暂时停止的,natural recovery,这跟吸毒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你不做认知工作,不破除对赌博会赢錢的思想根源,只要他钱或者环境转好,他就很易心痒痒的,又想去赌。

 

       当然在咨询当中,要考虑当事人每一时刻的需要。来访者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咨师不能硬把知识塞给他。罗杰斯说的要以来访者导向,各门各派的心理咨询都必须要去考虑的。我们时时需要跟随来访者的脚步,很多人到戒赌中心来,那一刻他可能并不想戒赌。他可能只想说:我太太不要我了,我老公不要我了,你能帮我把这个关系拉回来吗?我现在欠债,我被这些债主追上门,我没钱吃饭了,孩子的学费没办法交了,你们能不能帮我。工作人员肯定要先解救:当事人他的来访需要,去先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到一定的程度(当然是以专业身份允许的情况下去做。)在这基础上,如果真的有心戒赌,就要把他认为赌可赢钱的想法改变。这个认知改了,我们就会比较有信心,复发率会变低。很多人赌输太多以后,也会意识到,赌这玩意是不能赚钱的。虽然莊家会迷惑人,让人觉得是有可能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赛马赌马也是,庄家有很多的设计,让你基本上是不太能赢钱的。但是这个很妙,大部分赌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是一定赢。但是赌场的心理陷阱设计中,他也不需要让你觉得你每一把都赢钱,只要让人觉得有机会赢,人们有了僥倖心理,就会去赌的了。赌无非输赢兩个可能。赢了,就觉得要继续,一直赢下去。输了,就觉得需追回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有赌未为输,对吧,所以你有了这些观念以后,就会一直然赌,三天兩头赌,设计好偏向有利莊家的概率在无限的时间線上的延申,就会让人最终输钱。只有从根本上,斩断这个能赢钱的希望,就不会赌了。

 

      希望通过这个例子,让大家看到,认知行为治疗跟很多心理流派不一样的思路。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流派,主要是通过了解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的。但是生活有很多东西,不了解来访者他具体的问题,是很难有效帮助的。人有共性,也有独特性。虽然了解了以后,不等于一定就对。每一个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我们还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对某一个领域,或对某个群体很深入的了解,弄清楚他是靠什么在维持某些行为想法时,(咨询就比较有方向和工作在关键节点上。)

 

      这个学习,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一个老师就能够完全教你的。这也是认知行为流派的学习,很多时,必须要跟科学界,或者说特定人群的文化界里面,有深刻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比较好的去把握其心理。

      时间有点晚了,我最后说说学习的要点。一个特点是总体观。很多的流派,如果你看过认知行为流派,认知流派风行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它的很多东西,大家如果系统学过心理咨询,都觉得这不就是基本套路吗?但是对有一些朋友可能单学某一派,尤其是创立年代比较久远的一些流派的话,可能这些总体观的教导比较不明显的。所以也大家无妨吸收一下。

 

       另一特点是,要抓住问题核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不同的问题,有不同核心矛盾的。要深刻的理解,才能比较准确,高效率的,去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士。尤其是如果问题有迫切性,比如说今天没机会讲的恐慌症,虽然不要命,但是老往医院跑,对国家也好,对当事人的家,还有他的家族家庭,时间损耗是非常巨大的。但你知道怎么治就很快治好,可能四到六节就结束了,就基本上能够稳住了。但如果不知道(核心问题)的话,就会慢,甚至会让来访者对你没有信心了。他已经很紧绷,很难受,而且你没有办法能够快速的减除或者减轻他的痛苦。

 

      我们看看认知行为流派的一个基本的架构。这个架构受到很多没有系统学习的人诟病,认为认知行为治疗什么都有手册,把人当成机器了。通常这样说的朋友,估计没有真正系统学过认知行为流派。认知(行为)流派这个基本架构,无论帮助什么类型的人都会用得上的。框架不是叫咨询师去硬套,它是给一个(地图)概念,告诉你现在进行咨询,大概在什么位置。当然这个因应不同的人(进度)是不一样的。

 

     (初学朋友)记得不能硬推进,说(书本上说用兩节时间)我就一定要用兩节时间去完成每一段(环节),因为这个不取决于治疗师本身,这个取决于来访者允许你做多少,这个很关键。

 

       但是咨询大概是有这样一个顺序的。

 

       一开始就是建立治疗关系,或确认我们是什么关系。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想需要处理心里问题,这就要先搞清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或者说我根本不愿意来,是被强迫来的。这个时候,所有后面的诊断,过早去做都不会太有效果的。

 

      关系分析如精神分析,来访者导向治疗给我们的教导是很宝贵的。关系!关系!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关系,清楚关系是怎什么样的关系进行工作。

 

     然后,如果是在医疗上应用认知行为的,可能需要做一些基本的诊断,到底现在从临床心理学医学上发生什么事。

 

     如果不是医疗工作,比如说,司法部门康复的或者说在企业里面做高管的培训的话,你的目标可能就不是诊断,你有你相应的目标的,要去判断。

 

      回到心理健康诊断来。诊断,很大程度就是帮助您了解当事人的外部条件制约是什么。在医疗上诊断为不同的病情,可让我们知道来访者还有多少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个阶段,他能做什么,他不太可能做什么,什么对他是苛求,什么是合理的要求,这个要判断。

 

       然后还做个案分析。外部条件,我们知道以后,要回到人上来。心理学的核心就是人,我们要了解这个当事人。诊断给我们一个初步的判断,但那还是咨询师自己觉得是这样子,这还远远不夠。要去交流反馈,看看当事人认不认可。

 

      当事人可能不认可,如果不认可,后面所有的干预都不能做,或者都不会有什么效果。一定要与来访者同步。这个时候要关注很多点。当事人有时候他并不认可或不情愿,但是也不好意思去拒绝咨询师。如有这个情况,我们要能看出来,虽然有时候我们不一定都能即时看出来。

 

       这个时候,如果你干预,会觉得好像老不行的。(如果有这感觉,)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跳了前面前行的东西,没有稳固?中间如有任何不顺的变化,就要回到原点考虑,要重新再来(审视整个流程的各环节做得如何)。

 

        假如关系确认了,所有分析都真心认可了,对方也很知道我们是很关心他时,认知行为派的干预是比较清晰的。就因为对不同的病情的核心问题,都比较有清楚的时候,会针对他的需要去开做(製订)。干预方面,我借用佛家两个修行的词,有一个叫领悟,一个叫渐修。领悟就是让他了解自身。比如抑郁症的人,就是他的自我形象非常低落,像我看到很多的孩子一样的话,他需要学习(改变自我观或世界观)。这个学习(对不同人士,如成年人,或小孩),有时候是明言的,有时候是隐晦的。但是是必须要帮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自我观,新的自我认知出来。

 

      (帮助他们学会)遇到(不顺的)事情的时候,他自己能够体会到,其实失败挫折,并不否定他的价值,他的自我是有价值的,就是说「我是有价值的」。这样子,他的自信心和自我才能有力量,从内在涌现,帮助他能够面对挫败,去生活。

 

      然后渐修,就是说这是有个过程的。

      说领悟,对已过了这关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句话。但是对大部分人未跨过这步的人来讲,这个思想的理解体会,或者说戒赌这个行为的改变,它是有一个过程的。认知行为流派非常清晰这一点,所以他在这階段会做很多的工作,指引这路怎么走。

 

      这个可能跟修行也是一样的,一个好的老师,他很清楚修行没有这么简单。哪怕你看书本上讲一点,其实你真要想通,真要修证,也要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走了一段,然后从内在会涌现出来一些体验,有很多有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火候(才出现)。

 

      而且可能往往有很多歧路,会走歪,会找不到,然后中间常见的歪路在哪里,这些老师会在修行上会知道,所以他会告诉你,有时候不方便告诉你,他心里会盯住这些,然后如果你走歪的时候,他马上帮你救回来。认知行为流派也是类似的一个道理,就是已经知道通常什么情况会出现什么吊见心态。当然,意外冒起的(心灵)材料也要关注。当来访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发生什么事,自己知道要用什么方法会比较有效期的时候,老师(的角色)就变成是帮助他印证成果(进階),还要帮助他(在未完全走出来时,对治疗方向起信)。

 

      人很多时候是这样子的,你要达到一个目标,你虽然知道这方法了,但不是马上能做到。不是马上能做到,有时就会动摇你,会怀疑。这个时候,治疗师的身份其实就是去帮助坚定。看(听)上去好像很简单,其实这个是很关键的。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帮助当事人从治疗后的生活上去品味新的体验。这可以是外在行为体验,或外在成果,最终内化到内心,改变对自我,对世界的看法。

 

      这种变化是从刻意到自然而然的。要刻意,都只用意识来操作,这个功夫就没有成就。到后来,一定是很自然。甚至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比如说焦虑的人,社交恐惧,之前打篮球的例子。一开始很担心,(治疗初期)鼓起勇气出去了。后来在没准备下去打篮球了,跟我说感觉挺好的。我问,你好像现在不怕去篮球场了?他说,是啊,都忘记了害怕别人嘲笑这事了。完整的治疗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认知行为治疗,很多功夫在诗外。具体的问题,要知道,相关的学问知识,都要知道。不单要知道认知行为治疗自身这一派。还要去了解不同的人群的需要,要充分掌握。要去学习,要深入下去,花功夫了解。

 

       最后说一说,认知行为疗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作业。自学看认知行为派的书的时候,会看到有很多的作业。每一个作业,就是一种方法。通常没有一个认知行为治疗师会遍所有方法的,都是挑那些跟你自己比较契合的作业,(依照的评估结果去安排的。)

 

      作业,是因应不同人的需要去安排。没有一个人要抱手册里面所有东西全做的。也没有一个治疗师会(叫一个来访者)全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的几个方法,精炼熟练,能够面对不同的情况。

 

      作业有一个好处,是很多人的定力是不够,心专注不下来时,意识不到发生什么事时,作业写出来能够帮助他补足这一块。这是作业的一个功能。但是认知行为疗法改变的因子,并不是纯粹在家庭作业里面。如果不做作业,一定是有些问题卡住他,就要在咨询当中去帮助他试著操作。

 

       好,我发现我严重超时了。就先讲到这里。后面本来想说认知行为疗法为什么会兴起的一些原因,将来有机会再跟大家去了。我现在在这里停下来,谢谢大家。




以下内容为与学员互动 

赵志丹 

   请教noris老师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 双相情绪障碍 有什么好的处理?可否介绍一下?

Noris  

    双相,我本来也准备讲一讲。对了解认知行为治疗如何跳出学派本身,去了解不同人群需要,挺好的示范,挺有意思的。

 

     双向情绪失调,老一点的名字叫狂躁抑郁症。其实是一个生理病影响心理功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好像功能健全的一个手机,但电源有时候过强,功能全开了,然后一下子没电,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这个必须要充分把握病人的病,即外在限制束缚。首先,双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要确诊。因为双向确诊很困难。在国外的经验,双向的人,从最初他自己发现有问题,到能够得到确诊,一般需要的时间是九年。难度在于大部分时候,当事人在情绪高涨时,没有太大的不舒服感觉,觉得自己挺牛的。很多的创作人,都会进入那种状态,很多点子,思考速度很快,甚至可持续几天到一两周不眠不吃,保持精力旺盛,创作欲极强,超快的去讲话工作思想。但一过了那个高峰期,一下子耗尽了,就进入抑郁态去。,而那种抑郁,跟纯粹的(心因性)抑郁不一样。不一定是因为自我形象世界观引起的。更多是像身体没能量了,突然间可能躺在床上两个月,不能出门。

 

      认知行为跟其他流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首先充分了解双向这个病的杀伤力本身在哪里。很多其他流派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其实在双向的影响力下,不同时段当事人能做什么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把握这点,乱给来访者去讲,有时候会添加他们(来访者)的压力。

 

      第一件可做的,如果来访者愿意,让他们先看看能不能接受这个诊断。很多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受。接受自己有这个情况,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们去沟通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来访者的感受。我们需要让他真正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什么事。但是每个人不能接受(某件事)都有他的原因,我们都要很细心的去聆听去重视。

 

       在这个基础上谈药物,看愿不愿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是可能比较快速有效地帮助稳定情绪的。

       用药也是挺讲究的,有些误诊,诊断以为是纯粹的抑郁,在抑郁到很低落,累到自杀都没办法去做,但是开药以后,稍好一点,没有好到能够完全回去生活,但是好到有能力去自杀。这些案例不是很多,但是有的,而且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双方的诊断要非常准确。用药一般不是普通的抗抑郁药,用情绪稳定剂,去稳定让他的情绪,不要过高或过低。

 

       接着心理服务,有几层工作。第一是帮助当事人去发展比较稳定的生活规律,社交规律。就是除了药物以外,去帮助当事人,通过自身调节,能够让自己更平稳。尤其关键是睡眠,睡眠是双向的风向标。几天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复发。一定要把握好睡眠,一定要非常充足,然后规律饮食,运动。

 

      最难的一点是社交。我们在都市生活,应酬一般是少不了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下班,晚上去。应酬就易干扰睡眠规律。所以他要慢慢学会去调节,怎么样能既维持有意义的社交生活,但是又不太影响到生活作息。讲起来好像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但是实际上操作是很费劲的。很多人不愿意,因为没有意识到生活不规律对双向的厉害,很容易复发,治疗师需要帮助他们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当事人有一般心理困扰,比如说,自我形象问题,原生家庭问题,工作;或者说,因为双向而引起的社交,尤其亲密伴侣关系等。想想,双向对家人父母伴侣,也会很大的冲击。因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好好的的一个人,突然就没力了,几个月不上班。或者说,突然来劲。如我有双向的病人,高涨时,觉得自己能够写个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研究,然后自己闭门兩周不眠不休去写幾十万字。家人完全不知发生什么事,在没精神病学知识参考下,就只能想到病人不切实际,变成指责,影响关系了。

 

       确诊,药物,生活规律,社交稳定,因为病情引起的影响,还有跟病无关的,之前就有的问题,这是认知行为治疗对双向治疗的一些指引。

 

       如果案主愿意的话,可给他的家属照顾者伴侣提供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去理解。很多时,当事人的家属或身边的朋友,不能理解病情,使当事人失去了一种社会的公信力。就是反复复发后,一般人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只能很有限归因,往往会怪当事人人品不好,反复无常。当事人往往有口难言。再加上我们都不是圣人,不能确完全排除个人也有做得不足的时候。

 

       如果有专业工作人员帮助提供医疗或者心理学的讯息给家人或朋友,有时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帮助,帮助重新稳定他的生活,家庭。家庭家人社交工作这些,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些都乱套了,心里很难平静的。

 

@赵志丹-北京 希望能回答到你的问题。

 

朱老师

      非常感谢马老师,非常好的分享,我也都听完了,刚刚听完我有一个当时还记了个笔记,这个问题,你提到这个贝克之前讲的念头,这个认知疗法,认知就是念头想头和想法,对于那些不牵动情绪和身体的念头,不需要去关注,好像是这个意思是吧,那也就是说对于牵动你的情绪和躯体的念头才需要去关注,是不是这个意思,假如说这个样子的话,你会对那些修禅的人,她们整天就要起心动念,要关照,即使对身体没有影响的起心动念,他们也会去关照。

        或许说他们只会对念头起心动念关照,但是对于念头是不是跟情绪有关系,是不是跟躯体感受有关系,他们可能关心不关心这个事情。那对于这样的人这样的修行人,你会对他们有什么意见,这是第一个问题,后边半部分就说贝克,把这种对念头的关注会跟情绪躯体感受联合起来的念头叫做有温度的想法和念头,是不是,我跟你核实一下,是不是这种说法,他说这个有温度的想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含义,对于那个临床上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用法,你能不能再讲了。

Noris

      谢谢朱老师,好问题。我先说说贝克提出这点,主要就是帮助治疗师,在干预的时候去确认,他是不是真的帮助来访者找到治疗关键点。因为无论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有时自己觉得是关键,但是来访者是无感的。贝克觉得,这个情况,要不就是假设的关键点不对;或者是关键抓对了,但当事人非常抽离。在讲这关键点时,他没有什么感觉。

 

      文学作品很多时看到这个狀况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很悲惨的一个故事,作者有时会用这样的笔触,说王大娘对于她的丧父之痛很平静的,娓娓道来,仿佛讲别人家的事。当你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其实就是等于是贝克所讲的,当事人对咨询师捕捉到约点,很平静了,已经不牵动情绪了。这可能是她压抑了,也可能是真的修通了,接受了。

 

      如果真修通了,可能就是治疗自己想多了。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可能,即来访者在回避情感。他把情感跟认知隔离出来,虽然咨询师细心地捕捉到他的核心认知是在这里,但他(来访者把情绪)隔离开出来。认知流派里面很多的工作,就是把思维认知信念去改。但是如果不跟情绪起作用的时候,所有的功夫,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抑郁症的人,尤其是可能学历很高的,他可能抑郁了,然后就说这个世界就是黑暗,这个世界就没好人,有点哲学家的味道。这时候,要跟他去辨这些道理的话,可能是很好的哲学辩论,但不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对话。在咨询当中,我们就要引导他,让他的情绪意义跟认知对接起来。(按,聚焦,完形,情绪聚焦派在这方面尤其关注。)

 

      认知行为派可能会深入一点问,你为什么有这个想法?这个世界这么黑暗,对你有什么意义?,对你代表什么?可能来访者说对我来说就代表不值得活下去。再问为什么世界这样就不值地活下去,他就可能说世界很黑暗,很冷漠,就代表没人爱我了。原来以为只是我妈不爱我,但觉得这世界还会有人爱我的,以为相信宗教,佛祖耶稣会爱我。但去教会,去佛堂,好像没有很强烈被爱的感觉。这时,貌似哲学思辩的內容,就和伤心情绪和没人爱己自我观慢慢对接起来了。

 

朱老师

    修行人有念头无情绪,或无躯体感,是压抑了?还是修通了?

Noris

     贝克在说hot cognition and cold cognition 是给治疗师后学去提个醒,不要变成一个哲学思辨。这个在哲学里面可以的,但是心理治疗的里面,它其实不是单单去探讨这个理,有时候会谈一点的,但是如果纯粹是这样子(哲学思辩)的话效果可能不大。要帮助把世界观连接到来访者的关键情感上面去,然后在情绪状态之下去使他的念认知改变。这样情感才会改变,感受体会才会改变,这是贝克讲的。

 

      修行,如果从严格意义来讲的话,修行人了了分明每个念头,其实要求比治疗要高。因为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解决情感或者行为上问题。我需要追踪到能够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內在经验,是针对性的。

修行需要的精细度,可能超过一般治疗需求。而且功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认知疗法需要帮助当事人解决他的问题,帶他学会关注自己情绪认知,但是如果没有修行的要求时,关注的焦点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有念头没情绪,或者身体感受,是压抑,还是修通。我觉得这兩个可能性都存在。看不同人,也看不同的念头。打个比方,有念头没情绪,其实也挺平常的。比如说我们做创伤的工作时,会跟来访者撞车,有创伤后遗症,看到一个车的卡通都会开始哆嗦。他问我治疗的结果是什么?

       我给他一盒纸巾,问他你看到后有什么感受?他说纸巾就纸巾,没有感受。我说对了,你看到纸巾的时候,你身体情绪不会唤起恐惧,担心自己会再次受伤。治疗就是帮助你,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后看到车,坐车时,你的身体你的情感,像你看到这纸巾一样,不会有什么过多的反应。  这就是修通,放下的一个表现。

 

      压抑一些念头,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挺正常。有时候,有某个念头,触动我们,戳到痛处时,我们会把这部分情感压抑着,让自己能够支撑。这是每个人,甚至小朋友,从小到大近乎不学自会的自我保护机制。修行人也是人,修行人会不会有时候有压抑,我觉得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的。所以有时候修行人被触动到了,但觉得没有感觉,我觉得这个是可能的。

 

      另外一个可能是修通了。比如说我婚姻失败,所以我去寻求宗教,通过宗教学习,领悟了很多,也放下了心情。比如自我定位已经改变了,以前我觉得太太抛弃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没价值。现到教堂去,觉得神爱我,无论我是罪人,还是一个国王,一样爱我,我就很有价值了,受伤修复了。从爱里面得到价值,向世界奉献,做义工,,敬畏神,做一个好人,都给我产生有很强大的意义感。这个时候,用心理学的话,就说我修通了,翻篇了。失恋也好,离婚也好,伤痛对我来说已翻篇了,所以我在跟别人讲起这一段的时候,就可以很平静。

 

 

白云

     谢谢马老师,第一次听到认知行为疗法。我们认知上的一些局限或者障碍,是不是因为认知事物的思维方法不正确?比如缺乏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

Noris

     白云,谢谢你这个提问,这个提问很好,也很不好回答。我试试回。

 

     通常以一般智力的人群来讲的话,排除如,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症人群,他本身的理解是受限制以外,一般人群的局限,有时候思想方法可以帮助的,这也是认知行为流派里面教导的很多具体办法,就是帮助我们认清我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但是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是,很多人的局限不一定是因为他思想逻辑不清的。更多人的局限是因为他有情感绊住他,或在生活上没有人去引导他,未学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或未体会到人生是可以不设限的。

 

      认知行为派,是以行为为主的。我们为什么讲认知行为,一定要先讲行为,因为行为,即经验,是最基础的。一个人的经历,帮助我们去理解他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据他过去的经验,比如说,一个智商没问题的普通人,你给我逻辑推理题去做,我是没太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你跟我说某个事牵涉到我自身的事,比如说,我的家庭背景,我是男孩子我一哭我爸就揍我。从小到大都被就说男孩子哭就是不行,就是失败,哭就是没用。成长后,咨询师跟我说哭不代表我没用,这不是逻辑上我推理不出来,是我没这个体验。就我所知所有经验总结,每次一哭就被打,就被骂,别人对我说,男生哭不代表失败,我接受不了这说法,不是因为我思维不清,而是因为缺少被接纳理解的体验。

 

      对一个从来没有在哭时,身边有人安静的陪伴他,而且跟他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就算是你事情做得不好,不好就不好,我们都一样,人都有这个时候的人来说,没有这种体验,纵然逻辑上他觉得对的,但是他没感觉的,这个思想就较没力量。

 

      另外,你的问题不易回答的另一面是,认知派的两个祖师爷,贝克医生,还有艾利斯博士,他们当年的说法,就隐隐约约有你提问的这个味道。尤其是在艾利斯的疗法就号称是理性情绪疗法。他当时的名句就是你们这样想法不理性。

 

      但是像所有的流派一样,开宗立派的大师们,虽然敏锐地捕抓到一点旁人感受到,但是不清晰的点,比一般人走得更远,看得更清。但是因为是创建之初,跟我们现在有几十年的经验及全球的工作人去尝试以后我们的理解,还是有不一样的。今天的认知家,并不觉得人局限自己纯粹是因为理性能力不够。

 

       还有另外一些情况,跟情绪调节的禀赋有关。有些人的感受会相对敏感点,身体心理上一不适,即使我理性上知道不用担心,到了因为我身体不舒服,我的身体平缓不下来,很容易抑郁复发。

 

       英国心理学家Teasdale就就把正念跟认知疗法结合起来,创出正念为导的认知疗法,帮助很多可能是有点敏感禀赋,情绪调节功能弱的人士,去加强自我调整的训练,给我一个可操作机会,慢慢把我的神经,我的不由自主反应,修得比较平缓,有什么事,都没有那么容易触动到我。这是另一个受限不是因思维不清所致的例子。

 

      喜欢佛教的朋友,也会遇到类似体会的。我们都知道中观见是最高层次的,但是没体验,虽然道理都知,但还是不能说到那境界。这也不是思维不清所致的,我觉得道理是差不多的。

知道是起点,但后面要做的功夫多着呢。

 

小辉

1、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是生物学吗?

2、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实施前是否要了解来访者的目的?

3、认知行为疗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4、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前是否要了解来访者的兴趣、专业、工作、人格?

Noris

@小辉--无锡 谢谢提问。也感谢你的关爱体谅。

1.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是生物学吗?

行为疗法的经典條件反射中对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的观察发现有较明显生物学表现。

总的来说,认知行为派不違反已知生物学知识。

其中行为派的祖师辈开展的心理神经免疫功能关系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在研究探索心理对神经系统和免疫力的关系,算是跨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这研究本身已超出认知行为疗法了。但给心理治疗总体作为身心保健的可能方法之一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2、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实施前是否要了解来访者的目的?

是的。


3、认知行为疗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心理疾病中很多的症状都有相关针对性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如抑郁症,各类焦虑症,应激及创伤反应,精神分裂症,双相情绪失调,自闭症,厌食暴食症,性功能失调,边缘人格障碍等

医疗问题:失眠,长期疼痛,面对心臟病,糖尿病,减肥,癌症等的支援等

认知行为派在学校,监狱,企业中均有针对性的使用。


4、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前是否要了解来访者的兴趣、专业、工作、人格?

是,一般会在一开始收集资料階段去了解来访者的。


希望回答到你的问题。

 

姚磊

     念头无情绪或躯体感是压抑了,还是修通了?

  同意马老师说的,真的修行超出普通人心理治疗需要的程度。需要更加细化有念头,无情绪或躯体感。其实细分起来,还是有很多差异的。但一般人可能分不清了。但真正修行,需要分得更细。

      在更精细的层面看,才能判断出到底是压抑了,还是修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达到更高的修行层次,位于低层次的心理问题才能修通。只是细微的差别比较难觉察区分出来。造成的结果是修通了,却不知道怎么通的。

      其中有一个维度应该是,觉察“有念头,无情绪或躯体感”,这个觉察本身的力度,敏锐度和深度。或许是灵性上所说的频率的真正含义。这是修通的主要因素。

     来自本人的体验和感悟!欢迎指正!

Noris

     @姚磊-北京 谢谢分享

      你说的很有意思。有些心理流派,如超个人心理学,朱老师的专长之一,和修行的关系比较密切。相互参详或会有火花。

认知行为派与修行,传统上关系不深。虽然其常在破人我设限上工作,与佛法中破除「我執法執」的追求,和强调悟修並重或有相似处。

       近二十年,因引入正念之法,使认知行为派正式和佛教交接,科研颇多,但在具体操作,尤其是治疗层面上,就我所知,僅用上佛教修行的一小部分而已。远远未研究到频率振动对心理改造之境。

频率方面,我没体会。就只能多听姚兄赐教了。

 

 

Noris

    @于忠东|北京 

     于兄好以前我们说过谈谈心理工作中的刚与柔的话题,当时因以为自己会很快作今次分享,就想等分享时一起谈,不想一搁就好些日子了。一直很抱歉。今天借这机会谈谈。

 

      各位群友大家好。于兄之前说过这个刚与柔,我一直挺想回应急一个部分的。当时于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参与了一个表达性的工作坊,然后他感觉在工作坊里面有很多的能量,很活泼的,活生生的感受,跟一般我们常见的心理治疗老是很温和的,形成了一种情感强度的反差。

      所以于兄就提出来了。

 

      当时我就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李洪江先生也参与对话了。我想回这个话题,但是当时以为很快就会做今天的讲座了,所以就想两个一起来讲。但是后来我有自己的事,就一直拖延的今天。也很抱歉。

 

      刚与柔的呈现,它的功能是有特定所指的。

先说柔,认知行为疗法整个治疗框架里面,在一开始我们要建立关系,尤其在我们不是很确定关系的时候,特别会温和一点,去让对方感觉舒服,安心。这是柔的一个层次。

 

      更深的温柔,是在探索我见,自我的看法的时候。尤其是明显的这个自我是受伤的,甚至是严重受伤的时候。我们昨天举社交恐惧症的例子,从一开始当事人他的焦点,只放在比如说我以后不去打篮球,只专注回避行为。慢慢注意力回归到内心,因为我觉得很羞耻,我觉得我抬不起头,面对我打篮球的朋友,我很害怕,我很焦虑,紧张。或抑郁症人士,打破盘子就觉得自己没用,自我受伤了。当别人向我们呈现他深层次的一个核心的我受伤的时候,就需要温柔的去支持,去给他提供这一个温柔地接纳的空间。因为把这个部分的我呈现出来,本身就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很痛苦的,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强。

 

       在治疗上面一些很汹涌澎湃的感受,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也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的。

 

        第一种,比较浅的部分就是,让我们有一种新的体验。很多人比如说,家风比较严谨的,女孩子笑不露齿,现在可能比较少了,传统的大家闺秀,是真的是这样子的。我看过一些老人家是从小到大真的是这样子被教育出来。

 

       这个时候,他的感受,他很多的情感,都是受压抑的。甚至他们没有机会,他生活的环境没有这个空间,让他充分的感受,作为一个人的各种情感的丰富性,或者说身体的感受。他都好像是被环境压住了。表达性治疗或者工作,重新给我们这个环境机会,去体会不同的感受。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说法,在情商的训练里面,比如说澳大利亚学校里面做很多的叫情感巴士。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工作,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坐在一辆巴士里面旅游,然后我们开始在想我们很开心的时候,去体会身体开心的感觉,想到我们的哀伤,恐惧,担心,嫉妒等。就是用这种方法,让大家比较中性的,不帶批判的,去默默地体会,我们身体本来就有的,不同的情感感受。

 

      经历过情绪,就不那么害怕情绪了。以后再遇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发生什么事,能够比较好地去处理情绪了。澳洲这边的学校里面去做这个工作已是挺常见的。在心理剧中,就更多了。

 

      更深层次的,起码认知行为派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肯定是跟自我观接通的。生活就像一套电影,一直流逝过去,如果你眼不是很尖的话,有时很难马上抓到那一个细节,才是会跟自我接通的。认知行为流派作业的功能,就好像我给你这个定格,即使专注力不够,不是很敏锐的话不要紧,因为你写下来就有很多时间去消化它了,去回顾。

 

      正念治疗就像昨天姚磊老师提到的,把自己的心的觉察力修到很强很细,这个时候也是一种做法,让我们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很多的变化,可以在很静态中跟自己连接。

 

      表达性治疗里面,用的是另外一个法子,就是你的觉察力可能不强,那我就把你的感受通过一些技巧把它扩大强化,这样你就比较容易能够去观察到了。或者根本没办法不去正视观察它了。表达性疗法里面,很多的工作就是这样子的。而且可能不是先找问题,甚至先把你带动进入这种活生生的状态里面,整个人进入这种已经是内外相合的一种活着的状态里面,然后再去追踪,再去让你内心过往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片段去理顺。

 

     不同的流派,具体的操作手法不一样。这取决于治疗师本身的禀赋性格,也很大程度取决于当事人他允许你哪一种方式去帮助他。

 

     坚韧,在我心目中,是一种极致的刚。就有点像王羲之的字,线条很流畅柔美,却被历代书评为笔力雄强。这个强不是線條粗肥的形强,是他的线条像实质的东西,一直在三维空间中不同角度运转也不断。

 

      在心理工作中,很多人非常脆弱,他自我评价非常低,甚至低到一个程度,都不能夸奖他,他觉得我根本不配,或者觉得自己一点好都没有,别人夸他也是违心之论,他接受不了。治疗师需要以至柔之态去安住来访者,以坚韧守住自己要带领来访者行走的方向。对当事人有一种确信,甚至他自己都绝望的时候,你还是要看到光明,能坚守。这个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已经失去了,他身边人也对他失去希望了。治疗师是在他们生命当中那个时间段里面,少数,甚至唯一的还是相信他们。

 

      另外一种气氛就是一种很愉快的过程里面去做心理工作了,尤其我们做儿童青少年工作里面就很多时候会这样子的。我们尽可能不去很深度很深刻的去讲,因为这对孩子太沉重,小朋友不喜欢。所以我如果做儿童工作,尤其是儿童十岁以下,很多时,咨询室就是一个游乐场。里面有很多玩具,就跟他在一起玩,可在地上打滚,大声的玩。这个氛围就可以给小朋友一种开心的态度。这个也是我很敬佩的心理剧的创始人Jacok Moreno的理念。

 

      Moreno说过一句话,希望Moren他的墓志铭上刻着「一个把笑声带进精神病学的人」。这句话是我一直很希望做到的,虽然我不一定都能做到,但是我想尽可能将笑声,让欢乐让来访者能够感受到,不单只是最后走出来的时候,在整个咨询过程里面,如果允许,如果对来访者有用的话,以这种方式进行,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是影响我们在咨询工作中,不同的分氛围,不同情感强度的一个原因吧。

 

董慧娟

@Noris 马信诚,澳洲悉尼 马老师,”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那”躯体疗法”是算在身体上纠正认知吗?

是从冷认知到有温度的认知过程?

Noris

@董慧娟.北京~管理员 谢谢等我。

     「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是任何人都有过,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现象,比如男朋友遲到,气得跺脚,热血上湧等。不一定只在治疗中出现的。

       不过一般时侯,这劲很快过去,大家就不太关注了。对反复出现,挥之不去,又很难受的才会重视到去寻找咨询。

 

     心理学人,一般就会对牵动自身感受的瞬间比较关注,会去注视处理,和以之来修养自己。

「那”躯体疗法”是算在身体上纠正认知吗?」躯体疗法有不同流派,各有技艺学说的,难以一概而论。要真讲估计要开系列讲课了。

 

     极粗略言之,躯体疗法认为身体有时会记忆著生活经验产生的不同记忆/条件反射。这些身体感受,往往是呈断裂零碎的存留在身体中。本身虽隐藏某种记忆,但多没明确认知伴随。

 

       治疗之初,多先帮助来访者能以较不恐惧害怕的心态去面对身体的反应,学会去平静的感受体会。然后慢慢帮助来访者建立恰当的语言去形容表达其感受,和了解当中对其的意义和影响。

精准语言使人可以意念改变,是从上而下的路子,如认知疗法。躯体疗法多是藉某一觉受,从下而上的探索的。

 

      躯体疗法一开始就是热的了。但往往是过热,变得处理消化不了。治疗师的陪伴安抚指引,起着降温功能。像炒菜一样,无火炒不熟,火太猛易焦。恰到好处最讲火候。

 

崔道长

       火候很重要 在不同情况下都恰到好处不容易 道家修炼很讲究火候 最难的就是火候@Noris 马信诚,澳洲悉尼 

罗旭

      昨天刚刚听完Noris的分享,就在一个正念的群里看到了这篇文章。这里是一个双向情绪障碍来访者的自述;真实,有画面感@赵志丹-北京 @Noris 马信诚,澳洲悉尼

       禅修|正念作为辅助治疗,为诸多慢性病患者带来非药物治疗的可能性,这是福音

Noris

@罗旭 谢谢

       正念和宗教修行,是很有价值的,为西方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做福世人。但把正念引入精神病学界时日尚淺,当中适用人群,效能能到什么程度,它的边界界限到哪里,尚不完全清楚。

       尤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群。双向,精神分裂,甚至癌症也好,很奇妙的。医疗数据上,已经知道一小部分人,不经过治疗,会不知为何好起来。有可能当初误诊,有可能是气功,信神,甚至什么都没有就奇迹发生了。

       遗憾的是,在双相,一医疗界没有能力去判断谁会自然好起来,谁必须要治疗。二是按现有大规模数据来看,药物治疗对病情稳定是再快速有效的方法。病人不愿意服药,一直是治疗的大难题。寄望科究人员能研究出更好的疗法帮助有需要人士。

       作者先通过葯物稳定生活,再找方法自助,这个非常给其他双相人士希望。

 

罗旭

       除了禅修之外,佛教里面的“忏悔”,比如地藏忏,药师忏,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效果,在心理治疗方面,没有案例;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觉得会有帮助。因为我觉得心理疾病其实很多时候和身体的状况也是有关系的;好比运动可以缓解抑郁一样;忏悔法门一方面可以调节“患者”的身体(拜忏);一方面通过发露忏悔,来帮助“患者”来缓解自身精神的压力(紧绷、放不开等等)@Noris 马信诚,澳洲悉尼 老师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方面。希望能给一些特定的患者带来福音也

对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有“焦虑型抽动症”的患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手握勺子都困难,经过几次“忏悔”的闭关之后,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缓解。从其母亲的表述中能感受到“希望”的“光”